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关于陕甘宁边区卫生防疫工作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总结归纳的效果不佳。从根本上说,陕甘宁边区卫生防疫是从制度建设和对群众改造两方面开展工作,为全体军民服务是开展防疫工作的根本原则,着力解决“防什么”“怎么防”这两个关键问题,以此形成边区卫生防疫工作体系,在党和群众的不断努力下,边区成为“人兴财发”“人财两旺”的稳固后方,有力的支持了抗战。本文拟从防疫工作的开展条件、防疫原则、防疫路径三方面展开论述,为后续研究抛砖引玉。
关键词: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卫生防疫
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是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团结抗日的战略后方和大本营。边区防疫事业的经验研究为当前卫生领域建设予以启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陕甘宁边区卫生防疫工作开展迫在眉睫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是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下,建设抗日战略后方的必然要求,是改善边区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的迫切所需,是良好的防疫卫生建设大气候的必然结果,是新观念、新技术普及的首次成功尝试。
1、国际国内严峻形势下建设陕甘宁战略后方的必然要求
长征结束后,陕甘宁边区成为了红军的落脚点。在党和边区政府的不懈努力下,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全面抗日,陕甘宁边区也成为了模范民主抗日根据地。然而抗日战争中,日军的扫荡和化学武器、毒气的使用,以及奸淫妇女将疾病传染给中国人等恶行,使得病灾成为抗日持久战的严重威胁之一。【1】因此,治疗传染病,控制疫情成为一项重大的战斗任务。
2、改善边区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的迫切所需
陕甘宁边区地处西北,自然地理条件恶劣,灾害频发【2】。人民群众文化水平不高,封建迷信思想横行,没有良好卫生习惯,慢性病折磨着边区数以万计的群众,传染病在边区肆虐。“党中央到达陕北之前,边区每年死亡八九万人,病死率为60%,其中儿童妇女死亡最多”【3】130。此外,大批流民向边区迁移,疫情更加难以控制,加之“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的物资停拨截留,导致药品的短缺,使防疫工作的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3、边区的医药卫生建设环境为防疫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1937年军委卫生部提出关于卫生工作的规划,成为边区医药卫生建设的开端。毛泽东同志指出:“应当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病,推广人民医药卫生事业”【3】22,同年边区政府于成立边区卫生委员会,并于1939年通过《建立边区卫生工作保障人民健康》案,此后相继颁布30余个条例、命令、通知、规定和办法【3】24,为边区卫生工作奠定基础。毛泽东同志还接见了白求恩率领的加美医疗队;接见了爱德华率领的全印援华医疗团等许多奋战在一线的医疗工作者,感谢他们的无私援助。此外,边区卫生处对从全国、全世界投身陕甘宁边区的卫生事业的医生不仅在政治上关心、业务上重用,还在生活上照顾,使医生及其家属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重视。
4、新观念、新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为卫生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党中央到达陕北前,群众对西医治疗十分陌生,更多的人选择相信巫神,导致大量群众因此错过治疗时间,致死率居高不下。红军到达陕北之后不仅扩大后防医院,还免费为百姓看病,开展防病治病工作,例如魏明中回忆道:“医大教育长曲正同志就是在临时搭盖的几间土棚里反复研究试验制成牛痘疫苗,并能成批生产。”【3】3除接种疫苗外,还研制防疫片(后改为防疫丸),专治吐黄水泻黑水【3】77。在边区党和政府的積极宣传下,使现代卫生观念获得群众接受,逐渐破除巫医神婆的把戏。
二、陕甘宁边区卫生开展 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
卫生防疫工作的主题和内容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蔓延,其中以“为全体军民服务”为根本。以问题为导向,研究防疫工作到底防什么,才能使广大民众从痛苦甚至是危害性命的疫病中解脱出来?如何才能让民众愿意配合,积极主动?怎样提升防疫工作的针对性和群众性?这是陕甘宁边区防疫工作者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牢牢把握方向,坚持以“为全体军民服务”为根本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强调军民的战斗力、生产力的保持与提升是抗战胜利的关键。如《解放日报》卫生副刊发刊词写道:“‘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只有保障军民的身体健康,才能确保抗战的最终胜利。防疫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预防疾病的蔓延,危害广大的军民,贯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围绕着普及卫生知识,提升防治疫情能力,保障军民的身体健康的工作思路,毛泽东同志提出 “为全体军民服务”的要求,成为医务工作者的服务宗旨。在这一原则指导下,边区积极开展疫病防治工作,如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在抗战期间到关中马栏调查“大骨节病”,到南泥湾调查“吐黄水”病,哪里发生传染病,医院便及时派人去医治,作调查,制定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方案。【3】48在党和政府的不懈努力下,边区有效的遏制了疫情传播,达到为全体军民服务的要求。
2、内容贴近生活,着力破解“防什么”的问题
陕甘宁边区疫情具有伴生性特点,以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害或群众卫生习惯不良所引发为主,以居民糟糕的卫生习惯为辅。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用水短缺,但旱灾水灾冰雹发生频繁,往往“一灾未息一灾又至、多灾齐发”【4】,影响庄稼收成,进而导致饥荒,加重疫情蔓延。另一方面,边区游牧民族的卫生习惯在群众中留有余烬,大部分群众不爱洗澡、洗脸,不爱换洗衣服,牲畜生病现象也非常普遍,病死的牲畜被宰杀食用,致使群众患病【5】,为疫病的滋生留有隐患。加之“人畜同居”现象严重,对牲畜粪便不清理、掩埋使得发病率和致死率居高不下。
因此,在防治过程中,边区政府结合救灾举措,帮助群众预防疫病、消除疫病。如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防疫人员便对勘测新水源是否干净卫生,能否作为群众生活用水做出判断,采用“防治结合”的方法,保证边区群众生产生活。
3、方法实用有效,努力解决“怎么防”的问题
在陕甘宁边区,当地的中医治疗手段,不能有效的遏制传染病的蔓延,往往使疫情加剧。据记载“边区人民平均死亡率年龄仅有25岁。”【3】353国联防疫团到达延安后针对传染病的调查结果显示“延安流行性感冒、痢疾、伤寒为最多”【3】172。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治疗机制,方法和观念的革新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边区政府采用卫生包片负责制,对医院,门诊部、疗养院和卫生所等卫生机构统一调度,使病者有专门的收容机构,并针对疫情有深入到各区和各村的防疫指导机构。另一方面,以病情为导向,一个地区发现疫情,便派遣人员进行调查,并针对疫情出具报告进行诊治。据相关研究表明陕西省“1939年的霍乱则比1932年情况轻很多”【5】,可见包片负责制、防治结合效果显著。
四、陕甘宁边区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的途径
边区的卫生防疫工作开展以行政手段为主,进行网格化的防疫管理,积极引导群众自觉加入防疫过程,树立防疫榜样,在与民众的互动中融入防疫知识,使宣传更加生动。
1、运用边区行政手段,将防疫区域网格化
随着边区卫生机构不断健全,防疫工作组织形式及职责可归纳为:一、设立统一领导机构,通过行政手段划分各自防疫区域,实行包干制。二、在乡村卫生所基础上,依托边区完整的医疗网,辅之以巡回防疫医疗队,对疫情予以及时控制与消灭。以1942年防治边区鼠疫为例,首先于延安市成立陕甘宁边区防疫委员会,设立总会和四个分委会,以延安方圆40华里为范围,划分东西南北四防疫区域,每个防区设立一个分委会,由八路军总卫生部、中央卫生处、留守兵团卫生部、边区卫生处分别负责一个区域的党、政、军、民的卫生防疫工作;其次,各分委会于区、乡、村设立三级防疫小组,深入到基层当中,承担发布疫情信息、调查发病原因、隔离并救治感染患者的任务;最后,组织巡回防疫医疗队,深入传染病流行处,扑灭疫病,解除群众痛苦。【3】87-91同时根据发病状况和发病范围的不同有针对性派遣或设立与之匹配的组织机构进行救治,如1944年边区卫生处派28人分为两队到延安县柳林区一乡、三乡分别救治;同年,又派一名中医和一名西医到到南泥湾的南川、北川八个村治好病人101名等。【3】58-59边区还采取“民办公助”的方针,实现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要在边区一千多个乡每乡设立一个小医务所的目标。这样做既节约医疗资源,又挽救了群众生命,体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优越性。
2、引导群众自觉自愿,将防疫过程主动化
边区政府为引导群众自觉自愿的改变落后的卫生习惯,配合边区的防疫工作,采取行动宣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开展群众性运动,动员群众改善卫生环境。如1940年开展的防疫运动周,通过制定周计划,对环境卫生、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及卫生设施均提出具体要求,并进行验收。【3】140边区的各个区、乡分别针对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公约,并逐渐培养群众卫生习惯。边区卫生处还印发《传染病防疫问题》、《防疫须知》及防疫传单,在为群众治疗疾病过程中进行卫生常识的普及。经过边区的不懈努力,广大群众能够基本做到,勤洗衣物,勤洗澡,定期拆洗晾晒被褥,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人畜同居”的现象得以改善,对牲畜的粪便及时清理,不再食用病死的牲畜。
3、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将宣传方式生动化
在陕甘宁边区卫生防疫工作开展当中,通过榜样人物、模范家庭对卫生知识的宣传,以潜移默化的感性普及方式,能够直抵群众内心深处的柔软,带动起广大群众的学习卫生知识的热情。通过在“每一行政村建设1-3家卫生模范家庭,每乡建设“卫生模范村”【3】57,“依靠区乡干部、积极分子、劳动英雄、小学教员等进行一般卫生宣传”,与“各地先进人物结合”【3】141这样身边的榜样成为了广大群众的一面镜子,群众向榜样学习更激励他对自身的要求,榜样便充满动力,使边区的卫生防疫工作的普及程度由此加快。如边区北关乡杨庄坷的干部,不仅带头开展工作,还为该村的“二流子”清理室外卫生,带动了全村“二流子”打掃卫生【7】。此外,边区的医生们半夜起来为群众出诊,为了群众看病忘了吃饭,跑出几十里去出诊的情况屡见不鲜,群众感叹道:“除过边区,哪里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好医生了。”【3】18患者感谢医生,信赖医生,被医生的崇高精神打动,往往认真按照医嘱改善生活习惯。
4、紧跟边区形势步伐,将防疫内容活动化
陕甘宁边区的卫生防疫工作,基于 “预防第一”的方针,卫生防疫工作尽可能的提前部署。如1941年3月28日陕甘宁边区民政厅的布告是介绍防治春天滋生疫病的主要办法,而1944年4月25日延安市政府布告内容是针对夏天即将到来霍乱的防治办法。此外,防疫工作宣传形式与内容还会根据活动不同,参与人群不同,进行调整。如延安清凉山庙会和子长娘娘庙会,便以秧歌的形式编写了“卫生歌”、“勤婆姨”、“怎样养娃娃等节目”获得了良好的效果【3】141。如赶庙会的主要是妇女,工作中心就是以妇婴卫生和饮食卫生为主,宣传反巫医神婆为辅。在防疫人员“见缝插针”式的工作作风影响下,紧密结合“大的形势”,“小的场合”,将防疫内容实时化,边区群众与党中央同心协力,防范疫情在边区肆意蔓延。
综上所述,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卫生防疫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以解决“财旺人不旺”的问题为出发点,对防疫法规建设和制度建设,使防疫工作有规可循,对群众的生活习惯加以改造,共同构成边区的防疫工作体系。在党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陕甘宁边区做到了“人兴财发”“人财两旺”,其蕴含的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王元周.抗战时期根据地的疫病流行与群众医疗卫生工作的展开[J].抗日战争研究,2009(01):59-76.
2.杨东.陕甘宁边区乡村民众的防灾备荒措施研究[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03):91-95+112.
3.卢希谦,李忠全.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史稿[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4.张雪梅,熊同罡.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的灾荒及救治[J].理论学刊,2008(11):40-42.
5.李庸:《目前防治传染病在边区流行问题》[N].《解放日报》,1941-4-27.
6.温艳,岳珑.民国时期地方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探析——以1930年代陕西霍乱疫情防控为例[J].求索,2011(06):229-232.
7.豫章.:《延安市半年来群众卫生工作》[N].《解放日报》,1944-8-13.
作者简介:王泽人(1997-),男,辽宁沈阳市人,汉族,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方向:新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