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深 康心情
摘要:近年来,高等职业学校及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化教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現有学生自管工作部门进行意识体系分类研究,以学生工作者的选举制度、道德品质、持续性监管机制等方面等方向进行系统化剖析,力图改良科学有效、行之长远的高职高专学生工作者机制。
关键词:高职高专;思想品德;持续性监管机制;班级管理;民主审议;制度化建设;学生会
一、现有高职高专班级体系特点论述
现有教育教学模式下,高职高专学生教务教育、班级管理形式等向本科及以上院校积极靠拢,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迎合职业化教学教育特点明显,以该模式提高生源水平、促进专科类部分专业就业率具有积极意义。同类兄弟院校之间形成良好教育竞争闭环,催动职业化体系发展,形成以专业水平、职业竞赛、互环教育等职业联动高效率水平模式。该模式在国内教育系统制度清晰、形成思想广泛、格式化模版化因素高。现有高职高专学生基本组织是落实院校各项工作、处理问题的基本单元和关键渠道,在院校学风建设、素质培育、党团建设中具有最基层、最不可忽视的特点。以“班主任管班、辅导员辅班”为上级主导力量,突出问题导向性,形成以辅导员为中心的各班级向心力。 突出形成了以导员布置任务、班级自我管理、问题统一回馈的高效管理系统。
二、学生个人思想道德背离核心价值观对其在学生自管工作的影响性剖析
2.1浅谈学生思想问题及学生“官僚作风”
高职高专学生工作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肩负着教育、管理和服务三项职能。现有班级高效管理系统具备先期一定的正确性、具有普遍执行的现实意义、具备成熟的日常运用能力。但在一定的模式框架中,与现有国家行政架构有较高相似度,学生受到现有制度模式的思想引导的比例较高,且高校学生自我管理部门往往自由度较高校前教育开放强度大、自由度强,相较于企事业及公务员单位的基层工作者,学生工作者束缚性低。学生自我管理工作者在“权力”较大且未出现强力监督的情况下,易滋生“学生官僚作风”。 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社会阅历往往局限于义务教育及高中时期“老师-学生”相对应的“管理-听从管理”的模式。学生受到社会历练实践较浅,尚未具备识别和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工作者针对低年级学生工作者的“施压性”管理,作用于低年级学生工作者后,低年级学生工作者又作用于被管理学生。学生为追求不被强压管理而谋求当管理者,因此造成“官僚作风”恶性循环。近期在网络上舆论哗然的某高职院校查寝干部事件突出表明在该模式下,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本身无法成为较为理性的学生个人评判依据。谋求班级职务、谋求学生自主管理机构职务等成为学生为自己争得权益的必要实现自身价值的发展规划。现有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普遍年龄层次一致,普遍为18-24岁高考生\社会自招生\退伍军人等,但学生家庭引导力和教育方式及在校、在社会、在部队的培养指导方式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学生差异化明显,有不符合、不确定、不能掌握的学生个人道德问题形成。
2.2高校心理健康评判框架标准
针对学生个人素质受到家庭环境、个人教育和成长环境影响所导致的问题,近年来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采用设立专业学生心理辅导机构、录取面试核查等方式进行普筛;班级直设心理委员等班级基层工作委员,以每学期心理问卷调查、引领学生学习正确价值导向、个别具有明显性心理问题学生的劝解等形式进行心理问题治疗,在多个环节互促下,明显性和假隐性具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学生普遍进行重点关照,但是现有的高职高专心理健康评判标准是否界定到价值观与个人道德水平层面具有明趋待讨论空间。例如具备利己主义思想(等)的学生,是否作为重点关照对象,是否重视该类别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如何抑制学生自我管理部门出现该类学生?该问题在多类高职高专教育论述中是空白环节,无具体定向和指导思想。
2.3筛选学生服务工作者的首要条件
2.3.1定向道德建设在高校的重要性
思想问题偏航,与长久以来义务教育和高中普遍性以学为重思想和家庭环境教育相关联。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早前已明确论述思想道德问题确属于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类别,因此定向道德建设问题不容忽视,在高校教学应用环节中,学生基本学习能力如果较高于同专业水平其他学生(录取分数、专业分数、单招分数等),在对大多数学生基本层次水平不明朗的情况下,正确做法是对此类学生要具备较高关注,并进行班级事务的考察培养,应采用军训等综合群体训练或班级内部小型娱乐项目时长时间考察个人综合素质,不应采取“武断决策”。
2.3.2”武断决策”释义和它对班级整体的影响
武断决策包括但不限于:
1.班主任或班主任助理未经班级整体投票做出认定班委人选决策。
2.班主任或班主任助理经内部探讨后以某种原因认定某班委体系。
3.未经学生内部集体磨合过程,即在进行某种竞选活动经投票设立某班委班子。
4.被投票人施行对投票人的拉票、许诺等问题。
武断决策的运用在高校等企事业单位较为常见,其实施风险较小,且一开始成效较为突出。但使用后在班级运行过程后期会引起较大问题。在对个人综合素质考察不及时的情况下,如利己者经武断决策谋求到班级某委员学生职务,使学生自我成长要素和个人利己思想得到真实场景运用,促使学生背离正确价值观的自身思想得到释放,以自我利益优先、颐指气使等自我意识进行管班治班,其行为促使班级学生自身利益受到损失,将可能影响该团体\班级的整体班风学风建设,进而造成该专业\院校风评损害,升学率及就业率后期不振等长远性现象。
2.3.3试想合格学生工作者的首要条件
现有模式下高校高效学生管理系统较为少见学生工作者基础素质持续考核能力和规定标准,部分高校在成为学生工作者的第一步针对学生个人素质的考核“走过场”痕迹严重,不具备正常真实筛选要素。因此,笔者进行相关论点分析,以高职高专整体发展规划探究,认为:高职高专整体发展规划,以“职业教育”为主旋律论调,培养人才以“蓝领”职工为主,专注于工作能力的培养。职工型教育为主要教学计划内容,学生较少高深层次研究内容。高职高专社会作用部分为减缓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合理分配,教育引导部分适龄青年,使之成为社会部分相关专业的基础劳动力,因此,维持社会秩序稳定大方针,高职高专培养和筛选合格学生工作者的首要条件必须是素质考察合格、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与社会弘扬倡导大方向宗旨保持一致。带领大多数学生的少数“领头雁”学生工作者要求树立学生模范带头作用,因此,好的学生榜样势必为国家指导高职高专院校的大政方针具有现实意义。要在学生个人思想道德、学业水平、个人能力三个方面有所侧重点,时刻注意内部“纯洁性”与“先进性”。筛选考察学生工作者时需优先重视考察思想道德水平,再评测个人能力和学业水平。个人学业水平优秀但思想道德水平有污点的情况下,则不宜考虑树立其为“领头雁”。
2.4学生自我管理工作者持续考核的必要性
2.4.1当前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考核学生基本素质的模式特点
现有考核的学生素质考核方式具有一定“形式主义”特征,具体流程多为自愿报名-高年级学生对其面试海选(初筛)-书面考核\个人综合成绩填报。该模式在各院校较为普遍,其一定程度模拟了工作岗位面试、复试内容,对学生自我梳理和熟悉竞求岗位具有一定程度的优点。但在实际应用中,面试多为高年级学生事务工作者对低年级学生的面试,书面考核多为高年级学生事务工作者对低年级学生的书面考核,该操作流程少监管、多放任,院级学生自管部门考核时院级高年级评委“抱团”、校级部门校级“抱团”,最后往往“一地鸡毛”。专业强势、部门人多的学生被录取;专业较弱、部门无人的学生落选。年级轮换下,部门组织成员依然哪个专业“前辈”接替的就是哪个专业“后辈”,使其整个学生自管组织成为“门阀世家”的“特权”团体。
2.4.2持续性素质考核的可行性与可能性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工作者的持續性素质考核,对班级良性发展发展与促进专业整体层次水准大有裨益,对抑制形成学生自管组织“门阀世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持续性素质考核需要形成学校\学院自我特色的探索性实践。学生思想相较于更高阅历在工作的成年人普遍多“理想化”和“极端化”,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该特点,梳理学生工作者心理特征,反向使用部分学生“功利化”来把握学生工作“航舵”和提升学生接受程度。认为:实施持续素质考核应勇于施为,要做好“守门员”。班级内部竞选班委需“去流程化”,新班级聚合始毋需进行班级竞选模式,应以提升班级凝聚力为基础,不宜以任何名义(包括但不限于班级临时负责人、军训负责人等)设立班级“领袖”。磨合适应期间,应注意把握班级各学生积极动向,注意抓“典型”学生,切实考察学生个人品德;“去中心化”开展多方面互动类班级凝聚游戏,切实注意整体中的“聚焦点”。军训期间,不应设立总“军训负责人”,应在班级内部海选时强调负责人多样性、轮换制,积极丰富班委候选人,促进班委良性竞争。竞选成功后要持续性关注其班委后期动向,积极教导处理问题方式,引导学生“为同学服务”的基本思想,每学期应进行学生工作者述职测评,务求明确工作态度、工作绩效、学生满意度等方面形成纸质表单。要明确工作者道德底线,遇到学生工作者道德逾底线、“懒政”、“渎职”等严肃底线性质问题,则需以免职、停职等办法调整学生工作者岗位,使“能者上”,促使“学生干部”不再充斥“乌烟瘴气”。
三、选民学生“盲从”认知与理性思维
3.1学生自我选择和民主投票
3.1.1民主投票“引导性”问题
高校学生自主投票是大学生自管组织公正民主的体现,具有相对公平、较为服众、师生接受度高的特点,其实际运用过程中逐渐形成规范化、格式化投票机制,但在其该年龄阶段的民主体现,是相对感性和传统的“冲弱”经验主义,往往需要某学生工作者以引导性“协迫”学生投票方向。相对于学生自我选择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力而言,引导性占比颇高,其可能出现被操纵或误导的结果,而对其被投票人的真正价值体现和结果合理性不予考虑。因此引入“理性民主”概念十分必要。政治正当性的实现需要民主与理性的融合,亦需要正确看待民主投票是否必要在选择学生工作者中占比过高的问题,要从“武断决策”与“民主投票”二者中找寻平衡点,促进问题有利解决。
3.1.2运用“民主审议”规范学生自管组织
操纵投票的“假民主”研究论题较多,多数结论普遍对民主投票的形式和内在因素并不乐观。用选举高校某系部门部长为例,在待选人竞选演说及书面材料外,其待选人以往表现与人脉关系属于第二重要因素,上述二者属于较为正常的正面公共理性基础,而影响因素趋向第一位的则是待选人个人形象、参与竞选前的“功课”、与经费等,通过对比整合该类因素得知,“操纵”选举的非理性民主是高校竞选普遍手段,罩民主竞选外衣的内核实则多为合污纵横的“少数特权者的游戏”,“多数是受到激情、偏见和无知的影响,或者是被控制着大众媒体的强大利益集团所操纵,因而虽然表决的形式是民主的、公开的,其结果却不一定是合乎正义的、理性的”。 选民学生由于信息差和个体思维上的局限很难确定自己的偏好,年龄与阅历无法聚焦合理偏好和清晰排序,仅给学生投票的机会无法帮助他们发现或找到自己真正的偏好,相应选择下,他们所投的那一票所表达的也许根本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更谈不上是合理的,这时的投票结果容易对真实民意构成屏蔽甚至扭曲。
高校学生自管组织要避免“假民主”影响,需要民主审议模式的出现。在民主投票表决中可能出现的的重大异议和偏差予以扭正,并促进投票制和监督制互相作用,提高监督审议在民主选举中的决策权、否决权。学生自管组织作为学校的子系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依赖与依附的共同体,自管组织涉及个体之间交往的群际共融,丧失了共同体成员对它的忠诚,将破坏学生内部价值共识形成,阻碍高校管理秩序的维持和教育质量与品质的提高。因此,民主审议在学生自管组织中应当是必须的。
第一作者简介:杨深(2002-),男,河南郑州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研究方向:发电厂及电力系统。
2第二作者简介:康心情(2002-),女,河南开封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技术。
3武威、高钰:《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制度化建设探析》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57-59页
4张朝霞:《学生为本的高校班级管理的理念与策略》中国成人教育 2014年第19期45-47页
5陈映霞:《公共理性——论协商民主的合法性基础》,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 106页。
6杜泓、杜霁雪、曾星:《民主审议与政治正当性的充分体现》,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207-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