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

2021-11-08 12:17
上海艺术评论 2021年5期
关键词:科技传统文化

科技为传统文化重塑“血肉”,传统文化为科技投入“灵魂”。在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物质社会,中华传统文化是全世界共有的财富,可以帮助人们探寻内心的安宁与富足。携手共进,将传统文化身上的尘埃抹去,显出其古朴又簇新的璞玉本色,光泽能愉悦感官,价值能打动心灵,继而触发人类重建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景。

今年端午节假期,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开场舞《祈》火爆全网。主创团队汲取洛神传说《洛神赋》与《洛神赋图》的文化精髓,突破文艺节目固有的表现手法,把舞台搬到水底,运用将现代潜水科技、水下摄像科技与水中真人舞蹈相结合的全新演绎方式,完成了对神话故事、传统节日、古代文学和绘画等文化瑰宝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艺术实践,让远古女神带着当代的气象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大放异彩。据微博官方统计数据,视频微博话题在播出48小时内已热搜上榜10次,阅读量高达9.2亿,视频播放量超过2000万。

传承和创新都是耳熟能详的词汇,但传承如何对待?创新怎样发生?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今天,《祈》无疑是一个范例,本文着眼于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尝试为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的群体提供有说服力的启示。

《祈》的主创团队找到连结端午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主角。人民每年在端午缅怀诗人屈原,而宓妃之美初现于屈原的《离骚》,这位洛河之神永远守护两岸子民……中华文明仿若星罗棋布,又总有交织纵横,美丽的洛神就在文化与文化的交会点上静静等待。这位神祇在今日人们的心中遥远又神秘,她的高光时刻只闪现在屈原、曹植、顾恺之等文人墨客的礼赞之中。近现代虽偶有以她为主题的歌、舞、剧,但由于有敦煌舞剧《丝路花雨》和春晚舞蹈《千手观音》珠玉在前,使得延用它们表现形式的作品们都沦为了瓦石。为了达成“翻新,独一份”的目标,团队没有照搬古人的经典,也不去重复目前已有、类同的创作方法,而是选择依傍《洛神赋》与《洛神赋图》为审美底色和艺术标杆,寻找新鲜的科技力量来摆脱跟随自己、跟随别人的创作困境。

主创团队整合潜水、水下摄像与影视特效等科技开启了舞台艺术的“前沿形式”,再现华夏源头的传说,将女神翩跹于深水与天空这种只存于绮丽梦境的向望变成现实。水下失重的环境也十分适合呈现中国沉淀千年的写意风格,衣带与人共舞时仿似舒缓晕开的水墨,显得格外轻柔缱绻,这是CG动画技术都无法复刻的奇观。团队在挑选专业人才时,集结了有10年以上潜龄和丰富水下拍摄经验的导演、摄像师和舞者;在场地与设备方面,拥有超大池体的水下影棚不仅能够恒温、自净化,还配备升降机架、灯架和四面取景窗口,支持多台水下高清摄像机、智能辅助套件与灯光器材在不同高度、角度灵活操控;最后,后期剪辑、调色和特效技术的叠加使作品达到轻烟淡彩、虚灵如梦的艺术境界,生动的运镜、粼粼的波影、顶上的万丈金光和鸟瞰下的千里江山,都让人流连忘返,一看再看。

《祈》并不是近期出圈的唯一作品。年初,也是由《河南卫视》推出的《唐宫夜宴》就已经在网络上引起不亚于《祈》的反响。团队同样找到适配的高新科技去创新舞蹈表演的叙事结构和舞台效果。在大带宽、低时延的5G网络环境下,AR(增强现实技术)将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文物一一展现,昔日“沉睡”的《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备骑出行图》和《千里江山图》这7大国宝轮番“苏醒”,还有恢弘宫殿、盛世风光等虚拟景物与现实舞台浑然一体,拼贴起琳琅满目的视觉元素与交错意乱的空间观感,观众由此进入趣味横生的时光旅程,感受到在真实场景中无法亲身体验的奇异经历。

7月,东京奥运会的举办又掀起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重温热潮。2004年雅典开幕式上的《北京8分钟》惨遭口碑“滑铁卢”,即便张艺谋将国粹汇集一堂,但因内容和形式的老套引来无数批评。在接棒北京开幕式总导演后的创作时光里,用新的路子、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演出来面对观众的决心使他摈弃以往的思維格式,将目光投向了现代科技。2008年8月8日那晚,几十项顶尖科技和古老美学碰撞交融,科技含量之高刷新了历届记录。29个“焰火大脚印”,华美影像在卷轴中流淌,宇航员漫步于升起的蔚蓝星球,闪烁星空渐变成剔透的场馆……光影盛宴与美满祝福高度统一,开幕式让世人领略了五千年的智慧凝聚和中国崛起的辉煌盛况。

“活化传统艺术形象”是以上大作共同的标签,传统文化与科技的融会是令其从“中国风”的窠臼中脱颖而出的背后功臣。它们冲破文艺表演、电视节目等大众娱乐圈层,飞升为中国古代文化重生的崇高景象,无需深入挖掘,就都化为回溯华夏文明的惊鸿一瞥和重觅英雄气息的高声呐喊,在最高的层面上唤起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对于中华民族的强烈自信和精神家园的热切期盼。

文化复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观念的变革。对比2004年《北京8分钟》的“灰暗”和2008年开幕式的成功,阐明了一个观点:传统不仅需要守护更需要在不同的时代赋予新的诠释;我们要尊重传统文化,更要真正热爱它,在坚守其化境的前提下,以最好的生产力去创新、去转化,去迎接它真正活到当下。

再者,要进一步认识科技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作为现今的第一生产力,它必将与传统文化的传承须臾不分。当科技被智慧地嵌入到陈旧的表现形式,传统文化立刻变得栩栩如生,数千年前的文字、图像和文物都显现为灵动、有崭新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和我们一同面对时代的挑战;人类与科技,旷古与年轻,东方与西方,糅合成一股能量,赋予它包容古今、跨越地域、雅俗共赏的多元美学意向,吻合当代人的审美诉求;五感刺激的技术水平得到全面升级,由二维推进到三维、四维,即开发嗅觉、触觉及动感等更深刻的沉浸体验,使观众与它的距离越来越近。值得注意的是,在同时期内,特定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只会迸发一次绚烂火花,之后跟从的都难免落入仿效的怀抱,如北京奥运之后的几届开幕式都用了LED大屏,如东京奥运开幕式上的无人机地球和闭幕式上用AR技术生成的光之五环,形式的似曾相识使其而无法超越之前。好在,科技正积极生长,除了上述作品包含的数码投影、灯效、LED、5G、AR与水下舞台外,另有时兴的无人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AI、VR、MR和3D全息投影等,未来还可能会纳入万联网、融智能、脑机接口。前沿科技爆炸性出世、多门科技不断排列重组,都会促使新材料、新工具、新技法、新载体的出现,为各个时代拓展、革新传统文化的创作手法带来契机。

最后,复兴传统文化是长久、重大的国策,传统文化与科技相须而行是大势所趋。创作者不仅仍需具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领会传统文化精魄的胸怀与才智,更亟待提升的是跨学科的思考能力、对现有科技的掌控能力和对其未来与传统文化协同发展的预判眼光。四十多年前的《丝路花雨》是那一代最闪亮的文化符号,现在的它与以前一样迷人。舞美、灯光、音效等设备系统均采用全球尖端品牌,配置和功能皆领先国际水平,几代创作团队都在用更新迭代的科技让它永葆青春。2016年,张艺谋宣布进军VR市场;2017年至2019年,推出三季将原生态文化与前瞻科技进行连接的《对话·寓言2047》;再到2018年昌平《北京8分钟》,人工智能与人共同演绎中国结、龙凤、高铁、大飞机、航天器等充满明日感的中国景象。十几年来,他对新科技的嗅觉愈加灵敏,也愈加坚信科技与传统文化会奏出和煦和声。

我们要打破行业壁垒,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这两个寰宇链接贯通,充分释放科技对传统文化传承支撑的巨大潜力,并迎接过程中所产生的障碍与机遇。腾讯、阿里、华为等科技头部企业早就建立起跨界思维并于近几年实现了与故宫、长城、莫高窟、兵马俑等传统文化IP和各大电视台展开多项合作的战略布局,接连创建联合实验中心探索适合不同文化类型的创新方式,形成极具意义和活力的创意生态。

科技为传统文化重塑“血肉”,传统文化为科技投入“灵魂”。在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物质社会,中华传统文化是全世界共有的财富,可以帮助人们探寻内心的安宁与富足。携手共进,将传统文化身上的尘埃拂去,显出其古朴又簇新的璞玉本色,光泽能愉悦感官,价值能打动心灵,继而触发人类重建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景。

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道路很漫长,但一定充满希望。

猜你喜欢
科技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少年力斗传统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