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虚拟偶像粉丝群体的产生及发展研究

2021-11-10 00:17刘禹铄
文学天地 2021年9期

摘要:随着AI、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二次元亚文化的传播热潮,虚拟人物逐渐的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其人物形象的多元化是吸引网络时代青年人的重要因素之一。90后、00后新生代网络用户进入社会,外界对于二次元亚文化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二次元虚拟偶像粉丝的产生是基于虚拟偶像完美的外貌、独特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等方面,让粉丝在虚拟现实中获得自我满足感和陪伴感。科技的进步使得二次元虚拟偶像可以像三次元偶像一样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二次元粉丝的称呼也就不仅限于“御宅族”。

关键词:二次元;虚拟偶像;粉丝群体;“御宅族”

引言: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视手办入名的人们,这些人会在自己房间、书架、办公桌上放置各类手办,甚至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置办上一立柜的手办套装。这一特点是二次元虚拟偶像粉丝的“象征”。随着网络时代的逐渐成熟,二次元虚拟偶像的粉丝群体规模数量在不断的增加扩大。本文主要以95后、00后青年人为目标,通过虚拟偶像粉丝的视角来了解这一群体与偶像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探究青年人们是怎么样成为二次元虚拟偶像的粉丝、虚拟偶像的粉丝群体与三次元粉丝群体的区别、二次元与B站的关系、在5G时代后,二次元虚拟偶像与粉丝互动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基于95后、00后喜欢二次元虚拟偶像的北京高校大学生的田野调查。通过采访的形式对9名资深二次元虚拟偶像粉丝进行访谈,以全面的了解二次元虚拟偶像粉丝的产生。

二次元是指二维平面的世界,由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所构成的二维平面世界,动画、漫画、游戏又简称ACG。作为一个在网络部落文化中广泛使用的词语,二次元既可以指ACG所创造的二维世界,也可以指ACG爱好者构成的亚文化群体,还可以指ACG及相关的产业所形成的文化产业链条。【1】在ACG世界里,“御宅族”们可以拥有任何可想象的美好事物,他们通过ACG的产品进入其世界,在虚拟现实中获取自我满足感。他们不仅为二次元作品贡献精力和金钱,同时还会二次的创作同人作品上传至网络平台来分享与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在ACG世界中,存在着由科技数字技术打造的“完美偶像”,即虚拟偶像。虚拟偶像随着投影技术、网络技术、语言技术的逐渐发达,其形象的展现不单单存在于ACG世界中。在2009年8月31日,初音未来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全息投影技术举办演唱会的虚拟偶像。这让追星的行为不限于“三次元”偶像粉丝的专属。

虚拟偶像是人为制作出来的架空偶像,也被称为“假象偶像”,是通过电脑图形化等手段人工制作的虚拟人物【2】。虚拟偶像包括以数字科技手段打造的动漫游戏角色、虚拟歌手、虚拟主播等各类虚拟形象,不同类型的虚拟偶像各有特点,但都以Z世代为核心的受众。【3】Z世代是指在1995年-2009年之间出生的人,这一群体作为受互联网、科技产物影响的第一代人,对于虚拟技术和文化有着较强的适应性。

一、二次元虚拟偶像粉丝文化的构建

从2007年在日本诞生的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到中国版的二次元虚拟偶像—洛天依,再到虚拟up主—绊爱。这些虚拟的人物形象在青年人中收获了大批量的粉丝。她们虽然不能在现实中像真人一样看到,但是依然会有粉丝见面会、发布专辑、开演唱会、甚至直播互动。这些虚拟偶像可以像常人一样通过技术手段站在粉丝们面前都要归功于她们强大的后援粉丝团体。相比较于三次元现实偶像粉丝的传统参与形式——签名、合影、握手等,虚拟偶像的粉丝可以参与到偶像内容的制作中去。从2010年到2017年,初音未来共发布了6种不同声调的“初音未来Append”。像初音未来、洛天依这些歌舞类虚拟偶像的粉丝可以通过Yamaha的Vocaloid语言编辑平台来进行创作。粉丝们通过对音乐的二次创作呈现出粉丝群体共同的兴趣特征。对于二次创作的粉丝来说,不仅可以展现自身的才华,还可以合理的使用偶像声音的“音源库”来合成作品,最后上传分享到网络平台,让更多的粉丝通过二次创作的作品进行交流,增强自己在圈子中的参与感。总的来说,虚拟偶像其实是由粉丝们打造,再由作品汇聚粉丝群体。以洛天依为例,她在哔哩哔哩网站上拥有超过15000首的原创音乐作品。

虚拟偶像作为独立的运营的角色,有别于传统动漫中的角色,她们作为二次元的人物,她并不存在于某个故事中,她更贴近于真实的偶像。虚拟偶像不单单只有歌舞类偶像。在视频网络技术的加持下,虚拟偶像运营团队不满足于依靠声音歌曲来定义虚拟偶像,用贴画和视频来给予虚拟偶像的性格、习惯、职业等等的人设。通过与粉丝互动来巩固自己的人设地位。这也就衍生出来“虚拟up主”这一类的虚拟偶像。

无论从哪一方面讲,虚拟偶像群体所呈现给大众的作品都是受到粉丝们的喜爱追捧。像初音未来、洛天依这类歌姬虚拟偶像,粉丝们通过音乐创作来为偶像写歌呈现出粉丝群体的共同兴趣点。这一类喜爱歌姬虚拟偶像的粉丝群体大多都是音乐创作爱好者、歌迷所组成。像“绊爱”这种“虚拟up主”类的虚拟偶像则是通过视频、直播互动的形式展现自己的外貌、性格特点、话题来受到粉丝们的喜爱,也就是“卖人设”、“造话题”。群体内的成员通过构建自我同一性来区隔其他的成员,从心理上和行为上构建对虚拟偶像的认同和崇拜,通过在群体中组织行动,建立自我意识和人格。【4】

二、二次元虚拟偶像粉丝群体的认同

虚拟偶像粉丝群体的自我认同感是从追随现实偶像到虚拟偶像的一个变化。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定义了“自我认同力”的概念,认为“自我认同并不仅仅是被给定的,而是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被惯例性地创作和维系的某种东西。”在某些方面,粉丝在偶像崇拜的具体行动上,表现出了对于群体的认同感和目的。【5】

在虚拟偶像的现场演出中,粉丝群体会有固定的应援动作和方式。这种群体性的行为在个体的角度来讲就是对这一群体自我认同,自己心甘情愿的参与到这一群体中去,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个体的行为可以被看作“参与式文化”。粉丝在这里表现出来的“忠诚”是最为重要的。这种粉丝群体的“参与式文化”在二次元虚拟偶像粉丝群体中表现为粉丝群体依托于偶像下,他们通过喜爱同一偶像形成群体。在群体内,他们会互相的讨论感受、彼此倾诉感情,以此来消除自身的孤僻感。他們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夹杂着他们圈子中的一些专业术语,用一些特定的软件、平台进行群体间的互动。这种“排他性”的交流在这一群体中有极大的体现。由于群体中的粉丝文化在发酵,其群体的集体荣誉感往往会增加。这都会体现在对于偶像的消费上。在生活中常常被认出是二次元粉丝多半是因为手办(收藏性人物模型),粉丝们会将自己收藏的手办及偶像周边分享在网络上,并配上追随偶像经历类的文案,来体现自我归属感和认同感。在粉丝圈中有一种不成文的身份象征。在二次元粉丝圈中,总会有人被质疑是“假粉”、“黑粉”,因此发生网络攻击与冲突。那些被质疑的粉丝则会用自己精心收集的手办以及偶像周边来极力为自己正名,来获取粉丝“同胞”们的信任。对于一些限量款、特制款、价格昂贵的周边手办都会象征自己在粉丝群体中的身份地位。

有数据表明二次元文化主要受众于Z世代的群体,也就95后、00后的青年人。这类群体成为虚拟偶像粉丝的一员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在逃避现实,在虚拟世界中来追寻自我。这类群体主要在现实社会中面临学业、工作等压力,大部分人并不能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经济不能独立,在现实社会中并没有话语权。受制于现实社会的压力,这类群体选择去逃避。二次元虚拟世界成为了他们的“避风港”,二次元虚拟偶像也顺理成章的受到了他们的追捧和喜爱。在二次元虚拟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在这里可以把幻想的人物都变成现实,利用网络与三次元真实世界相隔开。

三、“跨世界维度”的追星

所谓偶像是指用土、木制作的供人敬奉的人像,比喻极为崇拜的对象。这是康熙字典中对于“偶像”的解释。【5】在不同时代下,人们对于偶像的定义也极为不同。虚拟偶像存在的形式与清朝时期的偶像在呈现形式上有相似之处。虚拟偶像是在二维世界通过电脑人为制作出来的二维人物偶像,清朝的偶像也是由人为制作出来的,只不过用的材料是土、木罢了。偶像是随着科技社会发展不断变迁和完善的。在虚拟偶像产生后,对于传统的偶像行业有一定的冲击,从本质上与传统偶像截然不同,这也让追星的形式多元化。

从某些方面来说,虚拟偶像的粉丝群体与真人偶像粉丝群体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最大的矛盾在于虚拟技术呈现给大众的作品很难被理解。采访对象小明表示:“最开始我听初音未来的许多歌曲也是不太习惯,甚至可以说是不好听。但是长期听下来习惯就好了。”虚拟技术的不完善让虚拟偶像呈现出来的作品很难被更大的人群所认同、欣赏。在对于科技技术不断进步后,有粉丝对于虚拟偶像“进军”三次元偶像圈更加的有信心。但二次元虚拟偶像是被人为打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其商业价值远高于文化价值。这一产业链有固定的出产模式,运营手段和推广模式。在采访小瑞同学看待科技技术手段进步后,虚拟偶像的发展会影响到真人偶像吗,他表示;“我认为不会影响到,因为现在虚拟偶像圈子里太杂,无论有没有本事都想上来碰一碰。在圈子中,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和真正的人才来带动产业。虚拟偶像是绝对依附于网络科技手段打造出的偶像产品,随着语音技术的发展、网络科技的革命与创新,这种商业性的虚拟偶像想要依靠科技手段突破维度,在短时间内,还很难实现。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二次元行業报告(2015)》数据显示,2015年,核心二次元用户规模达5939.3万,而泛二次元用户规模达1.6亿,这一数据还在增长,到2017年,核心二次元用户规模达8199万,泛二次元用户规模达2.26亿。二次元用户的增加必然会让二次元虚拟偶像粉丝群体扩大,虚拟偶像的商业价值、所带来的商机利益回报将不可小觑。

四、结语

本文通过从虚拟偶像粉丝的角度出发,来探究虚拟偶像粉丝与虚拟偶像的关系。虚拟偶像的诞生是先设定好人物形象,再由设计团队为其配上性格、人设,最后展现在观众面前。其人物形象以及作品演出都不会为自身的人设产生影响。现实中的真人偶像并不是完美的,会在某时产生负面新闻从而使自己在粉丝大众面前的人设崩塌。虚拟偶像则没有这些顾虑,这些人物形象可以根据粉丝的想象意愿来随意更改,虚拟偶像安逸的生活在二次元虚拟世界中。在虚拟世界中,粉丝们通常在二次元虚拟世界中忘记现实中的烦恼。二次元世界可以将本身隐藏,让粉丝们在虚拟世界中随着内心走,没有任何顾虑的行动,追求满足感。这些意识形态在虚拟偶像的粉丝群体中展现的尤为突出。在二次元世界中,虚拟偶像满足了粉丝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的陪伴感和自我满足感,让粉丝们在虚拟世界中暂时忘记真实生活带来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邵燕君:《破壁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第12页。

【2】动漫大辞典编辑室:《动漫大辞典3——电子游戏虚拟偶像》,航空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170页。

【3】陆新蕾,虞雯.虚拟偶像粉丝群体的消费文化研究——以虚拟歌姬洛天依为例[J].当代传播,2020(06)。

【4】战泓玮.网络虚拟偶像及粉丝群体认同建构[J].青年记者,2019(11):

【5】邵仁焱,史册.5G技术的电视节目虚拟偶像全息影像研究[J].北方传媒研究,2019(06):

作者简介:刘禹铄 学号:201813213014 班级:2018级音乐学(音乐传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