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炳新
我们知道,人的眼外观由白色的巩膜、彩色的虹膜和虹膜中心的瞳孔组成。瞳孔是光线进入眼内的门户,是虹膜中间的小圆孔。人的瞳孔大小是可以缩放的,如光线明暗的改变、个人情绪的变化,以及一些生理因素等都能引起瞳孔大小的变化。
早在2 0 世纪6 0 年代, 科学家就发现,瞳孔不仅是光线进入眼睛的通道,还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已经涉及大脑功能。有趣的是,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的瞳孔越大,智商就越高。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心理学家杰森·冢原带领研究团队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们从亚特兰大招募了500多个年龄从18岁到35岁的志愿者,用眼动仪测量了这些志愿者的瞳孔大小。这种设备可以利用高性能相机和电脑捕捉瞳孔与角膜反射光线,从而获得相关数据。研究人员测量了志愿者在休息时注视空白电脑屏幕长达4分钟的瞳孔尺寸。在此期间,眼动仪一直在记录数据,用以计算每个志愿者的平均瞳孔大小。由于不同明暗的光线会使瞳孔发生缩放,因此研究人员让所有志愿者的测试都保持在明暗度相同的状态中。
接下来,志愿者完成了一系列认知测试,这些测试旨在衡量其“流体智力”,即通过推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工作记忆能力”,即在短时间内记住信息的能力;“注意力控制”,即在被干扰和被干涉的环境中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比如,在“注意力控制”的测试环节,志愿者必须忍住不去看电脑屏幕一侧闪烁的加粗星号,而是迅速向相反的方向看,去识别一个英文字母。由于这个字母会在瞬间消失,所以即使志愿者只是对着闪烁的星号做一个短时间的扫视,也极有可能錯过这个字母。虽然人类已学会利用周边视觉对看到的物体做出反应,且这项技能曾让我们能够有效发现捕食者或猎物,但此次任务是要求志愿者将注意力从闪烁的星号转移到字母上。
研究人员发现,瞳孔基线大小(在常规状态下的大小)与个体智力的差异密切相关。从有关推理、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测试来看,一个人的瞳孔处于基线状态(常规状态)时的直径越大,他的智商就越高。通过这三项研究,研究人员还发现,在认知测试中得分最高和最低的志愿者之间,其瞳孔的基线尺寸差异竟大到可以直接通过肉眼观察到。
那么,为什么瞳孔大小会和智力有关呢?
实际上,瞳孔的大小与蓝斑的活动有关。蓝斑是位于脑干上部的一个神经核团,与大脑的其他部分有着神经连接。比如,蓝斑会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它能够调节诸如感知、注意力、学习和记忆等过程。此外,蓝斑还有助于使大脑活动维持在一种井然有序的状态中,使大脑的不同区域可以协同工作。蓝斑的功能障碍会与多种疾病有关,其中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这一点对大脑活动的组织安排功能非常重要。
另外, 还有这样一种假说: 在休息时, 瞳孔更大的人,蓝斑对其大脑活动的调节能力也更强,这对认知功能和休息状态下的大脑功能而言是件好事。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