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懿心
摘要:《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通俗读本,全书以各个时代的人事解读制度。本文从历史和文化两个角度分别看待制度发展,并从制度发展得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法律制度形成的必然性,以现实迁就制度并逐渐创新发展。
关键词: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历史 文化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是1952年钱穆先生五次讲演的讲义稿,其语言精简易懂,故读起来也酣畅淋漓。在内容上,此书着重描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各项制度的变革及应用,并以现代人的视角对其得失进行了详细分析,时至今日已经有过数十次印刷,由此可见钱穆先生这本书在学界乃至整个社会都颇受欢迎。读完此书后,我对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刻的理解。阅读完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巨石投入水中激起巨大的波澜般直戳心头。使我之前对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认知有了纠正,并填补了一些新的视角。就书中内容及结构上来看,此书以短小的篇幅与简练的文笔详细梳理了五个朝代的历史洪流,以先生博大精深的知识积累表述出对中国历史精要的见解与深思,更使书中内容对作者产生了如清澈溪流潺潺涌动的阅读体验。不读此书,对中国政治制度的了解只能是浅薄的,更不能知晓它的精深之处。
一、从历史意见出发看待政治
在钱穆先生的观点中,政治被分为人事与制度两方面内容,考虑到人事与制度两种内容虽然在核心上截然不同,但相互之间也有着丝丝入扣的影响与互相作用,因此虽然钱穆先生在书中的论述主要以制度为主,但对人事内容同样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具体的内容包括政府组织、考试检查、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多种政治相关内容的介绍与对比,尤其是对因革演变的陈述与对利害得失的分析,而在书中文字背后更是指出了近现代人在理解传统文化与精神时产生的误区,因而即使是在当今社会,此书无论是对于制度或是人事都有着不可多得的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
在钱穆先生的观点中指出,汉朝表现出了较高且较为理想的吏治水准与状态,这主要体现在官员数量较少及官员辖区分级的纯粹化上(只分为中央与地方两级,且中央与地方并不存在地位高低上的区别)。除此之外,汉朝百姓面临的税收压力是比较小的,因此汉朝的经济发展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状态。在制度层面,汉朝君臣权力划分也表现出了比较明确的特征,君权与相权整体上呈现出并列的状态,宰相在面对政府时也具有实际的管理权力。而在人才的运用上,汉朝应用的制度为举荐制,是指由有影响力的世家大族举荐认为有才华的人入朝为官。这种制度的初衷与理念是好的,世家大族与富庶人家本身多具备过硬的经营能力与识人能力,因此在举荐人才的质量上有可靠保障;但由于举荐人才的主动性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具有明显的主观特质,缺乏面向普罗大众的考核机制,也就使得权力机构的人员构成以富庶人家为下限,平民百姓则基本没有入仕与就学的机会,由此可见汉朝整个社会在意识形态上依然受到了等级观念的影响。
及至唐朝这一我国古代历史上最鼎盛的时代,相权与汉朝相比被明显弱化,以三省六部制代替了原有的相权,这意味着相权遭到了分割,但并没有被取缔,而是以相互制约的形式呈现。在地方管理上由于增加了县的数量,因此管理结构表现出比汉朝更复杂的特征,也使得官员的数量出现了明显提升。而在人才任用上则以科举制为主,选举的出现扩大了人才吸收的渠道及范围,使得平民百姓也有了通过砥砺自身拥有入朝为官的机会,因而唐朝在人才筛选与任用上明显表现出比汉朝更高的效率。但在军事制度上因为应用了府兵制、设立了节度使等官职,大幅提升了军事管理人员在地方管理上的权力,导致唐朝后期面临着军阀割据的情况。
到了宋朝,由于宋朝整体上采取文人治国的策略,因此在军事上表现出明显的劣势,处理外交问题时常处于被動防守的局面,结合宋朝的历史进程来看,军事上缺乏的并不是优秀将领,而是将领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政治环境与政治土壤。除此之外,宋朝时作为中央政府领军人的宰相被削除了军权与财权,这使得宋朝宰相的权力进一步下降,难以再对军权形成有效的制约与影响,也就意味着士族政府面临皇权时选择了退让。相比唐朝而言,宋朝在政治制度上并没有全新的建树,所进行的改动大多为时代所迫,因此宋朝的政治制度在整体上是很被动的。
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取消了宰相这一职位,明太祖本身可称得上雄才大略,但其皇子皇孙几乎没有谁在个人能力与眼界上能与之比肩,因此宰相职位的取消为明朝的发展留下了祸根。结合之前几个朝代来看,相权尽管不能逾越皇权,但与皇权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作用,这在整体上对政治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相权的废除意味着君主专制得到完全强化,而君主专制在治国上对皇帝个人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尽管后期设置了内阁大学士,但这一官职真正起到的影响十分有限,一旦皇帝出现不思进取的情况,将国事由宦官代劳,也就意味着皇权实际被掌握在宦官统领手中,并由此导致国家的祸患,明朝后期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人才任用上,尽管明朝依然沿用科举制,但在科举的考试内容上则以八股文为主,并不重视其他各方面能力的考核与监察,导致人才的能力呈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多以引经据典的方式处理政务,缺乏灵活性与应变能力,使得明朝最终为清朝取代。
清朝在国家治理上与上述其他朝代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钱穆先生眼中,清朝的中央政府更类似于一种实现部族统治的工具,其军机处的设立使得皇权达到顶峰。这与清朝中央政府的部族有关,清政府以满族为主要政务人员,满族官员的比重在职位越高的范围内占比越多,因此清政府代表了满族,在行政及国家管理工作上也就会出现优先考虑部族自身而非人民的利益的情况。也正是这个原因,晚清时出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由汉人主导的政治制度变革活动很难获得清政府的首肯与认可,也就无从执行。
结合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钱穆先生对于中国政治制度所持的视角是颇为不同的。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大部分国人对西方的民主制度是赞扬的,而对于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是颇为自卑、甚至是批判的,而在这一点上,钱穆先生认为任何制度都有其自根生长的土壤,绝非仅有利或仅有弊,亦不可能历久不变,所以当我们评判一种制度时,应从历史意见出发,而不应以当代意见作为判断制度好坏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