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传播视野下的民国第一届美展及美术教育

2021-11-08 12:17
上海艺术评论 2021年5期
关键词:上海艺术文化

第一届全国美展和上海的不期而遇,既有时代的特殊性也有城市的独特性。这些社会和历史因素在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挖掘其中核心的文化内涵,民国时期的上海可以说是“开放性”的代名词,聚集了大量的有识之士,带动了国民的文化、艺术、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本文从研究上海社會和历史因素着手,了解当时社会中美术的传播状况和美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尝试探讨当下语境中全国美展的再发现和其对美术教育的深远影响。

上海的特殊文化空间对第一届全国美展及美术教育的意义建构

第一届美展从1922年第一次提出到1929年成功举办,前后历经了漫长的7年准备期,其间因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导致计划一再推迟。1928年年底大学院被正式并入教育部,美展由此成为由官方组织的全国性美展,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从蔡元培等艺术家的角度来说,举办美展是为增强全国民众的美育达到抚慰人心的目的。但对当局来说美展掺杂了明显的政治期望,他们期望通过美展获得国际的支持。因此在选择地点时,前期曾暂定于民国的政治权力中心—南京。但由于当时南京大量人力和财力集中于 “奉安大典”的筹办,无合适的场所和时间,不宜作为美展的承办地。与之相比,上海经济发达且有现成场地,而其始终保持中立的政治态度,则给人们提供了自由的政治文化空间,这些隐性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使其成为承办美展的首选之地。

民国时期的上海可以说是“开放性”的代名词,其作为一个空间实体,具有文化沟通、传播信息、表达意义的空间媒介作用。其文化空间的特殊体现在现代性、历史性、经济文化一体性的融合,既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又促进当代文明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它的这些隐性文化因素对全国美展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从社会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分析,强大的资金支持是展览顺利进行的前提,而浓厚的历史文化则是展览的价值所在。民国时期众多的上流人士、学者、画家及外来艺术家聚集在上海,他们把西方的艺术观念和技法引进国内,大兴教育开办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多所院校,同时成立上海艺术学会等艺术学会和社团。还经常举办募捐宣讲等活动。如蔡元培曾在《申报》刊登一则启事称“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筹建校舍募捐委员会本定于6月29日在沪开幕”,1并取得良好的反响。第一届全国美展虽由政府出资举办,但上海整体良好的经济环境使更多普通群众可以观展,也使报刊、书籍可以广泛刊印传播,为画展提供了开阔的学术讨论空间,为艺术美学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从美展的筹备委员会和赴上海实地考察团的成员背景来看,名誉会长蔡元培自小受浓厚的儒学思想熏陶,后出国进行教育考察。虽然是旧式学者,但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前沿的教育理念。名誉副会长杨铨和考察团杨杏佛皆有留美经历。考察团蒋梦麟浙江人,幼年于中西学堂学习,后赴美留学。筹备委员会的刘海粟、汪亚尘、王济远、李毅士、俞寄凡等人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或担任行政。他们都曾外出留学或考察,接触过西方的文化艺术理论,且都和上海有不解之缘,特别是蔡元培早期发展的人脉资源都在上海。因此从个人主观情感出发,他们较认可“开放性”的上海。

不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政治、文化方面综合来说,上海的“开放性”“中立性”都是承办美展的不二之选。她为美展提供了丰饶的发展土壤,滋养了学者和大众对美的学习和探讨,成为了人们心中革新的代表地,也让美展走进了千千万万人的视野中。

城市文化传播视野下美展的传播路径和其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1.上海作为空间媒介和美展的相互推动传播作用

美展1929年4月10日举办,此时上海正处于民国发展的黄金十年。国民政府有意打造国际性上海,早在1928年就提出过上海分区计划草案,在1929年7月推出“大上海计划”,并于1930编纂《大上海计划》,2以期新上海区可以和租界形成制衡,夺回上海的核心权力。因此在华人社区的规划上,注重社会、文化、教育、卫生以及土地等的建设。而美展选择上海新普育堂从前瞻性来说则可能是一种对该建设计划的相互呼应。一方面上海的总体建设规划为美展提供了充足的城市资源,另一方面美展的举办也带动了城市计划的实施,为城市未来发展的计划打开了新的范本。

除了大发展方向上的一致性,场所的硬件设施也是举办美展考虑的重要因素。在那个动乱年代,为美展专门建设场地是难以实现的,所以上海现成的广阔场地就自然成为美展首选。“查新普育房屋比较尚新,似堪用,惟布置时应略加分别”。3从民国政府勘察报告可以看出,新普育堂场地基本达到美展的场地要求。另一方面,美展开幕式上马公愚讲“新普育堂……数月前曾作国货展览会场。近复加大修理,焕然一新,实为此次空前之全国美展最合适宜之场所”,4基于这两项缘由可看出美展选址是获得公众认可的,且其集餐饮、展览、商卖为一体,和现代展览形式已较为接近。

2.第一届全国美展及美育的5w城市文化传播策略和路径

美展选址还有一项重要影响因素是上海的综合城市影响力,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商业都市,其艺术文化各领域的繁荣多样性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大量的艺术家和经济学家等聚集在此,带动上海的艺术市场空前繁荣,也引领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向。如《良友》《妇女杂志》等都推动了当时前卫的艺术审美潮流的传播和发展。5

第一届美展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发展传播和影响力是学界最关注的。其传播的策略和路径基本符合现代的5w传播范式。从传播者来看—美展名誉会长蔡元培,以他自身的影响力带动了各界对美展的关注;名誉顾问史量才、汪伯奇分别是《申报》和《新闻报》的总经理,在新闻报刊领域享有盛誉,为美展带来了大量的媒体关注度;同为名誉顾问的熊式辉是淞沪警备司令,代表着当局的立场,为画展的实施和传播保驾护航。美展委员会的成员们也纷纷为美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徐志摩、刘海粟、滕固、李毅士等,带动了有关的学术讨论和人们对美学的思考。

从传播内容来看,美展展出的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其中来自古代皇家珍藏的艺术品很多是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为人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填补了当下人们精神的空虚和无助。其代表的艺术思想和主张为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是蔡元培提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一次完美实践,带有寓教于乐的功能,具有现实实用价值,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

再从传播媒介来分析,其可分为空间媒介和大众媒介。前期《中央日报》和《申报》等媒体都对第一届美展进行了大量报道,并在展览中间进行了学术探讨发行了《美展会刊》,还引发了“二徐”的学术争论。媒体的连续报道助长了公众的观展热情,使第一届美展观展人数总记达到10万人次。同时上海作为城市传播媒介,“内可以输进文化,外之可以联络声气……”6其有利的特殊地理位置,为美展作品的运输和对外传播提供了便利,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艺术家前来参展。

从传播受众来看,其以上海为中心遍及全国,其中去美展现场观看学习的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学生,7他们的受教育度和接受度高于其他人。且当时上海由于向外开放,其受众也扩至海外:“日本代表团满谷国四郎(帝国美术会会员)……等六人前来参观”8;“意大利作家两人参观美展……”9;“德国领事卜西暨旅沪欧美人士多人参观”。10这种地域和文化等的独特性使美展的开展和传播得到极大的推动,形成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美展及美育作为精神文化载体在城市文化传播中的传承与利用

1.第一届美展及美育作为精神文化载体产生的持续影响及传承

第一届全国美展展览结束后,其内涵的精神文化并没有消亡而是传承下来。在上海起到了良好的传播影响,激发了近代艺术的发展,激发了人们对艺术的兴趣和喜爱。《申报》《中央日报》等报纸期刊对美展进行了后续报道,并刊登了专业的学术文章,激发了人们对艺术和生活的思考讨论。此种种行为加快了民国思想文化更新的进程也加大了新旧艺术观念碰撞的力度。

继第一届美展之后,上海参照全国美展的经验开展了很多艺术展览和活动。如1929年11月,在上海康脑脱路徐园的大礼堂举办了中日现代绘画展览会。111933年11月,刘海粟携350件作品从上海乘游轮,赴德举办中德美术展览会。12此展后应欧洲各国政府邀请在欧洲巡回展出,前后历时大约两年,引起了自学界到政界的广泛关注。1936年7月上海市政府为他举办“刘海粟二度欧游作品展览会”,蔡元培在开幕词中做出重要评价:“《柏林日报》、英伦《泰晤士报》至谓中国有如此文化,……一时学者醉心欧化,一切的一切,悉谓欧人是师,抑若吾国数千年来竟无一人足取者,此种观念,实在妄自菲薄也……”13

通过这些美展,西方认识了中国艺术同时中国也进一步了解了西方艺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艺术需要改变,开始关注并发展国内的美学教育。上海可谓是20世纪新美术教育的实验基地,上海美专等院校采用建立在20世纪早期改革过的日本模式上的政府学校体系,为我们现代的美术教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些教学理念和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国内的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都是此路向上的继承者。

而全国美展所承载的开放融合的艺术精神,内化于上海的城市文化中并形成了文化产业,将文化商品化运行形成了新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上海积累了大量的文化资源特别是民国时期的文化,并由此带动了 “和平饭店”“老凤祥”等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化品牌的发展,开拓了国际市场销路,打造了品牌口碑。在21世纪“文化制胜”的主流潮流趋势中拔得头筹。蓬勃了上海的旅游业和城市娱乐业,逐步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2.第一届美展及美育作为精神文化在城市文化传播中的再发现与利用

全国美展由于多少掺杂了政治色彩,致使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了美术上的流派之争。总的来说,近代美术现实主义为核心,主张关注现实和人民。到了90年代关于“上海再造”,重塑上海精神的话语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热闹景象。14人们热衷于发掘内在的历史文化价值。于是民国时期上海的展览和艺术家们的活动的意义重构又一次活跃在大家的视野中。而美展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代表社会的主流文化倾向,是人们密切关注和讨论的对象。

上海通過承办全国第一届美展,表现出了她多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家。其商业的发达和国际化又充满了机遇和不确定性,成为艺术家们希望实现艺术之梦想的地方。可以说上海是现代艺术传播的重要阵地之一,在推广美术展览这个20世纪初中国的新兴事物中起了确定性作用。并推动了美术展览制度的兴起,为艺术的对外传播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其影响之深远直到今日仍然存在,今日之上海仍然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艺术发扬地,是现代艺术传播的重要阵地之一。其具有双重属性,既是西方艺术教育的“布道者”也是中国文化的“输出者”,在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推广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劳。现代上海在城市建设策略上主打历史文化和国际时尚路线、“民国复古”是她的代名词。而全国第一届美展作为重大事件自然的和上海捆绑在一起,是上海美术教育软实力的一种象征。在进行城市文化传播时,要注重结合美术教育利用城市独特的有形、无形资源, 深挖城市内在的精神气质运用多种媒体来彰显城市个性化,只有这样多维度、多层次、多媒介的传播才能突显其价值,从而塑造出独一无二的多元的文化形象。

猜你喜欢
上海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欢乐上海迪士尼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