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英国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时代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英国高等教育史上出现著名的“新大学运动”。基于课程设置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就英国新大学运动改革的历史梳理,从而对高等教育中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展开思考。
【关键词】英国;新大学运动;课程体系
一、引言
工商业迅速繁荣和蓬勃发展必然就要求培养一批数量众多、具有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的青年人,并且随着工业革命的进一步深入和工业化进程水平不断提升,尤其特别是高等教育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显著。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学院研究所为主要代表的英国传统高校却始终没有完全适应和满足此次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以伦敦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为首的一批新型城市大学纷纷成立, 这就是英国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新大学运动”。如今“新工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需求下,我国现有的高校培养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新形势下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需要对现时代人才培养进行理性审视,课程设置是高等教育前进的基本核心力量,本文就“新大学运动”对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相关内容展开思考。
二、英国新大学运动课程体系发展历程
(一)新大学运动起始(19世纪20年代):伦敦大学的课程体系发展
1820年,诗人坎贝尔在访问德国的大学时,产生了在伦敦创办一所类似于德国大学的想法,区别于传统的牛津、剑桥的学术要求。最终在伦敦建起第一所高等学校-"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大学被认为是第一所新大学是因为在课程设置方面突破了传统大学的束缚,伦敦大学引入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其中很多课程几乎都是自然科学的具体分支,涉及到了物理、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矿物学等,這些学科的设置体现了大学与时代发展的紧密切合。同时国际法、英国法、政治经济学以及各种医学学科的开设,密切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以上各种科目的设置突破了传统大学的课程以古典学科和宗教神学为核心的墙垒,使科学以一种与古典学科平等的正式身份进入大学课堂,实现了大学课程上的“现代化",这是英国高校课程设置一种全新的改变和突破。
(二) 新大学运动的发展(19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国王学院和新伦敦大学的课程体系发展
随着伦敦大学学院的顺利建立,社会争议也很大,消解它的社会影响,1829年,另一所大学——国王学院在伦敦应然而生,由于伦敦大学将禁止宗教教学作为学校的一条基本原则,传统大学中的宗教课程在新建的伦敦大学中遇到困境,国王学院却为之相反,它依照牛津理念,仍旧保留了宗教课和相关的宗教仪式,但为了对抗伦敦大学学院,国王学院也开设了自然科学以及工商业课程,这也是现代课程和古典课程并存是国王学院与伦敦大学课程方面的共同之处。物理学、矿物学、植物学、化学等现代科目成为课堂教学的内容,但传统的古典学科同样得到保留,以语言为例,希腊语与拉丁语依旧是教学的必要内容,与之同时,现代语言与文学也进入到了大学的课堂,与社会关系紧密的一些学科,如政治经济学也得到应有的重视。从宗教看,国王学院是传统大学;从课程的设置上看,却是新大学。新伦敦大学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原来的伦敦大学和国王学院合并而来,新伦敦大学名义上是一所大学,但对下属两所学院的教学没有干沙权,它的职责是组织学生考试并为考试合格的学生颁发学位证书。整体的课程框架是没有较大的变化。
(三) 新大学运动的兴起(19世纪50年代末至19世纪末):城市学院的课程体系发展
随着英国众多城市的工业化发展,制造业和工业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产业对从事工作者有了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工作要求,英国新型工业城市开始建立自己的学院。从创办之初欧文斯学院的课程仍以古典学科为主可以看出.此时的城市学院还没有产生服务城市经济发展的意识。1974 年,约克那理工学院即后来的利兹大学成立并开设化学、物理、米矿、工程等学科,以提高科技教育水平。1875年,英格兰中部城市伯明翰捐资成立梅森理的学院,学院的课程重视实用性,要求课程与社会大际需要相适应,传统的文学并不受学校欢迎,神学课程其至被排除在外。不难看出英国城市学院的大量涌现确实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发展,城市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更是突破传统思维界限,与时代发展有效的融合,英国高等教育的新格局由此展开。
(四) 新大学运动的落幕(20世纪初):城市学院的“回归”的课程体系发展
随着学院开设大量的技术类课程,如采矿、纺织、机械工程,技术课程的主导趋势进一步增强,一些学院很少甚至不开设文科课程,学院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色彩不断强化,随后又有不少新大学开设了人文方面的课程,设置了文学、语言、历史等课程; 其他新大学也在传统的压力下,被迫增设人文教育课程,包括传统大学的古典课程。另一方面因为受到伦敦大学一项政策的影响,只要考试合格,学校会为校外学生领发学位证书,为了吸引学生就读,帮助学生顺利拿到伦敦大学的学位,不得不调整白己的课程、不断增加古典科目的数量,以适应伦敦大学的学位考试,同时解决自身课程过于单一的不利局面。随着文科类课程数量不断增加、主修人数持续增多,城市学院文理科的发展逐渐趋向平衡,科技教育特色不可避免地会受稍弱。这一情况在学院建立之初是没有想到,一些纯理工的大学逐渐向综合性大学迈入,文科课程又开始出现在大众的眼界。
三、我国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仅满足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发展
高校忽视了对其他学校课程管理参与者各种基本利益的平等性和关注,大大程度束缚了学校课程管理学术思想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课程管理教育活动中仍然充斥着课程行政化利益思维,形成了以课程行政化的利益观念论为基本主导的现代课程学术价值体系,客观上完全偏离了普通大学进行课程学术教育以行政育人和课程学术思想创作的根本目标。在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学而优则仕"始终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价值追求导向。大学里的课程自身就构成了人们学习的主要目的,为发展课程而建设课程,为实践学习而活动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根本上就忽视了每个人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发展。
(二) 课程培养目标的碎片化
从目前来看, 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 课程培养目标之间的有效关联和衔接不够, 呈现碎片化现象。课程培养目标在制定的过程中往往从课程本身知识层面的角度加以考虑, 相关课程之间培养目标在知识上的的衔接、深化, 能力培养上的提升与倾向体现不明显, 甚至出现在课程培养目标表述上趋同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专业建设中对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笼统和程式化, 缺乏细化、量化也有直接关系。由此看出, 专业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这一起始环节的确定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为此提供服务的课程培养目标以及不同课程培养目标之间关联性的有效建立。
(三) 课程体系结构的非均衡化
转型高校课程学科专业培养建设发展过程中,课程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有效衔接关联和相互衔接不够,呈现课程碎片化发展现象。课程中的培养目标在研究制定的工作过程中往往从相关课程本身以及知识结构层面的不同角度进行加以综合考虑,相关学科课程之间由于培养目标在基础知识上的的相互衔接、深化,能力素质培养上的知识提升与强化倾向往往体现不明显,甚至可能出现在相关课程之间培养目标内容表述上有所趋同的特殊现象。这种不良现象的不断出现与高校专业队伍建设中对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过于笼统和缺乏程式化,缺乏了精细化,重学生知识基础传授的综合理论实践课,忽视学生能力意识培养、素质能力提升的综合实践理论课。
四、思考
(一) 考虑大学本身的内在逻辑
大学从根本上是无法脱离社会的,它本也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的转型必然会反映到大学中,但是如今的大学过于强调大学服务社会这项职能,在课程设置上更是如此。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其办学定位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从而在课程设置上大力追求实用性和对应社会需要,但是把社会看成是学校办学的“风向标”是否应该这样还有待考量。英国新大学中间的转向,从表面上看,是对传统大学的妥协,开始从仅仅注重工商业实务,过渡到增设人文教育类课程,充实博雅教育。但其实质应该说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不可能只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去对课堂知识做单一的设计。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违背大学的内在逻辑生硬办学授课,是行不通的,这是由大学固有的内在属性决定的。在遵循大學内在逻辑和面向社会发展两个方向上, 尽管存在互相冲突的一面, 但在当今经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其教育的人才培养优势的背景下, 问题不在于二者居其一, 而是如何达到两者的融合。
(二) 普及到不同背景的群体的需求
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促使大量的英国人改变了自身的阶级身份,成为中产阶级。这就体现出新大学的成立的另一个考虑,即随着不同阶级人群的流动而形成的新的社会态势,从而使大学并不是只成就某一个阶级的,要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诉求。映射到如今社会,教育一直在强调均衡均等发展,国家一直设法从不同方面来帮助社会不同背景人群的需求,但在课程设置中反映到的不同人群就是个人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在课程设置上大学不能只满足社会的发展,忽视个人的自身特性的发展,在高校课程设置上可以遵循一定的规律, 高等教育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富有专业特色的或独到的品质及能力基础,不能完全的一概而论,要有针对不同群体的专业需要,同样专业不同的人群也应该有不同的课程学习方式。
(三) 人文与科研教育要同步发展
科教兴国一直是社会发展的强力战略,随着对科研事业的重视,对理工科类的专业也有了更大更多的投入,但无论是于一个大学的发展还是国家的进步,人文教育和科研都需要并肩同行。仅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远不够,要有各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在解决一实际问题时还是会有些道德上的考量,不只是机械的搬运所学的理论知识,要做一个有温度的“工程人”,即便是工科专业的受教育者也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体现到课程设置中就需要大力开设人文、通识教育的课程,使得人文教育得以更好的渗透到课程体系中。因此应用型较强的专业课程设置不能一成不变,而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随时进行有效调整,在课程传授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打破固有思维,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和想法,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传承知识的同时也要创新知识。
参考文献:
[1]郑蔚.英国新大学运动与英国高校科研职能的发展[J].煤炭高等教育,2010,28(04):68-70.
[2]柳友荣.英国新大学运动及其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08):94-99.
[3]侯翠环.英国新大学运动及其历史意义[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01):52-54.
[4]卢纪垒. 19世纪英国新大学运动发展历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5]邓云清.新大学运动与英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8(01):85-91.
作者简介:陈彦君,研究兴趣为学科建设和院校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