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白于山区住行文化浅析

2021-11-10 00:17白菊
文学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乡民住所窑洞

摘要:陕北乡村文化,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被赋于了特殊的含义。它的优劣之处被白于山区的群众所认同,因此形成了一种有特殊意义的地域文化。本文将从住、行两方面对陕北乡村文化思想进行剖析。

关键词:乡村文化;思想;住;行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白于山区千沟万壑、尘土飞扬。这种地理环境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质朴勤劳的陕北儿女 ,他们诚朴、厚道、善良,遵循基本人生原则,绽放着浓郁的陕北乡村气息。

一、住

白于山区的住所,如果要围上一批专家去评论它,那可能建筑家要看它的造型;艺术家要看它的装饰;文学家要看它的审美;史学家要看它的年代;哲学家要看它的宇宙观;而白于山区的乡民们,则要看它的功能。

在陕北乡民们的居所中,讲究“功能”一词,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住所的构造及其用途;二是建造者及居住者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由于住所是人造的、人住的,所以住所不是自然物而是人工物,不反映人为文化的住所是不存在的,就等于說是对那间住所的人为文化思想探讨。

时至今日,白于山区乡民的主要住所仍然是窑洞,它是最具有陕北特色的居民文化现象。白于山区的土崖畔上,正是开挖洞库的天然地形。土窑洞冬暖夏凉,十分适宜居住。几千年前人们都以这样的方式生存,一直保留和延用至今。白于山区的窑洞有靠山土窑、砖料接口土窑、平地砖砌等多种。一般城镇里以石、砖窑居多,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砖料接口土窑。白于山区窑洞以靠山窑最典型,他们是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往往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有的在洞内加砌柱子或木箭顶,以防止泥土崩溃,或在洞外砌砖墙以保护崖面,规模大的在崖外建房屋,组成院落,成为靠崖独院。

修建新窑洞有不少讲究。首先是要找来风水先生看风水,择地形。选择挖窑洞地方的土质十分重要,必须是粘土,窑洞要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新建的窑洞,两壁的黄土面被刮切得十分平整光滑,窑顶呈半圆形,这使得本来宽敞的窑洞显得更高,空间更大。当窑洞修建完工时,要举行庆贺仪式,主人要在窑里外贴红色剪纸,门口贴对联,还要放鞭炮,村中亲朋好友前来庆贺,乡民们把这称之为“暖窑”,只有庆贺过的窑洞才能居住,祈盼以后平安顺利。

一般窑洞都有一个出口,窑洞内靠窗户的地方称为前炕,无论是掌炕还是前炕,在炕的一头都连着一个灶台,平时便在这里烧火做饭。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所以冬天炕上十分暖和。灶台上方的墙上有个凹进去的洞,里面放着油盐酱醋等物。室内一侧墙边立着一排高低不一的粗瓷罐,用于贮水、放动植物油和腌菜等。此外,室内还有柜子,用以放衣物等,四周墙壁上贴着各式各样的挂历、年画。特别是炕周围的墙上约有一米宽的墙面上,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和各式各样油画。他们称之为“炕围子”,看上去十分美观。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为了美化生活,窑洞主人们用剪纸来装饰窑洞。他们根据窗户的格局,把窗花布置得美观而又得体。窑洞的窗户是窑洞内光线的主要来源,窗花贴在窗外,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美。剪纸的样式反映着陕北人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

窑洞是白于山区的主要居住形式,其修建就地取材,依山傍势,既省工又省钱,体现了在这种生存环境中,乡村人们用智慧来适应生活的需要。窑洞的另一个特点是冬暖夏凉,这是任何建筑物都无法相比的,也是黄土高原所赋予的特殊现象,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乡民们,为人处事也具有这种特点,无论对方是亲人还是朋友,当遇到挫折、失败、甚至绝望,心处冰冷的时候,他们就像太阳一样给你温暖,帮你遮风、驱寒,使你重新树立自信;当你冲动,意气用事,火烧火燎时,他们就毫不留情的给你泼“冷水”,使你头脑清醒。他们这样的做事方式使人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二、行

在现实生活中,交通对于每一个地域的发展都很重要。因此,流行于社会中的一句话:“要治富,先修路”。而陕北白于山区地处黄土高原,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同时受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影响,乡民们思想保守,缺少出外锻炼的机会,从而产生对现实满足的惰性。把家看成生命与安全的庇护所,把家庭住宅所在的自然区域看成自己依恋的故土,因此,人们不愿意离开自己所在的区域,即便一旦离开也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

在过去,这里的人们主要交通方式是步行,在崎岖的山路上蹒跚的走着,每到年迈力衰时,腰就自然弯曲。毫不夸张的说,牛、骡子、驴等牲畜是白于山区的人们赖以生存的保障,时至今日,白于山区的人们仍然离不开它们,可以说它们是黄土高原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黄土高原的人们生活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思想进步了,交通改变了,乡民们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提高,但受特殊环境的制约,白于山区仍待发展。虽然每个乡镇有道路接通,人们可以座机动车辆出入家门,但经济条件有限,出门机会很少,甚至有些乡民要走十几里路才能坐上机动车辆。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通信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过去的岁月里,白于山区乡民一般通过相互走访传达一些信息,不但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频繁,也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物质得到了交换。白于山区的交通依然落后,人们仍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外界的思想物质很难与之交流,人们仍然靠天吃饭,靠农作物生存。乡民们应加强道路建设,更新观念,稳步发展。

白于山区是个沟壑万丈、道路崎岖的区域,但乡民继承并发扬了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白于山区人民穿着朴素、简约,他们衣着的特色化要保持,但土的本质要丢弃;“住”的省工、因地制宜要效仿,以及住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们的勤劳、节俭、诚朴、刚毅、勇敢值得大家学习。

总之,白于山区的人文观在他们的住、行等方面都有体现。他们的缺陷是封建、闭塞的产物,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奋斗才能改变;他们的优点也同样需要我们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相信在未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白于山区这块古老的地域会焕然一新,成为神州大地一片新绿洲。

参考文献:

1.朱宁虹 <主编> 《中华民俗风情博览<礼仪生活>》{[M] 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1

2.袁占钊 <主编> 《陕北文化概览》[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7.21

3.董晓萍 <著>《说话的文化<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M]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4

4.吕静 <著>《陕北文化研究》[M] 学林出版社 2014.10

【作者简介】白菊(1982——)女,汉族,陕西定边人,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猜你喜欢
乡民住所窑洞
Love in shoes 鞋中有爱
住所与居所的区别是什么?
路遇乡亲
陕北窑洞民居
大西北的窑洞
住所
在延安,窑洞依然受青睐
在延安,窑洞依然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