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的第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暨珠江国际贸易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活力,有能力、有信心实现全年目标任务。
韧性一词,我们这两年的感受尤为深刻。由于能够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中国在2020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同比下降6.8%的情况下,二季度由负转正(3.2%),全年经济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今年,这种韧性增长也在持续。
除了国家经济的韧性,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也提醒我们开始注意一个城市的韧性,也就是在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风险和灾害冲击下,城市需要具备的抵御风险、减轻损失,并且从风险和损失中快速恢复、重建和发展的能力。
同樣,疫情也提醒我们开始注意一个行业的韧性。当危机发生时,行业是否能爬坡过坎,重回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在今年第一财经联合飞利浦公司发布的这份报告里,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疫情面前,中国的医疗系统展现出了卓越的韧性。中国医疗健康领导者们能够在维持医疗系统核心功能的同时,适时根据在危机中吸取的经验对医疗系统进行调整。
什么造就了中国医疗系统的韧性?
除了医护人员的奋斗、努力、奉献等主客观因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外部力量,来自于数字化。
凭借此前数年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优势,疫情突然暴发之时,中国医疗系统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坚实的防护网络,有效控制了疫情的扩散以及病例的增长,为疫情防控、患者诊治提供了支撑。
反过来,疫情也成了催化剂,此前长期在数字化方面行动相对缓慢的医疗行业,快速提高了数字化医疗的市场成熟度。因为社交距离等客观要求,用户需求迅速扩大,应用场景也迅速扩张,比如预约、挂号、网上问诊、远程医疗、线上支付、在线药房等,为数字化医疗提供了广阔的练兵场。
我们已经看到,数字化医疗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它可以降低医院的管理成本,升级迭代传统的医疗服务,让患者和老人得到更可及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以及推动实现分级诊疗,提升基层医疗能力,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种种应用场景的创新,也不仅仅局限在医院。我们还看到数字技术正在与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融合,行业的整体效率得到提升。
随着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新技术的建设,市场空间扩大,数字化医疗这一赛道的价值得以重估,更多的资本涌入进来。有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数字医疗赛道共发生了692起融资事件,累计融资额达1335亿元人民币,仅次于生物医药。麦肯锡估计,到2024年,来自远程医疗、网上药房、可穿戴设备等全球数字医疗收入将增至6000亿美元。
疫情影响、政策推动、技术迭代、市场演变等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医疗机构和医疗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拥抱数字技术,进而形成了一幅全新的蓬勃的行业发展图景。
当然,数字化医疗的推进,依然存在种种障碍需要破除。报告里也客观地提及这些,比如员工对新技术应用的经验不足,平台和技术的互通性缺乏等。
行业变革中,我们很高兴作为持续的观察者提供洞见,也希望这份报告能够为行业的韧性发展提供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