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欣岚,王亚楠,杨 洋,荆汝超,田建锋
(西安石油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石盐属易溶矿物,常见于高盐度水体沉积环境,在滨海泻湖、内陆盐湖等沉积中较常见,成岩阶段地层水浓缩也可形成石盐胶结物。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属于淡水湖盆三角洲沉积[1,2],在其砂岩中局部可见石盐充填孔隙,一般认为这些石盐形成于成岩晚期的高盐度环境[3,4]。但是,延长组沉积时期为淡水,现今地层水矿化度为10~100 g/L[5,6],远未达到石盐析出的浓度,石盐的出现与延长组地层的沉积、成岩环境不匹配。
石盐又称岩盐,化学成分为NaCl,属等轴晶系六八面体晶类的卤化物。单晶体呈立方体,在立方体晶面上常有阶梯状凹陷,集合体常呈粒状或块状。石盐易溶于水,20℃时的溶解度为36 g,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略有升高(表1)[7],但温度对石盐溶解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表1 不同温度下NaCl的溶解度[7]
沉积岩中的石盐按成因可分为沉积石盐、地层水浓缩石盐和地层水混合石盐3种类型[8]。常见的石盐大多为沉积成因石盐,主要产于气候干旱的内陆盆地盐湖中,或被砂坝所隔与海水隔绝蒸发大于补给的浅水泻湖、海湾中,常与钾盐、光卤石、杂卤石、石膏、硬石膏、芒硝等共生或伴生。地层水浓缩成因石盐形成于成岩阶段,埋藏成岩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增加[8,9],水-岩相互作用导致地层水中各种离子富集、矿化度升高;随着矿化度不断增加,溶解度小的盐类相继沉淀析出,首先是碳酸盐,然后是硫酸盐,最后氯化物。外来流体混合成因,断裂活动使多层地层水连通,导致两种或多种地层水混合而使水性发生变化,高盐度地层水温度降低而形成石盐。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河湖三角洲沉积,在扫描电镜下,陕北长6[4,10]、姬塬长4+5[11-13]和长8[3]、贺旗长8(图1)等砂岩中均发现了石盐晶体,这些石盐充填具有以下特征:
1)仅扫描电镜下可见:延长组砂岩储层研究程度较高,开展了大量的扫描电镜、铸体薄片、X-衍射、阴极发光等研究,但仅在扫描电镜下发现了石盐晶体。
2)石盐充填少而不均:扫描电镜下延长组砂岩样品中观察到石盐晶体的概率大约为2%,且体积含量小于1%;同时石盐分布不均,同一样品在扫描电镜下也仅局部可见。
3)石盐晶体溶蚀现象较明显:电镜观察发现,石盐单晶呈立方体状,大小在 3~20 μm,集合体团块状或薄膜状,除特别致密的砂岩外,大多发生了明显溶蚀,呈晶骸状。
4)形成时间晚:石盐晶体充填孔隙中,覆盖在颗粒表面或粘土包膜之上,在石盐集合体内部未见其他成岩矿物,表明形成时间晚。
5)储层物性差:发育石盐晶体的砂岩渗透率为0.5×10-3~2×10-3μm2,储层孔隙较大,喉道难见,发现石盐晶体测层位为长4+5、长6、长8,而物性较好的长9、长10以及长2中尚未发现石盐充填。
6)分布于油迹砂岩内:砂岩粒度细,以细砂岩和极细砂岩为主,常常为深灰色,可见明显的油迹。
a 石盐不均匀附着于颗粒表面,里138井, 2067.5m,长8;b 发育溶蚀孔的细砂岩,里138井, 2067.5m,长8;c 石盐附着颗粒表面并发生了明显的溶蚀,里149井,2347.82m,长8;d 孤立的溶蚀孔,里149井,2347.82m,长8; e 石盐晶体溶蚀弱,呈立方体状,里137井,2228.4m,长8;f 菱铁矿发育,储层致密,里137井,2228.4m,长8
因为延长组沉积时期属于内陆淡水湖泊,所以沉积时期无法形成石盐晶体。现今延长组砂岩中所发现的石盐晶体,基本都认为是高盐度富钠碱性成岩流体的产物[3,4],但是,淡水湖泊沉积在缺少外来高盐度流体侵入的条件下,孔隙水难以达到析出石盐晶体的盐度。而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相对稳定,不存在外部高盐度热流体进入延长组,同时石盐发育的地方也无断层,可见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地层是难以在成岩阶段形成石盐晶体。另外,在现今延长组地层水矿物度为10~100 g/L的环境下,即使有成岩或沉积阶段形成的石盐晶体,在当前地层水矿化度的条件下,也难以保存。因此,延长组砂岩中的石盐不是沉积和成岩阶段的产物。
实际上,延长组石盐并不是地质作用过程的产物,而是形成于取样和样品处理过程中。因为延长组在沉积和成岩阶段都难以形成石盐,即使形成了石盐,在当前地层水条件下也无法保留,而石盐的产状又表明形成于与之伴生的自生矿物之后,因此,在时间上,石盐只能形成于取芯之后的阶段。发现石盐的砂岩储层物性均小于2×10-3μm2,且可见明显的油迹,地层水难以从岩心中直接流出,保证孔隙中富含地层水,为地层水蒸发形成石盐晶体提供了物质基础。10~100 g/L的地层水蒸发结晶的石盐最多为孔隙体积的0.5%~5%,按砂岩孔隙度12%计算,石盐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0.06%~0.6%,这与砂岩中石盐含量低对应。孔隙中的水在逐渐蒸发浓缩过程中体积减小,孔隙中间逐渐被空气占据,而孔隙水吸附于颗粒表面,因此,总终蒸发析出的石盐晶体总是附着于颗粒表面。而石盐大多溶蚀呈骸晶状,是在岩心上钻取样品过程中,样品与自来水有过短暂接触溶蚀的结果。延长组砂岩中石盐的具体行程过程如下:
地层条件下含水饱和度高的延长组砂岩,在取芯过程中,随着岩心围压的降低,岩心内部的孔隙流体将向外渗流,且物性越好,渗流出来的孔隙流体越多;越靠近岩心边缘,孔隙中保留的流体越少。对于渗透率小于2×10-3μm2的油迹砂岩,岩心内部的孔隙流体难以流出,大部分保留在孔隙中,在岩心运输、保存期间,孔隙流体将不断挥发,并在孔隙壁上形成石盐晶体。当对该岩心钻取岩样时,样品与外部自来水短暂接触,导致部分石盐发生溶蚀,形成骸晶,后期直接洗油、制样、喷金,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时就可见石盐晶体。因为形成的石盐含量过低,在X衍射分析中无法识别;而磨制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和阴极发光薄片的过程中,样品都会与水发生较充分的接触,导致形成的石盐溶蚀殆尽,因此在薄片分析和阴极发光等研究过程中无石盐晶体出现,即使沉积或成岩阶段形成了较多的石盐,也在薄片中也无法观察到。
延长组砂岩中的石盐属于岩石取出地表之后地层水挥发结晶的产物,储层物性差是这类石盐形成的基本条件,含量极低且附着于颗粒表面分布是其基本特征,不能根据这类石盐的出现预测沉积或成岩流体性质。同时,这种现象的出现也警示人们在利用分析化验结果时,须充分考虑取样过程、制样过程以及分析过程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这类现象在地质研究过程中还有很多。如致密砂岩中轻质油挥发后,重质油残留于砂岩中,这与石盐晶体的形成过程相似;还有像磨制薄片过程中,机械力的作用导致部分矿物形成的解理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