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博物馆现状分析与功能再定位

2021-11-08 12:17
上海艺术评论 2021年5期
关键词:博物馆上海文化

高校博物馆,高校与博物馆的天然“血缘”

西方“早期的博物馆亦是大学,或者说大学也是博物馆”。1自1683年位于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这一世界上第一所近代公共博物馆的建立,就注定了高校与博物馆之间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血缘”关系。世界上许多著名高校将博物馆作为高校建设的重要部分。高校博物馆不仅承担学校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任务,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广泛的公共社会服务中。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柏林洪堡大学的自然博物馆,剑桥大学由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帝国战争博物馆、古典考古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组成的高校博物馆群;哈佛大学更有近20个博物馆组成的博物馆群。时至今日,这些高校博物馆历经岁月,已然发展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类型丰富,有自己专属风格的博物馆体系,在高校的教育研究和社会公众科普教育都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我国高校博物馆发展历史,可追溯至中国早期现代化先驱、晚清状元张謇创建于1905年的“南通博物苑”,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张謇先生于1903年赴日学成归国后,运用个人财力在南通师范学校以西兴建了“南通博物苑”,这所博物馆既代表 “我国现代博物馆的肇始,更是我国第一座高校博物馆。”随之,中国高校博物馆开始发展。2011年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通知》(文物博发〔2011〕10号),文件明确:“高校博物馆具有鲜明特色,是现代教育体系和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索和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机构,是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的适宜场所。”这在我国高校博物馆建设的历史上,是一份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至此之后,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上都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据保守统计,中国目前至少有450所高校博物馆。大学博物馆的特殊性在于“大学博物馆有它自身的优势,不管是专业博物馆还是综合博物馆,往往都与学校的优势学科有密切联系,与学校的传统学科有密切联系,也就是说,学校博物馆的科研力量集中是最大的优势”。2

高校博物馆,“博物”与“高校”的双重属性

大学校园中,展示历史、科研、文化、校园发展的空间有很多,例如校史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陈列馆等,它们或多或少执行了博物馆的部分功能。一般而言,高校博物馆拥有更综合的展示功能,影响更为广泛。因此,高校博物馆可以定义为一般设置于高等院校内,行政管理上归属于某一高校,集中展示高校科研教学成果的综合性展示空间,是传播校园形象和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高校博物馆也是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博物馆整体事业的发展中有着重大作用。高校博物馆随着社会与科学的进步而发展。

高校博物馆具有博物和高校双重属性,即博物馆性和高校部门属性。所谓博物馆性是指高校博物馆是面向社会开放,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发挥社会化服务功能的文博场馆,包括校史馆、校友纪念馆,如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同时高校博物馆也是彰显校园文化,为全校师生提供教学与科研服务的二级单位。增强外向型和内向型双重服务能力,是高校博物馆发展的必然需求。截至2020年底,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市的40所各类高等院校,其中有28所拥有各级各类高校博物馆。这28所上海高校博物馆从筹建与规划的角度进行分类,总结起来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高校专业学科展示、高校特色研究成果的展示以及校友名人藏品捐赠展示。

高校博物馆一直以来首要功能便是专业学科的展示空间。专业学科展示是高校博物馆中最常见的展示方式,即每所高校结合自身学科设置特色,给予优势专业一个展示平台,如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中国会计博物馆、上海财经大学商学博物館、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等都属于此类。这类高校博物馆承载着向校内师生、校友以及社会公众展示、传播以及弘扬本校办学特色及专业特点的功能。

第二类是高校特色研究成果类博物馆,如上海师范大学的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从事慰安妇问题研究20多年,他将全国范围内经研究确认的慰安所绘制成地图放于博物馆内;华东政法大学的李昌钰法庭科学博物馆,内有李昌钰捐赠展品共计163箱;上海音乐学院的东方乐器博物馆(有代表性的乐器400余件/套)、上海体育学院的中国武术博物馆(现有藏品2147件/套、珍贵文物600件/套),都属于此类。这类博物馆的特点是围绕高校某一类特色研究成果,通过珍贵藏品的展示,故事叙述,向公众呈现。珍贵藏品是这类博物馆的灵魂之一,特别是“镇馆之宝”,一般都是具备历史价值的物件,通过捐赠募集获得。

第三类是向综合性博物馆发展的高校博物馆,上海大学博物馆就属于此种典型。上海大学博物馆由海派文化博物馆、上海方言文化展示体验馆(展)、上海大学校史馆(展)、钱伟长纪念馆(展)以及上海大学(1922年—1927年)校史室外展区溯园四馆一园构成,展示面积5500平方米,是目前市内展出面积最大的高校综合类博物馆,此外上海大学博物馆还是上海高校博物馆体系内的唯一一家国家二级博物馆。

高校博物馆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3高校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一样,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博物馆的影响范围已不局限于校内,当今高校博物馆的活动已经渗透到社会教育、科学、文化、旅游、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中。高校博物馆不仅被视为学校的第二课堂,也正逐渐成为公众的终身学校、学校的对外文化窗口、当地旅游的热点,是人们扩大知识领域、满足审美享受、培养生活情趣、陶冶身心健康的重要场所,它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

新时代发展格局下,上海高校博物馆功能的再定位

高校博物馆自诞生之日起,就拥有了博物与高校教育的“双重属性”。一方面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校园内一个文博展示教育空间,服务校内师生;另一方面,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一种特殊形态,更需要走出校园,成为高校文化的“名片”,同时服务社会,成为青少年教育基地。

上海高校博物馆是打造文化育人的理想场所。上海高校博物馆在高校内部首先是一个展示教育空间。各上海高校博物馆无论是展示主题、藏品体系都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与文化价值,是对全校学生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博物馆可以实现跨院系合作,与相关专业教师共同设计对应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过博物馆独有的直观性特征和现场互动体验,加深学生对通识教育的理解。

上海高校博物馆应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特色阵地。每所高校的博物馆都蕴涵着本校某一学科的发展历程与时代价值,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和专题展览等方式,融思政教育于博物馆课程于一体。此外,高校博物馆应积极吸纳师生参与整个教育过程,高校博物馆的讲解、接待、新媒体运营、藏品整理、课程教学等各个环节,都应吸纳在校师生作为志愿者,形成相对稳定的高校博物馆志愿者团队,一方面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也增加师生在高校博物馆运营过程的融入感。

上海高校博物馆是高校特色文化的展示名片。高校博物馆相较于社会博物馆而言,“优势在于其植根于大学文化的深厚沃土,是大学深厚学术和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也是凝聚大学精神的智慧摇篮”4高校博物馆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高校的名片与对外展示的窗口,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高校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中很多都是某一学科发展的历史见证,蕴含着丰富的治学精神和探索精神,背后都有人的影子,反映了本校鲜明的办学传统。是本校校园文化最重要、最直观的展示平台。作为校园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博物馆是传承学校文化基因、弘扬学校文化传统、凸显学校精神品格、展示学校特色和办学水平、营造学校科学与人文氛围的重要平台。5以学校各自的文化传统、精神品格、办学理念及办学实践为生长点和丰厚沃土,以多角度、多层次彰显学校自身文化特色与精神传统,不断深化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建设为关键,创新开展各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创新搭建各有特色的文化平台,努力建设成学校文化基因传承。

上海高校博物馆打造成为高校的“文化会客厅”,服务上海城市“软实力”提升。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炼概括了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对提升软实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提到“构筑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高地……建设近悦远来的国际‘文化会客厅和‘旅游首选地”。上海高校博物馆地处上海,是对外文化服务及交流的重要窗口。上海高校博物馆应当将服务上海城市“软实力”提升,纳入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上海高校博物馆可以打造成为所在区域的文化地标,如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图书馆在徐家汇地区、中医药博物馆在张江地区,都成为当地较有影响的文化地标,吸引了众多城市公共活动和文化活动在这里举办。其次,上海高校博物馆可以成为所在区域市民终身教育与学习的场所。促进学习是高校博物馆天然的使命,高校博物馆通过巡回展览和输出讲座,主动为社区提供文化上门服务。如2021年1月上海大学博物馆策划的“三星堆”特展,因为疫情原因,市民无法入校参观,策展团队联合社区等组织,通过对一座浦东居民社区内的车棚进行展示空间改造,利用现代化的光影展示技术,将“三星堆”延展进居民社区,同时也邀请社区居民作为讲解员,参与整个活动的过程,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再次,上海高校博物馆还可以成为所在区域文化创新活动的策源地,比如依托高校博物馆的馆藏资源,结合当地重要事件和人物纪念日等节点,联合策划组织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

结语

高校是人们系统受教育的场所,博物馆则被人们称为“第二課堂”,共同的教育功能和使命让博物馆和高校之间有着天然的缘分。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上,高校博物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正大步向文化中心迈进。在此征程上,上海高校博物馆建设,不仅要担负起学校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任务,也应更多的地参与到公共社会服务中。“高校+博物馆”不仅是学术机构、教育空间,更是文化载体。新时代的上海高校博物馆建设应着眼社会发展,打开“围墙”,为提升上海“软实力”贡献自己的应有的力量。

猜你喜欢
博物馆上海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博物馆
谁远谁近?
欢乐上海迪士尼
露天博物馆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博物馆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