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玲
摘 要: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现阶段,玉米作物已经成为集工业原料、饲料、粮食为一体的经济作物,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拥有难以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探究了玉米作物的栽培密度价值,分析了玉米栽培密度对玉米品质与产量的影响,阐述了我国玉米种植密度的确定方法及策略,从多个角度出发,提升我国玉米产量,增强玉米作物的附加价值,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建设开辟出全新的发展方向,使我国逐渐成为影响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业强国。
关键词:玉米;栽培;密度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6-0127-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513 文献标志码: A
我国玉米生产质量仅为5 000 kg/hm2,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的56.34%。随着玉米在我国工业、食品及医疗生产中地位的日渐提高,人们对玉米作物的经济要求也日渐提升。
1 玉米的概述及栽培密度价值
玉米是一年生禾本科作物,又名珍珠米、玉蜀黍、苞米棒子、苞谷等,原产于南美洲和中美洲,广泛分布于巴西、中国、美国等国家。该作物拥有较强的耐寒性、耐旱性及抗贫瘠性,营养价值、经济价值较高。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玉米被广泛应用在养殖业、畜牧业、医疗卫生、化工业及食品工业等领域,可以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提供支持。在品种分布上,我国各地都有栽培玉米,并且广泛分布在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有爆粒种、加工种、菜用种、饲用种等类型,其中菜用种包括玉米笋型、甜质型、糯质型,加工种包括玉米笋、甜玉米等类型。玉米作为较常见且十分重要的經济作物,能够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力量。
玉米的栽培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关系到玉米种植与培养的整体质量。主要原因在于玉米栽培密度影响着玉米植株对土壤养分、光照及水分的吸收。比如,栽培密度能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更好地提升玉米植株的光合强度,使玉米受到更多的阳光照射,提高玉米产量及土地的利用质量。合理的栽培密度可以提高玉米的品质和产量,使玉米作物能够切实解决我国严峻的粮食问题,成为提高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关键,进而推动我国玉米在国际粮食进出口领域的地位,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国际化发展[1]。
2 玉米栽培密度对玉米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2.1 栽培密度对玉米接受光照、降雨的影响
栽培密度对玉米产量拥有较为鲜明的影响,但实质是土壤、水、温度、光照等环境变量的结果。其中降水、温度、光照等气象条件与玉米产量性状、生长发育的关系较为密切,且难以控制。
通过科学调整,可以使各类气象条件得到有效的协调。比如,降水量是玉米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玉米植株获得高产量的基本条件,因为降水量的多少能影响到玉米植株的瘪粒数、秃尖量,影响玉米的粒深和行粒数。当玉米密度过大时,单位玉米植株受雨水影响的程度较低,难以获取更多的水分和养分;当密度较小时,单位玉米植株所需的降水量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可以切实降低玉米的瘪粒数、秃尖量,提高玉米的粒深与行粒数。而在温度层面上,良好的光照环境,能够满足玉米植株生长发育所需的积温条件,但与此同时也会面临高温胁迫的风险。
合理控制玉米栽培密度,能够切实降低高温胁迫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提高玉米植株的整体产量。在光合作用上,当玉米植株的种植密度较高时,单株叶面的光照率较低,玉米在吐丝期后,叶面光照条件会持续下降,严重影响到玉米光合作用的质量和效率。而当密度较小时,叶面积会逐渐增加,光合效能较强,特别是生育后期,叶面积增强将会提高玉米群体的生长质量,但与此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到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因此,合理划分玉米栽培密度有利于玉米进行光合作用,提高玉米的产量[2]。
2.2 栽培密度对百粒重、单穗粒重、单位穗重的影响
与其他农作物不同,玉米产量主要指玉米粒的产量,因此,在产量研究的过程中,应从玉米粒生长性状及品质的角度分析,而非玉米植株的整体产量。玉米粒的产量主要受百粒重、单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等因素影响,当栽培密度较小时,玉米穗粒数多、果穗大,产量高、百粒重较高。当植株密度较大时,则会出现百粒重较低、穗粒少、果穗小、产量低。
玉米的栽培密度与百粒重、单位穗数及穗粒重存在紧密的关系。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在玉米密度持续增大的过程中,单穗粒重的下降趋势较为明显,而百粒重的变化程度则较为缓慢。因此,在后续的栽培密度计算时,需要明确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探究出合理的栽培密度。此外,玉米穗部性状是影响百粒重、单穗粒重、单位穗重的重要因素,主要由穗粗、穗长、秃尖长度等因素构成,当种植密度逐渐加大后,穗粗和穗长会降低,而秃尖率会持续上升,反之秃尖率下降,穗粗和穗长都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2.3 栽培密度对玉米抗倒伏与病虫害的影响
玉米的抗逆性主要指玉米植株适应不利环境的能力,具体包括抗倒伏与抗病虫害两种。
2.3.1 抗倒伏
当玉米栽培密度逐渐增大后,玉米群体的倒伏率会不断攀升,而当玉米栽培密度降低时,玉米的倒伏率则会逐渐下降。其中高秆玉米的倒伏率最高,矮秆玉米的倒伏率较低。
2.3.2 抗病虫害
玉米螟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能为害玉米植株不同部位的生长,减少玉米的单穗产量,影响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当玉米密度持续增大时,玉米螟的发病率则呈上升趋势,如果从玉米自身抗逆性的角度分析,影响玉米植株抗逆性的因素主要有根系强度、土壤水分等。其中,根系强度主要与植株生长程度有关,即光合作用性能越强,根系强度越高。而土壤水分则与单位植株的面积有关,即当种植面积越大时,植株的土壤水分吸收越充分[3]。
2.4 栽培密度对灌浆品质的影响
通过分析栽培密度对光照、降雨、抗逆性以及百粒重、单穗粒重、单位粒重的影响,能够明确玉米植株密度对玉米产量所造成的具体影响,而探究栽培密度对灌浆品质的影响,能够为我国农业工作人员更好地改进并调整玉米播种密度、提高玉米品质奠定基础。通常来讲,玉米灌浆质量是影响玉米品质的重要因素,能够为玉米作物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其中灌浆速率是决定玉米粒重及其产量的关键要素,即当玉米灌浆率高时,玉米的百粒重与单位穗重便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反之则呈逐步下降趋势。因此需要通过其他手段,提高玉米品质。比如,通过降低玉米栽培密度的方式,使玉米植株获得更好的生长,以此提高淀粉、蛋白质及脂肪的累积含量,提高玉米的整体品质。
3 玉米种植密度的确定方法及策略
通过明确玉米栽培密度对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能够提高人们对栽培密度的重视程度,使人们在农业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明确栽培技术的改进方向和手段,使我国农业经济得到更好、更快速的发展[4]。
在栽培密度计算与栽培方案确定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首先,充分考虑玉米植株的光合性能及受光照、降水的影响情况,确定玉米植株密度。比如,用“总面积/株数×行距”,能获得相应的种植密度。在这个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明确每行玉米所受光照、降水及高温的影响,通过确定行距的方式,明确合理的栽培密度,还需确定玉米的布局方向,降低自然气候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其次,通过株距获取玉米的栽培密度。在应用该方法确定玉米种植密度时,从玉米“百粒重” “单穗粒重”“单位穗重”等角度出发,通过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相应的株距,从而求得相应的种植密度。通过试验探究的方式,明确百粒重、单穗粒重、单位穗重在栽培密度改变的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取三者呈最佳数值时的玉米株数,确定相应的密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案。
最后,在提高玉米植株抗逆性的过程中,相关负责人或技术人员需要通过试验探究的方式,确定容易出现倒伏的种植密度,并根据其他密度数值,调整玉米植株的实际栽培密度,使其在确保产量与品质的情况下,提高玉米植株的抗逆性。在玉米品质提升的过程中,由于种植密度对灌浆品质的影响呈负相关关系,即密度越小,灌浆程度越高,可以将此问题纳入到百粒重、单穗粒重、单位穗重及光照、降水等问题进行考虑。
4 结语
玉米栽培密度对玉米的光合性能、百粒重、单穗粒重“单位穗重及抗逆性的影响较为鲜明,决定了玉米植株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在实际的玉米栽培中,需要提高对栽培密度的重视程度,明确栽培密度对玉米生长的具体影响,进而通过合理计算栽培密度的方式,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增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使我国逐渐成为玉米生产大国。
参考文献:
[ 1 ] 姚美.恩施地区玉米栽培中密度控制及施肥的重要性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6,36(24):86.
[ 2 ] 姜斌.浅析我国玉米高产栽培农艺措施研究进展[J].农业与技术,2016,36(19):113-114.
[ 3 ] 林建新,陳山虎,卢和顶,等.闽东高山反季节糯玉米栽培密度对主要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3):156-160.
[ 4 ] 何文彪,潘年华.掖单13号玉米栽培密度、播期及施肥优化的数学模型及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1994(5):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