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隐性思政内容探析

2021-11-10 02:45敬威
文学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课程思政

摘要: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践行“课程思政”是教学的应有之义。中国工艺美术的存在方式与表现方式彰显了它“隐性教育”的特质。以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为基础,采用隐喻、象征的方式把教育意图渗透给受教育者,从而引导他们感知、体验理想信仰。根据对课程内容,中国工艺美术史能在“以民为本”的伦理观、中华传统美德、职业理想等方面为课程思政提供内容。

关键词: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思政;隐性教育;设计学

在专业课程的视角下,如何在保持课程知识体系专业性、完整性的基础上,有效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实现专业之“术”与思政之“道”的和谐统一是践行“课程思政”的难点。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践行“课程思政”是教学的应有之义,不仅有助于强化和拓展课程自身的育人价值,还因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性,使相关讨论能够为其他专业课程践行“课程思政”提供借鉴。

一、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把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育人与育才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强调了“价值塑造”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在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理念,能够丰富课程的内涵,让课程具有更为高远的教学目标。中国工艺美术生成于中华文明的萌芽期,它的发展不仅与中华文明一致,同时也确证着诸多历史与文化现象。从工艺美术的复合性特征出发,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功能中,可以了解“以民为本”的造物思想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构成;从审美中,可以反映出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生产中,可以展示中华文明灿烂的技术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因此,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能够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通过对传统工艺美术经典的鉴赏,充分利用其审美认知与教育功能,开展价值观教育。

二、隐性思政

中国工艺美术史内容体系庞大,涉及多个学科,可供挖掘的课程思政内容十分丰富。在专业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融入点选择与融合的方式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质量。根据对课程内容的梳理,中国工艺美术史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以及文化自信的支撑点等方面为课程思政提供内容。在融入方式上,课程思政强调“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上是一致的。但是,一个“寓”字显示了课程思政与强调专门性、系统性的思政课程之间存在差异,表现出“隐性教育”的特征。在教学实践中,“隐性思政”应是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从“开物成务”到“以民为本”

“开物成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涉及为谁造物?为什么要造物?的问题。从工艺美术的实用性角度阐释“开物成务”,能够让我们触摸到中国古代造物思想的源头。“开物成务”一词,出自《周易·系辞上》,“‘开物’可理解为开创事务,设计事物;‘成务’是事物开创后能为人所用,为人成事成业,而且符合规律。”[2]《周易》中记载了华夏先民创造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原始建筑和服装的事迹,经过后世儒家学者的注疏,将造物的目的性归纳为“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制器以周民用”,将“开物成务”解释为“以民为本”的造物思想。因此,“开物成务”的思想不仅能够解释工艺美术的实用性,还能对设计伦理和社会责任产生启示,能够让学生理解设计该为谁服务的问题。

四、从“以玉比德”到传统美德

从新石器时代至今,玉石器一直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门类。玉石含蓄的光泽与温润的质感所表现出的自然之美被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特殊的人文精神也留下了诸多工艺美术精品。从西周“唯德仕辅”的政治理想到前秦時期“君子比德与玉”观念的形成,玉就与中国传统的“德”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上,它代表过修身以具德的个体教化,又代表过德治以安邦的社会意义上的教化,这些都是以玉比德的实质性内容。”[3]随着历代儒家的不断演绎,出现“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的现象。这背后固然有装饰的需要,但主因是玉为“君子”提供了身份认同的途径,佩玉成为了个人彰显道德修养的符号。在教学中,可以将玉石器的形、质、色与“以玉比德”中所包含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标准联系起来进行鉴赏,拓展专业教学的人文内涵,并引导学生分析儒家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强化认识。

五、从“工匠精神”到职业理想

“所谓‘工匠精神’,实质上是指一种工作中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追求精工精致的精神”。[4]工艺美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一方面,它的发展是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反映了工匠对于工艺材料的认知和把握的能力。另一方面,艺术表现需要高度成熟的技术,工艺美术往往代表了某种手工艺的最高水平。例如,缂丝是丝绸艺术品中的瑰宝,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为表现绘画性装饰,缂丝工艺极繁复、极精致,也极耗时。缂丝工匠能够以梭代笔,在1厘米内织入几十根不同颜色的经线,将书画中的形象、色彩、笔法表现的惟妙惟肖。因此,精工精制是传统工匠的职业理想,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坚守这种信仰的基本保证。在教学中,可以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从实践技能的训练中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齐鹏飞.全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J].中国高等教育,2020(Z2):4.

[2]李砚祖.“开物成务”:《周易》的设计思想初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5):6.

[3]朱怡芳.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9.

[4]李砚祖.工匠精神与创造精致[J].装饰,2016(05):12.

基金项目:新乡学院 2021 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8)“中国工艺美术史”

作者简介:敬威,新乡学院 美术学院,男,汉族,1980年生,河南新乡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学理论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中职思想政治课隐性教育探讨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