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农村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研究

2021-11-10 23:43朱天文
文学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育课习惯

朱天文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中提到,要坚持全面发展。近年,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状况,调查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态令人堪忧。青少年自主锻炼意识淡薄,锻炼习惯难以形成,是体质状况逐年下滑的主要原因。农村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又有着不同于城市小学生的特点,本文从农村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其中原因,展开对培养农村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研究,从而确保培养农村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这一目标的实现。

关键字:农村 小学生 体育锻炼 习惯 路径

“好习惯,好人生。”习惯在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人拥有一个好的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加强体育,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能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达到体魄强健、意志坚强的目的。

一、培养农村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那么我们就要选择尽早的时期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行为干预。据研究报道,体育对人的约束具有阶段性,婴幼儿时处于无律阶段,学龄前则属于自发阶段,而进入学校后,就有学校体育的约束,属于他律阶段,离开学校后便进入自律阶段,但这些阶段并不一定与人的年龄阶段一一对应,它与人的生活经历有关[1]。青少年养成教育分为少年和青年阶段,少年(6-12 岁) 以“他律”为主,“自律”为辅,而青年(根据心理学界定为13-25岁) 则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2]。从各种资料中表明,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与其他群体的差异性,其锻炼行为需要从学龄前的“无律”向学校“他律”过渡,这一时期将是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启蒙与发展阶段,因而在小学阶段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是必要的,可为后续各种教育阶段打下良好的意识和行为基础。

小学体育教育是我国正规学制体育教育的第一站,正式开设正规体育课,同时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正规体育教育,他们对此充满了期待和好奇,此时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规制和引导对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无疑起到关键作用,然后孩子们在体育课程中对体育锻炼从零到一的逐渐变化也是本研究课题的重要内容。

二、农村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存在问题的原因分祈

我国义务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升学成为了学生的学习首要任务,重视知识、技能的获得。注重体育的基本技能知识,认为体育课就是体育基本技术之序列、跑跑跳跳之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持久性,造成了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教师主导地位无作用的教学场面。

(1)传统文化方面原因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虽然重脑力轻体力、重知识轻技艺,只是传统教育理念,时至今日在家长和普通群众心中,仍然习惯于把年青一代的前途和命运全部寄托在读书上,寄托在学习成绩上。使人们在教育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淡化“健康第一”的思想,不由自主地将学生的文化学习放在首要的位置而把学生的体育锻炼放在次要位置。

(2)体育锻炼氛围方面原因

从单一的个体行为到形成群体行为,最后发展为自觉性行为的整个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过程中,体育锻炼氛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在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就小学生而言,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主要受周围的体育气氛及其所处锻炼环境条件的影响。

(3)体育教学方面原因

小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的教育,这一时期将是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启蒙与发展阶段,而体育教学是学生接触了解各类运动项目、学习掌握体育锻炼技能、获得体育锻炼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与习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三、培养农村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

通过总结以上原因分析,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体育课程教学实践出发,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入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从教学、课程、活动多方合力,培养农村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1)通过体育教学,把培养体育锻炼习惯融入进去,让学生逐渐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个体在长期运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运动健身认识不断升华并将其内化成一种坚定执着的信念,在这种信念指引下所形成的需意识参与和意志努力的自觉锻炼行为。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立竿见影地见效的,体育教师通过几节体育课也不可能实现,它还需通过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家庭中的家长和孩子,社会环境中的每一个角色和因素等不断深化影响和教育才能实现效果。

(2)体育教学是小学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小学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让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学习,才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体育课是学校教育中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课程。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的延伸。课外体育活动要有目标、有制度、有组织、有记录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在活跃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爱好、习惯与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3)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学生课间操、课外体育竞赛和课余训练以及运动会和各体育竞赛、校本课程等的繁重工作,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全面深入地探索培養体育锻炼习惯融入时机,加强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根据实际及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表扬、鼓励与批评,使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此外,还要重视加强与各班主任、教导处等工作人员的团结协作,使学生通过学校体育得到连续、科学、系统、全面的教育。

(4)校外课余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基础和补充。校外课余体育锻炼活动开展越好,基础越牢,其对学校体育的促进作用就越明显。同时,学校体育亦可充当校外课余体育锻炼发展的润滑剂,对校外课余体育锻炼发展产生助推作用。消除家长对孩子们进行体育锻炼的种种顾虑,敦促他们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努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

参考文献:

[1]覃立.他律与自律视角下的学校体育-兼议体育养成教育[J].体育学刊,2014.21(5):70-73

[2]高联合.论青少年养成教育中的“他律”与“自律”[J].青年探索,2009.(1):40-42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育课习惯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习惯
上课好习惯
体育课上的“意外”
好习惯
讨厌的理由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小小“运动员”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