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道炜 刘金福
摘 要:在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对生态与资源环境领域的特色统计人才需求旺盛。本研究探讨了生态与资源统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意义,从改变教育观念、调整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和丰富实践教学等方面阐述了改革的主要举措,提出了改革的创新点与难点,为生态与资源统計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提供改革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生态与资源统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从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的科学,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推断与预测,使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长期以来,我国统计学发展侧重于数学和各种数理统计方法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统计等方面的应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紧缺等导致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实现资源环境的定量分析、绿色GDP核算以及资源价值评估,为社会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生态与资源环境领域的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研究较少,将统计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资源环境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价值补偿等方面的人才紧缺,生态与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统计人才缺口比较大。
生态与资源统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将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应用于生态学、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农林类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建立精确、有序、量化的自然资源统计科学研究体系,提出系统性的资源统计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可以使资源统计理论更好地为国家、政府和企业的健康发展服务,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源泉,是培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成果,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结果。近年,我国农林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多学科交叉研究开展了一些积极探索,但总体上仍然以传统的农林类核心学科为主,学科交叉融合度低,学科之间壁垒重重,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缺乏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学习能力,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仍囿于同一学科甚至是同一专业领域,仍然采用传统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不利于科学研究的创新和学科的发展。因此,福建农林大学统计系依托学校农林学科的优势与特色,积极开展生态与资源统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从教育观念改变、培养目标提升、课程调整、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一、生态与资源统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
(一)改变教育观念,树立生态与资源统计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首先要转变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只有从思想上和观念上认识到构建生态与资源统计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才会积极推进生态与资源统计交叉学科的教学改革研究。近年,国家以人为本,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认可创新带来的价值,使人才成长具有更加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为创新生态与资源统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结果的具体体现,具有全局导向性作用。因此,福建农林大学生态与资源统计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将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与林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等生态与资源环境相关专业有机融合,提高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解决生态与资源环境领域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自身专业的浓厚兴趣,从而培养具有统计素养的优秀人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学科交叉能够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因此,树立生态与资源统计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是首要任务。
(二)调整专业结构,构建生态与资源统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体系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合理的专业结构作为支撑。学校遵循“立足特色,强化优势,促进交叉”的指导方针,对生态与资源统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立足院校办学特色与优势,优化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一是依托福建省重点学科统计学和福建省高峰学科林学,建设优势专业。以重点学科及省、校级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加大对统计学、林学、生态学等传统专业的建设与改革力度,提升专业办学实力和学科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积极建设交叉学科专业,构建教学新体系。打通统计学与生态资源环境专业的知识壁垒,在遵循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交叉学科,设立生态与资源统计交叉专业体系,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具有生态与资源统计特色的专业人才。
(三)完善课程体系,夯实理论基础与知识储备
交叉学科建设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形成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形成合理知识结构的基本保障。学校从生态与资源统计交叉学科的特征出发,遵循“夯实基础,注重市场需求,精于应用研究”的基本原则,推进特色统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根据基本原则要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侧重传统统计理论知识,打好理论基础,选修课突出特色,重在需求,全面、系统介绍资源环境统计的背景和相关知识,突出生态与资源环境特色统计,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丰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生态与资源环境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不间断进行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案例教学、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在内的全过程。实践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统计学方法在生态与资源环境领域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分析统计数据,用各种定性、定量统计方法对生态与资源环境生产实践中出现的现象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与预测的能力。生态与资源环境统计实践教学环节在特色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实现生态与资源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学校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省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建立了特色实践教学基地,对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内容等进行一体化、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使学生具备应用统计学理论分析、解决生态与资源环境领域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生态与资源统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点与难点
(一)依托学科优势,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目前,统计学专业主要集中于各高校的经济、管理及数理学院,主要培养经济统计、数理统计等传统统计学人才。学校生态与资源统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以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为基础,结合林学、生态学等学科特色,突出自然资源调查与统计、生态与环境统计、资产统计与评估等生态与资源统计特色人才培养,需要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林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协同配合。因此,要协调不同学院之间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及实践基地等,组建跨学科的高水平特色师资队伍,建设特色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掌握相关特色人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二)建设交叉学科专业,促进知识共享
加强学科之间知识交流,有助于打通学科之间知识壁垒,创造新的研究领域和交叉学科。知识交流过程中始终强调知识的共享,这就要求在学科之间建立开放和互信的文化氛围,减少知识交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使知识在各学科教师之间快捷、高效地流动和共享,在知识交叉碰撞中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生态与资源统计是统计学与林学、生态学等学科交叉融合而成,需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力度,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采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进行数量分析,并利用林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知识对分析结果进行深入讨论,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范畴。这对教师个人知识素养和团队协同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语
构建生态与资源统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入手,使学生系统掌握資源环境统计基本理论、基本规则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资源环境相关理论和统计方法分析研究生态与资源环境的数量特征和规律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吕新,张泽,侯彤瑜,等.“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
[2]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才之路,2015(19).
[3]吴贤文,向延鸿,李佑稷,等.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10).
责编:莞 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