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国的破产

2021-11-09 07:18陈坚,姚金桃
共产党员(辽宁) 2021年19期
关键词:洋务运动现代化

所谓现代化,一般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发展变迁过程。这种发展变迁的过程是一个“包罗万象、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从现代化的起步而言,最早可追溯到18 世纪中叶英国开启的工业革命,随后扩及其他欧洲国家和北美洲。进入19 世纪和20 世纪,南美洲、亚洲和非洲大陆等后发展地区大多数国家是在西方武力威逼下,被动纳入西方现代化道路范式。

洋务运动的夭折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长期以来,中国的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一直属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的经济实力仍十分雄厚。但是,进入近代社会以前,中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对外闭关锁国,对内自给自足。中国社会的这种状况,直到鸦片战争才被终结,并在西方的炮舰压力下开启现代化进程。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不仅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也昭示着现代化开始强势介入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能否迎合这一潮流将决定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事实上,中国现代化是在外来侵略和内部传统势力阻挠的双重压力下逐步深入与展开的,经历了艰巨和复杂的探索过程,鸦片战争仅仅是这一探索历程的起点。

近代中国最早对西方现代文明进行阐释的人是魏源。尽管禁烟名臣林则徐从鸦片战争清王朝的惨败中预感到了中国面临的危机,萌发了认识西方、学习西方的意识,因而主持编写了《四洲志》 《华事夷言》 《各国律例》等介绍西方的书籍以启蒙国人,由此被后人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并没有对西方文明进行界定,也没有提出应对之策。魏源则根据自己的见识和了解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并将“西方长技”理解为“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这种对西方现代文明的理解及应对方式没有脱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传统模式,更没有产生“用夷变夏”和改革“中学”的意识,最终也因官僚士大夫阶层的保守与无知而没有付诸实践,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多大的影响。但这些对西方文明的认识毕竟在封建传统中打开了一个缺口,起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为国人进行了现代化的思想启蒙,促使先进分子去思考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鸦片战争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开端,魏源则成为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最初探索者。

近代中国第一次探索现代化的实践,源自晚清洋务运动。在农民战争和西方列强的双重打击下,清朝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受到了严重削弱,综合国力急剧下降,面临着更加急迫的统治危机。晚清文武大臣中的有识之士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意识到,中国正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着亘古未遇之强敌,中国再也不能不思改革了。这样,在19 世纪60 年代,“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朝野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制器”、办“洋务”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经过鸦片战争后二十来年的酝酿,中国开始启动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运动。1861年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一场寻求自强的洋务运动悄然拉开了序幕。这场洋务运动尽管来得稍显迟缓和艰难,但毕竟顺应了当时世界发展的潮流。

在洋务派官僚主持下,开始译洋书、兴洋学、建工厂、筑铁路、开矿山、炼钢铁,这是一场在继承中国封建官办工业传统基础上开始的、从重工业起步的近代工业化道路。正是在洋务派主持下,洋务运动逐渐推进。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纺织厂、钢铁厂和煤矿、铁矿场,创办了第一家轮船公司,铺设了第一条铁路,架设了第一条电线,建立了第一支海军舰队,开设了第一批外语、科技学校,派遣了第一批留美、留欧学生,翻译了第一批科技书籍,出现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造就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并通过“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形式,产生了第一批从地主、官僚、买办商人转化来的近代民族资产阶级。“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使中国开始自觉地向世界资本主义轨道靠拢。

遗憾的是,洋务运动的主持人所看重的只是“洋器”,而且首先是军器。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要用洋器来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因此,洋务运动时期的现代化运动仅局限在器物层面上,没有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结局表明中国在近代已远远落后于西方,任何片面的或局部的改革都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必须确定总体的改革方向,必须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作为改革的最终目标。这决定了洋务派对西方的学习无论是目标还是方法都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他们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制度的地基上建构现代社会的目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中日甲午海战是对长达30 年的洋务运动所做的一次总检验,结果表明“自强”“求富”的目标远未达到。甲午海战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夭折,也标志着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一次巨大挫折。

制度变革的失败

洋务派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的惨败促使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片面的军事现代化不可能取得成功,更不可能改变中国被动挨打的状况。为此,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仿效西方建立现代社会,由此引发了一场以制度变革为目标的现代化改革。

19 世纪中期以后的西方和中国,先后兴起了此起彼伏的制度变革浪潮。西方改革大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1867 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使工商业和金融资产阶级在政府权力中占据绝对优势。1860 年普鲁士农业资本主义改革的完成,使它在德意志联邦最先强大起来,并完成了统一德意志的任务,一跃成为欧洲大陆的第一强国。1865 年美国废除奴隶制,结束了南部受英国控制的殖民地经济,成为美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至于沙皇俄国,在改革前同中国差不多,同属于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1861 年俄国实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国家很快强大起来。日本的制度变革成功,更是让当时中国追求进步的人士看到国家强大的希望。1868 年4 月,明治政府以日本天皇的名义宣布了《五条誓文》,宣布实施改革。它的主要精神是要破除封建体制,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明治政府采取一系列破除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一跃成为亚洲强国。

西方国家尤其是日本制度变革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当时一批有识之士的变法热情。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的维新派痛陈旧官制、旧军制和科举制度等弊端,力谏应尽快予以破除。光绪帝受其影响,终于痛下决心,颁布《明定国是诏》,提出裁减多个衙门、废除文武科举考试,还提出要裁汰绿营、建立新军。康有为指出:“今天下言变法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故今欲变法,请皇上统筹全局,商定政体。”把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拓展到制度层面,这是维新派对现代化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尽管维新变法最终失败,但它促进了中国人对什么是现代化及如何实现现代化的认识,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不久,清政府再次遭受八国联军的沉重打击而陷入绝望。自此,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中国社会走向西式现代化成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共识,关键是怎样实现这种现代化及由谁来领导去实现的问题。即任何阶级要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发挥作用和影响,就必须提出自己的现代化方案,争夺现代化的领导权,实现自己的现代化目标。晚清新政是清朝统治者试图争取中国现代化领导权、实现自己主导的现代化的最后尝试。这一改革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后果和影响,都远远超过了维新派倡导的“戊戌变法”,其最终失败则证明在旧的封建统治阶级领导下或由他们来主导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行不通的。

第二次现代化运动夭折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也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最早探索者。他提出了在当时比较先进的、科学的现代化方案,以便实现“振兴中华”的目标。

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及晚清新政,中国社会依然没有摆脱旧有的政治和经济格局,现代化运动遭受了巨大挫折。事实证明,中国的现代化依靠封建体制内部的改变与变革无法前行,必须有新的领导力量来开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走向前台的。

1911 年,以孙中山等人为代表的革命派领导发动了辛亥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代之以中华民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中国的历史发展不再是改朝换代的循环,而是以人民主权的现代合法性代替了旧有价值观念。辛亥革命促成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中国历史因之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中国开始走向现代政治的新纪元。

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尝试走向现代法治国家的先河。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设计出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从法律上限制了总统的职权与任期。南京临时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与此政治体制相适应的法律,最终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法律体系。从清末“立宪”到民国“宪政”,辛亥革命开辟了在中国推行现代法治国家的新模式。

辛亥革命后,南京虽然成立了名义上的临时政府,但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所窃取。1916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势力集团失去了领导核心,“在旧的统一已被推倒和新的统一尚未到来之前,出现了一个军阀割据的时期”。军阀作为一种新旧势力相互结合的封建势力,又有着异乎寻常的特点:一是军队私有化,军队成为军阀的私有物;二是军阀对地盘的占有。军阀的统治实质是实力的武治,比寻常的封建统治者带有更大的动乱性和黑暗性。军阀对中国政治的改造,极大地阻碍了当时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北伐战争的推进,经过改造的国民党再次崛起,结束了军阀割据局面,并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1927 年至1937 年间,南京国民政府所启动的现代化运动还是发生了不少新的变化。在政治上,按照孙中山由军政到训政再到宪政的设想,1932 年12 月,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宣布开始筹备宪政,准许“专家参政”,许诺召开国民大会和制定宪法。在经济上,1928 年发起了废约、修约运动。在文化生活上,1934 年开始发起“新生活”运动,培养“现代国民”,造就“现代国家”。这十年间,中国的公路通车里程增长到11.6 万公里,新建铁路7895 公里。1935 年至1937 年,国内工商业高速发展,1936 年1 月甚至出现了几百万美元的贸易顺差。1931 年至1937 年间,小学生人数增长了86%,大学生人数增长了94%。社会生活有了一定的变化,一些大城市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然而,这一切都是短暂的。随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再加上国民党政府严重腐败及内外政策的失败,20 世纪30 年代现代化运动夭折。

历史反复证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寻找新的理论、新的工具、新的道路,十月革命后中国开始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反映了这一历史大潮流。

猜你喜欢
洋务运动现代化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浅析文化环境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影响
浅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三十年来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洋务运动评价内容的演变
我的女巫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