青春已逝 故土难忘
——简评《王猛仁诗选》

2021-11-11 13:11:34王立世
火花 2021年11期
关键词:王猛乡愁故乡

王立世

中原大地上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王猛仁先生,他的诗既不是云遮雾罩,也不是素面朝天,有阳光的明媚,但又弥漫着生活的风尘,有泉水的激越,但又涌动着当代人灵魂的觉醒,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现实不乏浪漫,灵动又觉笃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意会和想象。

每位诗人,总有一些他喜欢的词语高频率地使用,形成他语言较为稳固的特色。王猛仁作为当代享有盛名的书法家,他对画的钟情似乎超过了书法。在他的诗中,出现最多的却是画语,譬如:画、画家、画笔、画布、画框、画面、画外、画廊、画影、画意、油画、底色、色调、色彩、宣纸、羊毫、水墨线、写生、构图、涂染等等。诗中的画面清晰可见,色彩明暗适中,与表达的主旨和谐一致,达到浑然一体的整体效果。

《根》是诗人一首代表性的作品:

无言以对的日子

我把春天搂在怀里

看茂密的垂藤

在细微之处

被摄入

而后,依然高傲地生长

那面红砖古墙的小窗里

曾经挤满浓厚的乡音

零落的后院生长交错纵横的乡愁

苍凉如画

也许视线的尽头没有交点

那阳光下的根系让古榕不朽

如手中绵软的画笔

在时光的表面

矗立成生命里苦难的单恋

人们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总结王猛仁的诗。王猛仁这首诗,用垂藤、红砖古墙、小窗、后院、古榕共同构成一幅乡村图画,但不是静物画,有色(红砖)还有声(乡音),有形还有情态(高傲地生长、挤满),融入现代人的乡愁和精神品味。用“交错纵横”写乡愁有了动态感和立体感,确实还没有人这么写过。“把春天搂在怀里”又给人贴心的温暖和真切的希望。在浩如烟海的乡土诗中,《根》的辨识度一眼就能看出。

王猛仁写乡愁的诗最大限度地坦露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其情感的质地纯净、透明、柔美。他在《春念》中写到:“站在故乡黄褐色的土地上/奢侈的幻想与疲倦的声音/随河水一起流淌……”在外漂泊多年,魂牵梦绕的依然是故乡音乐般的河流。在《村口》中写到:“在童年音符的颤声里/我要啜饮秋日的俚语/一任石头里的一朵野花叩问心境。”乡间俚语成了游子精神的美酒,石头里的野花成了打开心灵的钥匙。不同于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而是忘我地投入和忘情地回味。在《一声雁鸣》中写到:“在接近油菜花的心里,我可能/舍弃满地的落红。”在《时光之手》中写到:“我向往的未必是人间云锦/红日当头,我们用旧的岁月构思欢腾的风景线/把阳光垒起的秋色之美/装进祖上预留的俚语里/抬头时,已见草木深深。”在以利益为驱动的市场经济时代,只有诗人才能做出这样的取舍,既蕴含着对故乡无比的热爱,又寄寓着诗人超凡脱俗的道德情怀和精神追求。在《冬夜》中写母亲:“有时,会变成一根拐杖/扶起我将要弯曲的身躯/与风雨抗衡。”母爱的力量超越时空的阻隔,是乡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尽管前方的灯火已悄然熄灭》中写到:“真想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净土/在亲手开垦的土地上/慢慢变成沉默的老人/如同纡回层迭的山石/远远地望着/仿若望着清晨和黄昏刚刚露面时的爱情。”诗人像一位自然之子,怀有陶渊明的清静归隐之心,渴望过一种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从中可以窥探到诗人天高云淡的超然心境。诗人对故乡的一草一木心怀敬畏,又呈现出特有的敏锐和伤感,在《乡情》中写到:“月光高过一片旧伤/落在眼里的翅声/俯仰之间/有着不同的声音。”月亮长了翅膀,想象奇崛瑰丽。俯仰之间声音细微的差别,只有心怀故乡之人才能明察秋毫。

语言的突兀和情感的顺理成章是王猛仁诗歌的不同寻常之处。在《视界》中这样写到:

我看见那些叛逆的时光出没于人群中

世界在他们眼中变得如此陌生

面对更多的野花

面对万紫千红的紫

一行文字,再次绽放最高的爱情

“叛逆的时光出没于人群中”,有意的倒置削弱了情感的强度,主观陡然转向客观。这是对青春的回顾和反思。谁没有过叛逆的时光,谁没有过与世界的冲突?谁没有过自认为最高的爱情?浪漫也有脆弱的一面,在《绘制》中透露出“我们彼此享受/又互相不堪一击”的忧虑。在《紫气东来》中写到:“没有更多的风动花影/只有沙沙的雨滴/敲碎久远的沉默/让两只小鸟在空泛的枝头/缅怀相遇时的凄美。”爱情也不尽是阳光和鲜花,也有风雨和寂寥。对逝去爱情的回味是诗人反复表达的主题,在《唤声》中写到:“失去冷暖的大地/只有一双孤零零的手/举着万束灵光/秘密地潜入黑夜/在绕过紫色的壁板上/写下最璀璨的主题//当我读着发皱的内容/原来文字里的名字已经模糊/我怕当年掩抑不露的恋情/误入千里不毛之地/在无人破晓的晨昏/徐徐升空。”虽然内容发皱、名字模糊,但牵挂之心依旧,人性之美可见一斑。

王猛仁把青春和故乡融合在一块,写出唯美如画的《静物记》:

离开天空

这一刻多美啊

几枚零星的果实和红色的忧伤

仿佛回到眼前与山岗的深处

静静安放

自己曾经的青春年华

王猛仁对自然、爱情、生命、时间有着超乎寻常的感悟和思考。在《紫气东来》中写到:“当我从留白的宣纸上转身/正值那枚细小娇柔的月亮/在紫藤树的下方静静地沉落。”诗人的转身和月亮的沉落无意巧合,人与自然瞬间产生了共鸣,有天人合一的哲学况味。在《书笺》中写到:“你不必拂去上天赐予我的皱纹/假定是这样/为何不去尝试/让一行跋涉的文字占据我的思想高地/以此反刍爱的深味。”皱纹与跋涉、爱产生关联,便获得积极而丰盈的审美。诗人也没有回避“满眼的花香/正扑打着浮尘”的人间烟火景象。诗人的自我意识都比较强,王猛仁在《翎羽》中写到:“总有这样的夜晚/把自己看成自己的风景。”把别人看成风景是胸襟,把自己看成风景是自信。在《流年》中也写到生命的迷惘:“也许,时间的长河/会衔接我们有限的空间/在刻满经幡的面容上/很难找到一条合适的路。”

王猛仁的诗有几个明显特征,一是与生活的关系把控适度,既不拘泥琐碎,又不天马行空,可以说是实而不拙,灵而不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刃有余。二是语言的个性化特征突出,他自然地将画家语转化成诗语,将口语与书面语融为一炉,既有朴实的一面,又有突兀的新奇,既不怪癖,又不拖沓,浓淡深浅总是恰到好处,语言的弹性和情感的张力相得益彰。三是情感的驳杂与主旨的凝练统一于画面感极强的整体意象,又像画家的留白一样留有足够的审美空间,让读者慢慢思索回味。

王猛仁毕竟是一位书法家,从《展开》中就能看到书法对他诗歌的深刻影响:

但我看到,一支被搁置多年的湖笔

在鎏金的彩宣上

恣肆地摆动着弯弯曲曲的线条

继而跌进充满刺激的创造中

虽然这些都是寂寞隐蔽时的涂鸦

虽然这些都是记忆中的磕磕绊绊

我不想让它成为不容踌躇的墨池细浪

哪怕它不能显示应有的光泽

在此之前

在青春不受约制的一撇一捺间

多少次被展开,多少次被折叠

不,一直是这样——

只是静心地等待着一生中唯一的重逢

这首诗写了人生和艺术两个不同时期,而且是倒着写,只有书家才能找到这样的角度。第一节一落笔就是一个“但”字,为什么“搁笔多年”?一个文化人不能写时最好休笔,粗制滥造是对艺术的亵渎和对良知的漠视,最终会沦为历史的笑柄。诗人虽然没说具体原因,有意让读者放飞想象。现在重新提笔时,依然能“恣肆地摆动”,“继而跌进充满刺激的创造中”,这才是艺术家不熄的生命光焰。暂时的沉默是积淀,创造力的爆发是必然。第二节两个“虽然”,看到了一位艺术家回归创作的质朴和低调。“不容踌躇”彰显时代的紧迫感和艺术家的责任感,也曲折地反映了时代的巨大变化。第三节,写创作的早期,属于青春之诗,“在青春不受约制的一撇一捺间/多少次被展开,多少次被折叠/不,一直是这样——/只是静心地等待着一生中唯一的重逢”。展开是自由,折叠同样是自由,没有自由,只好等待自由。这首诗实际上写了人生三个时期,中间有一个空白期,第一节第一句就蜻蜓点水地提到。空白期更为可贵,反证出知识分子的良知和风骨。诗人历经沧桑,艺术的初心不改,与那些借风使舵、投机取巧者不同。时代没有辜负他的等待,他笔下弯弯曲曲的线条就像历史的轨迹一样意味深长,让人感慨万端,久久难以平静。

猜你喜欢
王猛乡愁故乡
故乡的牵挂
心声歌刊(2022年3期)2022-06-06 06:31:38
永远的乡愁
心声歌刊(2021年5期)2021-12-21 06:33:28
走在故乡
鸭绿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6:14
Holism in Education
乡愁
科教新报(2021年24期)2021-08-25 02:37:19
月之故乡
老友(2019年9期)2019-10-23 03:31:58
九月的乡愁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9:06
《故乡》同步练习
王猛仁作品
诗潮(2019年3期)2019-03-25 05:36:16
胸怀宽广才能走好官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