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象北迁:温情生态保护故事助力国家形象构建

2021-11-08 17:10陈欣怡黄日涵
世界知识 2021年19期
关键词:大象云南

陈欣怡 黄日涵

2021年5月末,16头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大象一路北迁,途中一张集体卧倒睡觉的照片引爆了国内外舆论,这群憨态可掬的大象在全球“圈粉”无数,平日热衷妖魔化中国的西方媒体也纷纷追踪报道象群行踪,正视中国在生态与环境保护议题上做出的努力,如实介绍了中国政府在保护象群和居民安全过程中的具体举措。一场偶发的自然事件,为何成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案例?

立足客体形象,探索共同情感

“客体形象”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客观现实”,是媒体镜像中的客观存在。无论是中国政府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举措、西南的大好风光还是友善仁爱的国民,这些都是客观的“客体形象”,也是塑造国家形象的基础;媒体在两者之间充当渠道和镜子,将“客体形象”有条件地映照给外国民众,帮助他们形成对中国的印象和认知,即“认同形象”。我们必须重视“客体形象”作为基础性要素的重要性。

“自然事件”。此次象群迁徙,不论是范围还是象群数量都超过常规,是不折不扣的自然事件。而云南的野生亚洲象在40年内增长率高达52%,契合了当下全球环境治理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成果,这能够越过政治的藩篱、脱离意识形态的束缚,引起全球的关心和讨论。8月初,这些亚洲象缓缓消失在云南元江南岸的丛林中。两个多月以来,全球媒体和网民“追剧”似地追踪象群行踪、不断围观和关注“象群为何迁徙”“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将全球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国对于这一事件的应对方式上。

“偶发事件”。这样一起偶然发生的事件是无法预先策划的,也因此最直观地考验了中国从政府到人民应对突发情况的第一反应。中国从上至下积极而温情的应对措施,呈现的是人与象相处的最真实态度与行为,这才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友好、和平隐喻”。“大象”如同“熊猫”,具有友好、和平的“隐喻”。它们的形象本就受人喜爱,而北上途中又是集体躺倒睡觉、又是闯入农家偷喝酒糟,这都让人忍俊不禁;母象与小象的互动也让联想到了“母爱”“亲情”,不自觉地会令人们同这群大象产生共情。

2021年5月以来,一群来自西双版纳国家保护区的大象一路北上,穿越森林、牧场、人们居住的村庄。象群迁徙现象引发中外媒体关注。

参与议程设置,把握媒体形象

长期以来,以西方媒体为主导的“他塑”充满了对中国的偏见与误读,造成他国民众对中国形成了“固有的成见”。此次事件中,国内媒体持续跟踪象群,深入探析政府、城市、公众等国家形象塑造主体,结合大量一手独家图片与视频,积极参与议程设置,做好中国国家形象的“自塑”。

如实报道政府举措,展现负责、有担当的政府形象。媒体回溯当地政府长期以来进行的动物保护措施,并实时跟进做好反馈:当地成立指挥中心密切跟踪监测象群的活动情况,协调人力、物力确保当地百姓与大象的安全;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全额赔付当地群众因象群迁徙造成的经济损失;每日通报象群的迁徙情况,公开当日的物资调配与人员疏散数据。

灵活报道城市信息,展现美丽、丰饶的城市形象。各媒体在提供追“象”讯息的同时,链接云南的经济发展、历史人文等内容,尽显云南的好山好水,建构云南美丽、好客的城市形象,进一步打造云南良好口碑的同时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

聚焦生动的百姓形象,展现文明友善的国民素质。中国人爱象护象的动人之举也受到竞相报道:家中农作物被大象啃坏、踩坏的农民担心大象吃不饱;热心民众担心象群不适应新环境,根据专家提醒给大象放食引路……各地网友也密切关注大象动态,通过“造梗”“讲段子”的方式参与讨论,在网络互动中尽显中国人民开朗与热情的国民性格。

“自塑”的国家形象和自设的议题也是他国媒体开展“他塑”的原始资料。外媒的报道大量引用中国媒体的信息和音像资料,中国的大象保护工作、大象迁徙造成的经济损失、生产生活受到大象迁徙影响的民众的乐观反应、国内专业学者的受访等话语被如实转述,甚至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中也引用了中国网友的“段子”,中国温柔消解“人象冲突”、注重亚洲象种群保护成为大多数外媒报道的共识。

多元传播手段,更新叙事技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涌现、新传播方式的流行,短视频时代的传播模式打破了以往的知识传播瓶颈,人人都有麦克风、都可以参与传播,畅通了跨文化传播的渠道,让云南大象的故事瞬间红遍全球。

离不开短视频的作用。不论是个人还是媒体,都能拍摄象群的视频并快速分享至互联网。短短数十秒的视频,生动地展现了大象的“萌态”以及云南的优美风景,让人深陷其中并愿意主动传播。此外,直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媒体与政务部门联动整合云南森林消防提供的航拍画面,推出多机位、无剪辑、无时差的象群动态直播,同样引起了众多海内外网友的围观与互动,众多网红也纷纷用自己的镜头直播分享大象的“旅行”。

媒体注重微观层面的叙事,借助“人”的报道塑造国家形象。北迁象群的监测队队员、第一次见到大象的村民等都接过话筒,用简单而平实的话语讲述云南人与象温情互动的日常。同时,政府形象也以生动、活泼的口吻被报道,亲和的政府形象与和善的国民形象得到了清晰、全面的表达。

媒体善用“拟人化”策略,让受众与大象产生情感共鸣。“背井离乡”“北漂”等词语被用于描述象群迁徙现象,“花式练功”“撒娇”则是调皮小象的日常,这些词语的使用让象群与人类更贴近了。

媒体也担任着科普傳播者的角色:发布相关严肃性报道,引导大众不单纯以猎奇心态看待大象北迁事件;开展系列报道,科普人们遭遇象群应如何保障生命安全、大象为何会迁徙等知识;主动设置议题,将话题导向象群北迁背后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等。

对于做好国际传播,有时候我们往往用力过猛,却找不到原因和方向,这次云南大象北迁事件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中国媒体和网民通过挖掘共同话题,积极设置议程,以多元立体化的传播手段进行追踪报道,以小见大地向世界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大国形象。

猜你喜欢
大象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云南潦浒柴烧陶煴
云南行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认真的大象
大象
大象
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