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摘要:新时代科技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开始以新媒体为平台宣传、推广,助推新媒体模式呈现多元化;新媒体的发展逐渐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多个环节,学生也更愿意接收新鲜事物,互联网时代下的学生工作必然要紧随时代和学生,高校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已经成为主流方式之一,不但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增强高校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主动性。然而,新媒体平台自身的虚拟性、自主性和开放性,导致与学生沟通的真实性、互动性和权威性产生弊端。依赖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发挥陷入困境,利用新媒体且与学生产生互动交流,使得大学生更信赖,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在意识、时间、事情、形势、适应五方面有机统一,相互协同,形成具有架构式的学生工作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将学生和学生工作较为客观的连带方式串联,构建“五因并举”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体系新举措。
关键词:新媒体;学生工作;“五因并举”;新举措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普及化和高校学生工作的差异化,新媒体已经成为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互动交流、思想输出和意识形态的主要媒介,但在运用过程中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单方面的重心倾斜,都会使学生“去中心化”。教育信息化,并非简单做技术的“加法”。人们期待技术带来更多“溢出效应”,通过创新让“育”的分量更重,推动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转变。1切实把新媒体与学生工作的教和育结合的恰到好处,用新媒体驱动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发挥有利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与新媒体接触,也为新媒体的运用及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强调:“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2用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不是单纯的输出,辅导员要充分借助新媒体优势,全方位、多举措建立和完善学生工作的新模式。
一、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的必然性
(一)时代性
发展“互联网+教育”至关重要,围绕于此模式创新方兴未艾。3在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正踏着时代步伐继续前行。
与新媒体共成长的新一代高校大学生,其生活方方面面都通过新媒体浏览、获取和交流信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新媒体更加便捷、及时、丰富、生动的为学生提供资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2月16日在浙江省乌镇视察“互联网之光”博览会时强调:“互联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很多领域的创新发展起到很强带动作用。我们要用好互联网带来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4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被众多“次媒体”冲蚀,更需要把高校媒体主阵营握在自己手中。因此,立足新媒体环境机遇,结合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顺应互联网时代新思潮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需求性
高校大学生对新媒体并不陌生,互联网已经对高校青年学生实现“全面覆盖”、“全程融入”,以微信 、微博、App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备受青年学生青睐。5这些新媒体的出现形式以可移动、可共享、可交互等特点,不但适合学生在生活、学习、社交方面的需求,也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迫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便利。
移动互联终端的普及运用,除了社交和工作,新媒体平台还催生了大量时事政治新闻、专业学科知识、生活学习常识等,多角度提升学生认知和拓展思想维度,学生既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了解一些常规的资讯,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得到一些在传统媒体之中较难获知的信息,并能在某一集群扩散、传播和交流,这个信息的需求是其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三)时效性
近年来新媒体吸引着很多高校师生群体的目光,辅导员借助于此来开展工作,让工作时间与效率在短期内得到快速的提升。想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获得满意结果,需要的是在更为合理的新媒体环境下满足互动人群,才确保在时效性上符合师生所需的关键所在。对于学生而言,在选择新媒体的考虑范畴内,结合获取价值信息和存在利弊关系的具体的实际情况来权衡与核实时效,保证了在使用的过程中找寻到更为适合的接受方式提供了捷径之选。以微信为例,不局限于地域,打破时间跨度,只要有网络通讯就可以实时接收和获取校园动静态图文,并即时参与社团媒体活动。
通过优质的新媒体社交,会为学生工作在效率上得以全面升级,的确借助于更加科学的方式助力工作,会使师生交流频率与信息传播速度迅速提升,从而奠定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基础。
二、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虚拟性
新媒体的虚拟性使大学生在校园社交、获取知识中产生认知分歧,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在现实社交产生坎坷后,他们会对新媒体产生依赖,急需虚拟的社交活动,导致自闭心理、交流障碍、心存幻想。其虚拟空间的特性可能会使学生出现道德责任感的弱化,其随意性和隐匿性可能會使得一些学生出现思想波动,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团学工作造成了冲击。6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介于网络媒体平台的虚拟性和现实生活的相对立之间,大学生的思想惯性产生回避心理,对待人与事的过程中极易产生反感,从而人格建立也随之产生负面影响。虚拟性的增强吞噬教育的严肃性,教育的传授建立在“虚拟世界”,辅导员的权威性逐渐削弱学生群体的影响力,教育的主客体界限随网络虚拟日趋模糊。
(二)自主性
新媒体的自主性可以让学生快速的接收和反馈信息,通过新媒体运用在高校学生工作,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使用和表达权利。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络的常态化信息传输,致使“机不离手”的粘度增大,造成部分学生对信息不间断性刷新,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现实社交。另一方面,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时,学生对接收信息兴趣进行筛选,自主随意性比较大,当前或暂时无关乎自身情况的信息不予理睬,导致校园学生工作相关教育的失衡,和信息回复的滞后造成学生工作推进难度增加。
(三)开放性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都处在较为单调的形式中,开展程度也不深入,导致管理效果并不是很好。加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思想意识造成了多方面的冲击,这也增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7新媒体作为开放性的社交平台,在众多自媒体的冲击中,诸多不实、谣言舆论信息的传播很难进行监控,过于追求高关注度和迅速扩散效果,过度娱乐化、舆论信息扭曲化、意识形态导向不明化,大学生对这些不良信息的摄取缺乏足够的免疫力,而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养成的阶段,不良信息影响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动摇辅导员在校开展学生工作的基础。
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大学生被动获取“资源”,形式多样的广告传播、社会组织的资金利诱、歪理邪说的肆意传播、心灵“毒鸡汤”的洗脑灌输、“身边人”的“唾手可得”等对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思想认识、意识形态造成潜在威胁。
三、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的措施
(一)“因识制宜”强化意识
强化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关键是要管控好思想之“源”、舆论之“流”、文化之“根”。8高校学生工作中,辅导员要借助新媒体在学生群体中分层次、分认知、分阶段、分对象引导大学生思想意识向上发展。新媒体的开放性致使部分网络信息内容不实,左右学生思想意识形态,这就要求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首先注重学生意识的把控,不断更新学生工作媒体信息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切实围绕在校大学生的“认识”程度入手,比如在大一学生中树立新生入学融入意识的教育,大四学生未来职业规划意识教育等,逐级引导学生实现内需动力与外部影响相吻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正确思想意识的积极性。
(二)“因时制宜”把控时效
运用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时效的把控要得当。在新媒体时代,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就必须加强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这也是信息化时代对我们的新要求。9辅导员在什么时间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对教育的管理效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掌握了时效性,可以使学生工作有序地进行。比如,学生旷课,在开学初就开始提醒学生旷课的严重性,运用新媒体及时发布相关内容,上课期间任有学生旷课,立即进行提醒,若学生仍有旷课情况,应采取校规校纪予以惩戒,辅导员才可以掌握事件的主动权。减少或避免各种事态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防患于未然,在处理问题时能提供事实依据。在具体工作中认识和掌握时效性,并运用新媒体的开放性、时效性优点,适时传递校规校纪,新媒体作为学生工作的工具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
(三)“因事制宜”落实制度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促进事物正确发展的动力,从事情的实际点入手,围绕事情问题、确定解决目标、运用新媒体精准施策,一事一策、事事落实,着力解决学生工作的难点问题。新媒体时代,辅导员工作的权威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必须依附于制度的建设上来,增强大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规范制度,严格落实,是保障学生工作的有力依据和学生使用用新媒体自主性的制度约束。辅导员发布信息也要遵守相关纪律规范,建设完备的新媒体审核、校对、发布制度,针对有争议性、负面性、重大时间节点信息严格做好网络舆情分析和监控,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保障新媒体下的学生工作有章可循。
(四)“因势制宜”与时俱进
当前网络新媒体的形势条件下,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必须转变观念,充分应用新媒体,发挥其特长及优势来给高校学生工作添加助力。10学生工作的形势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运用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的出现就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辅导员的工作既需要跟随时代,又不能过分依赖。当然,在校大学生“机不离手”的黏连性也是时代形势产生的结果。大信息、大数据、多平台的出现,学生在一味的接受信息,辅导员的工作更应探索信息传递的差异化发展道路,以内容建设为核心,增强自身人文素养,转化对学生的有效信息传递。利用新媒体推动师生互动,增强大学生在现实世界的道德责任感与人格魅力,而不是师生互动助推新媒体的利用,做到“线上线下”齐抓共管,使得人文关怀不只是“虚拟世界”的“两行字”。
(五)“因适制宜”协同创新
新时代的学生工作不仅要确立创新态度,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而且要走进、倾听学生声音,了解大学生思维习惯,协同创新新媒体学生工作方法,建立更适合大学生需求的新媒体工作方式。在正确引导“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尽量增加新媒体内容形式的趣味性、活跃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既视感,提升师生的有效沟通。把新媒体作为一种文化、教育阵营的“载体”,解决现实工作的“痛点”;不能作为新媒体机械化工作的“甩手掌柜”,坚决摒弃信息的“填鸭式”灌输,不断加强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协同探索和改进固有模式,创新新形势下学生工作方式方法,实现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与在校大学生相适应发展的新局面。
总结
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1]新媒体已经成为新时代学生工作、大学生群体流行的社交方式,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更应在"互联网+"时代下注重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讨有效的管理方法,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2]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仍需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在此基础上探究高校学生工作在新媒体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学生工作新媒体建设实施建议,希望以此促进新媒体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科学运用。
充分结合学生思想意识、时效把控、制度建立和时代形势去适应学生,做到因识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势制宜、因适制宜的“五因并举”措施,在空间和时间上与辅导员形成链条,借助新媒体发挥其多样化的功能优势,充分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辅导员才会被亲近而逐渐信任,学生工作更接近时代和学生群体,从而推进学生工作现代化,提升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组织力和执行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教育”加出哪些信号?[N].新華社北京(新华网),2019-3-9.
[2]习近平.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2-20,(1).
[3]习近平.要用好互联网带来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N].新华网,2015-12-16.
[4]梅俊强.新媒体在高校团学工作中的运用研究[J].科技世界,2017,(18):89-111.
[5]何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团学工作浅探[J]求知导刊,2015,(16):17.
[6]刘双.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0):292-293.
[7]曹开华,林小女.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党组织责任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0(02):173-177.
[8]赵翠萍.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9]黄理漓.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J].品牌(下半月),2015(02):206.
[10]李立君.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J].宁夏教育,2000,(12):50.
[11]邵明颖.“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01):154-155.
注释:
新华社北京:《“互联网+教育”加出哪些信号?》,新华网,2019年3月9日。
2 习近平:《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第一版。
3 同前注①新華网
4习近平:《要用好互联网带来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华网》2015年12月16日。
5梅俊强:《新媒体在高校团学工作中的运用研究》,《科技世界》,2017年第18期,第89-111页。
6何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团学工作浅探》,《求知导刊》,2015第16期,第17页。
7刘双:《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10期,第292-293页。
8曹开华,林小女:《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党组织责任制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20第二期,第173-177页。
9赵翠萍:《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29页。
0黄理漓:《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品牌下半月刊,2015年第二期,第2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