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经源流考

2021-11-11 10:33姜德友王金贺冯晓玲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姜德友,王金贺,冯晓玲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闭经属妇人三十六病中的痼疾,因其病情复杂,病程较长,难以在短期内治愈,故倍受各代医家重视,相关著述颇丰。闭经既为症,又为病,现从辨病角度着手,查考历代医学典籍,对其病名、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梳理和归纳,以冀指导临床。

1 病名沿革

《黄帝内经》称闭经为“不月”“月事不来”“血枯”等。秦汉以来又衍生诸多称谓,如东汉《神农本草经》提出“月闭积聚”之称谓,《金匮要略》将闭经描述为“经水断绝”,后成经典,为历代医家广泛沿用。晋代王叔和《脉经》袭张仲景之述,载“妇人病经水断”之名。隋代《诸病源候论》以病因病机命名为“瘀血候”,此为“月水不通候”中的一类证候,指代由于瘀血阻滞不通之闭经。宋代官修《圣济总录》称“月事不通”“月水不通”,齐仲甫在《女科百问》提到“月水闭绝不通”及“室女经候当行不行”。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又有“月水不通”“月水先闭”“女子不月”“月闭”等命名。后至明代,闭经命名趋于统一,如《女科撮要》及《万氏妇人科》将闭经称为“经闭不行”。从明代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始,包括武之望《济阴纲目》、曹弼臣《保产全书》、张景岳《景岳全书》及清代《女科经论》《医宗金鉴》《女科指要》《女科切要》《竹林女寺科证治》等皆以“经闭”之名指代闭经。

2 病因病机

闭经发病机制可概括为实与虚两个方面。实者主要为寒凝血瘀痰湿,壅滞经脉不畅;虚者多为精亏血少,冲任气血不足,经血乏源。其病位可及五脏,以脾、肾、肝为主。冲任不充,胞脉不通是其主要病理机制。现将历代医家所述闭经病因病机整理归纳如下。

2.1 痰湿凝聚,胞脉壅滞 宋代陈素庵《陈素庵妇科补解》云:“经水不通有属积痰者……痰久则下流胞门,闭塞不行,或积久成块,占住血海,经水闭绝”,认为痰湿停聚,阻滞冲任,胞宫壅滞,可导致闭经。元代朱丹溪强调闭经多因痰阻,其《丹溪心法》提出:“经不行者,非无血也,为痰所碍而不行”,认为痰湿积阻,胞门闭塞,可致经闭。明代《万氏妇人科》载:“惟彼肥硕者,膏脂充满,玄室之户不开,挟痰者痰涎壅滞,血海之波不流……为经闭”,指出妇人形盛肥胖多属痰湿体质,易因痰浊瘀滞,致气血运行障碍而患闭经。清代吴道源《女科切要》承万全所论,言:“其肥白妇人经闭而不能者,必是湿痰与脂膜壅塞之故也”。

2.2 寒凝血瘀,经涩不行 《金匮要略》认为“虚、积冷、结气”是引起妇人杂病的3个主要病因,其中“积冷”指寒邪久积,凝聚不散。寒凝胞脉,经血凝滞可致妇人闭经。隋代巢元方重视寒邪致病,认为“得寒则涩闭,既为冷所结搏,血结在内”,可令月水不通。宋代官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亦提出“风寒邪气留滞经络,气血冷涩”可致经水断绝不通。明代万全《万氏妇人科》云:“行经之时,寒气自阴户而入客于胞门,以致经血凝滞,月信不行”,阐明若女子经期调护不当,寒邪内犯,凝结气血,而发闭经的病因病机。

2.3 脾失运化,冲任失充 《陈素庵妇科补解》载:“若脾胃虚,水谷减少,血无由生,始则血来少而色淡,后且闭绝不通”,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冲任空虚,血海不能满盈,则月经停闭。《寿世保元》引朱丹溪之述云:“或因脾胃不和饮食少进而不生血”,再次强调后天之本,对冲任亏盈的影响。《竹林寺女科》亦言:“误食辛热之物,以致血枯,冲任伏火”,阐明饮食无规律节制,损伤脾胃,致气血不足,冲任虚乏,血海不盈而闭经。

2.4 肾水不足,精枯经闭 明代虞抟《医学正传》云:“月经全藉肾水施化。”若肾精亏虚,化血无源,胞宫血脉空虚,从而引起月经稀少,乃至闭经的发生。明代张介宾《妇人规》也有“有因肾水亏不能生肝血而闭者”之述,强调肾精与女子闭经发生的联系,肾充经至,肾枯经闭。虞抟《医学正传》云:“月经全借肾水施化,肾水既乏……渐而至于闭塞不通”,再次说明肾水对女子行经之重要性,肾虚津竭,经血不足,致月经不至。此外,清代萧埙《女科经纶》载:“肾水既乏,则经水日以干涸,或先或后,淋漓无时。若不早治,渐至闭塞不通。”《傅青主女科》承萧埙所言,亦有闭经“肾水既乏”之论。

2.5 肝伤失藏,血涸经闭 《素问·腹中论》最早提及肝与闭经的联系:“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诸病源候论》阐明《内经》所言肝伤月事不来,乃因“肝藏于血,劳伤过度,血气枯竭于内也”,女子以血为先天,肝主藏血,若肝伤失藏,血涸经枯,则经候不期。金元时期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亦有“年少醉入房室,气竭肝伤,故经衰少不来”之述,为“肝伤则血涸,脾胃相传,大脱其血”之故。此后,宋代《圣济总录》《妇人大全良方》及清代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皆有相同论述,强调闭经肝不藏血、血涸经闭的病因病机。

3 治疗

纵观历代医家所述闭经之方药治法,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为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如《女科经纶》引陈良甫曰:“血滞经闭宜破者,原因饮食毒热,或暴怒凝瘀积痰……若气旺血枯,起于劳役忧思,自宜温和滋补。”现从辨证论治、针灸及纳药疗法3个方面加以兹述。

3.1 辨证论治

3.1.1 祛痰除湿 祛痰除湿法治疗闭经于宋金元时期被正式提出,经明清医家继承,并得以充分发展。金元时期朱丹溪首先从“痰”论治妇科病证,《丹溪心法》言:“躯脂满经闭者,以导痰汤加黄连、川芎”,强调肥盛妇人的痰湿体质与闭经的密切联系,用导痰汤燥湿化痰,该论述至今仍对临床影响甚广,为后世医家从痰湿论治闭经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祛痰除湿法在治疗闭经的应用日趋成熟,明代孙一奎《生生子医案》载闭经者“脾湿生痰,脂满子宫”,法宜“调气消痰,燥湿熔脂”。清代吴道源《女科切要》认为“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湿痰与脂膜壅塞之故也”,投以枳实、苍术、半夏、香附、乌药、厚朴、牛膝、桃仁之类,祛除痰湿,开膜通经。

3.1.2 活血化瘀 若血瘀阻滞冲任及胞宫,经血不能按时而至,应予活血化瘀法治疗。张仲景《金匮要略》载活血化瘀法治妇人经水不利方药众多,如土瓜根散、抵当汤、温经汤和下瘀血汤。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载“通经圆。治妇人室女月候不通,疼痛,或成血瘕”,以此方活血行气、化瘀通经。此外,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亦载当归散、琥珀散、万病丸、红花当归散、桃仁煎、通经丸等,皆能理气活血,破瘀通经。至明代,涌现出大量体现活血化瘀法治疗闭经的方剂,如龚信纂《古今医鉴》归末破瘕汤、血竭散、破血金丹;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千金桃仁煎、三棱丸、牡丹散、桃仁散;武之望《济阴纲目》行经红花汤、凌霄花散、瑞金散、土牛膝散等。

3.1.3 调补脾胃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肠中鸣,则月事不来,病本于胃”,强调脾胃虚弱,无力运化,气血乏源,是造成月经不至的重要原因。后世医家遵此述,对虚证闭经的治疗尤重调补脾胃。明清医著对闭经多以虚立论,强调脾胃的调护,如明代《济阴纲目·经闭》专设“论经闭因劳伤当大补脾胃”章节。王纶《明医杂著》云:“妇人女子经脉不行,有脾胃损伤而致者……只宜补养脾胃”,后附以益气养血健脾之药,补养脾胃使“脾旺则能生血,而经自行矣”。薛己《女科撮要》亦有“若脾虚而不行者,调而补之……脾胃损而不行者,调而补之”之述,用补中益气汤甘温补中,益气升阳,治脾胃虚弱闭经。

3.1.4 补肾益精 《黄帝内经》开创补肾益精法治疗闭经之先河,记载了妇科专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方中乌贼骨补肾固涩,益肾中精血,芦茹既可散恶血,又能生血通经,治疗肾虚血枯之闭经。明代《景岳全书》言:“若其已剧,则必计所归,而专当顾本。甚至脾肾大伤,泉源日涸,由色淡而短少,由短少而继绝,此其枯竭已甚也”,张景岳不仅重视脾胃理论,更重视肾的重要作用,认为治疗闭经应注重养护肾精,特别是在疾病演化的加剧阶段顾护肾精更为必要。其亦云:“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再次强调“资血源”“安血室”的重要性。赵献可《邯郸遗稿》载:“补血兼不得滋水,滋水必兼补血,故必以六味丸滋水”,阐明了六味丸在治疗闭经中发挥的滋肾补血之功。清代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承袭张景岳“血枯宜补”之说,推崇赵献可补水补火之六味丸、八味丸,亦强调补肾法在治疗闭经中的作用。

3.1.5 疏肝调气 针对情志失调等因素引发的肝伤气郁,经血闭阻者,治当疏肝调气,行血通经。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用茅香饮子“治女子经脉不行,胸膈满闷,身体麻木”,此方主以厚朴、藿香、陈皮等行气开郁,畅行全身经脉气机,气行则血行,血畅则经自出,恰合此法。明代薛己《校注妇人良方》言:“若气壅血滞而不行者,宜用乌药散”,方中重用乌药、木香、川楝子等行气疏肝开郁之品,通过调畅气机,达到行血通经之目的。万全《万氏妇人科》曰:“如因气郁血闭不行者,用开郁二陈汤主之”,此方由陈皮、茯苓、苍术、香附、川芎、半夏、青皮、莪术、槟榔、甘草、木香组成,体现调气行血、开郁通经之法。清代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云:“有气郁者,其人心思未遂,忧愁怨恨,以致气结而血滞,法当调气,则血自行”,同样重视疏肝调气法在治疗闭经中的作用。

3.1.6 养血调经 妇人以血为本,以血用事。《妇人大全良方》载:“大率治病,先论其所主,男子调其气,女子调其血。”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有“女子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之言,强调女子以血为基本,血是产生月经的物质基础,血旺则血海充盈,胞宫得以濡养,则月事如常。书中又载柏子仁丸治“若经候微少,渐渐不通……由阴虚血弱”闭经者。龚廷贤《寿世保元》载养血调经丸及养血通经汤,二方皆有大量当归、地黄等养血滋阴之品,治女子闭经阴血亏虚生热者。清代周诒观《秘珍济阴》言:“经闭服破血破气药而不应者,宜养血,俟其自行”,强调治疗闭经破血不效者,当以养血法治之,提出“治血枯经闭”养血活经汤,又歌曰:“养血活经当归桂,茜草丹参泽兰配,川芎乌贼酒同煎,血枯经闭不须虑”,此方专为血虚闭经而设。

3.2 针灸疗法 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整理,从辨证施治角度,将针灸治疗闭经分为以下4个方面。一是驱寒通经。晋代王叔和《脉经》曰:“妇人月使不调,王月则闭……刺足少阴经,治阴,在足内踝下动脉(即太溪穴也)”。宋代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关元穴主“月脉断绝,下经冷”,可见对于寒邪闭经,常选肾经原穴太溪及小腹部关元穴,以图驱寒通经。二是泻热通经。明代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云:“经脉不通,已有寒热,此穴大效。三阴交”,可见对于热闭,古人取三阴交,用泻法。三是疏郁通经。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水原、照海穴主“月水不来而多闷,心下痛”,对于心神失调、情志郁闭引起的闭经,历代医家常根据病因病机分别选取与心包、肾、脾、胃、肝等脏腑相关穴位,着重调节情志、疏郁通经。四是补虚通经。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言:“女子绝子,血在内不下,关元主之。”关元属任脉,可补肾培元固脱,治肾阳不足之闭经。明代高武《针灸聚英》言:“经脉虚耗不行者,补之,经脉益盛则通。”李梴《医学入门》亦有妇人通经,虚者补合谷之述。清代《灸法秘传》曰:“妇人月水枯闭者,当灸腰俞可愈。”腰俞穴属督脉,位于骶部,近下焦,灸腰俞可强肾阳,补气血,治血枯闭经。

3.3 纳药疗法 《金匮要略》载有纳药矾石丸治妇人经水闭不利,其曰:“矾石丸方……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脏中,剧者再内之。”《备急千金要方》载:“治月经不通方:取葶苈一升为末,蜜丸如弹子大,绵裹,纳阴中,入三寸。每丸一宿易之,有汁出止。”《儒门事亲》载治妇人月经不来的“如圣丹”,其用法为“绵子裹,纳于阴户”,同样属于外用纳药法。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及《寿世保元》分别载“反经丸”和“下取通经丸”纳阴中治妇人经闭不通,用法为“绵裹三层,系放筒上,将线系住,送入阴户内三、四寸许”。《济阴纲目》有纳药法治痰结闭经四方:一是“掌中金丸,治妇人干血气……每日一丸,新绵包之,纳阴中”;二是“一粒仙丹,治妇人干血痨,并赤白带下,种子如神……却以葱汁浸湿药头,送入子宫极深处,整一日一夜,取出药不用”;三是“通经下取方,曾试验神效……薄绵裹,以五寸竹管纳阴户中,候热时,先通黄水,次则经行”;四是《金匮》矾石丸。

4 结语

闭经病因病机复杂,主要有虚实两端,实者多因邪气阻隔,冲任瘀滞,脉道不通,经不得下;虚者多由精血匮乏,冲任不充,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其发病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中医药治疗闭经以“通”为大法,即虚则补而通之,实则泻而通之。辨证处方、针灸及纳药多措并举,因人制宜,灵活施治,具有显著的特色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