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娟, 仝小芳, 王 欣, 束必清
(1.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0; 2.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扬州 225127)
教育部于2014年8月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了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相结合,充分发挥传统学徒制度“边看、边干、边学”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系统、高效、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优势[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是学生与学徒双身份、学生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投入、校企双方共同进行学生学业评价。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2],需要做好产教深度融合工作,获得企业的支持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与现代学徒制的要求高度吻合,因此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至关重要。
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双主体是学校和企业,从学生(学徒)的招生招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具体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均需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实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徒以企业项目部为实践技能培养平台,但不同项目部在某一特定时间的施工内容不尽相同,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实践中须反复磋商确定项目部及实践技能培养相关细节。
产教深度融合、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是现代学徒制运行的基础。学院与多家行业知名企业共同设置联合培养班,形成校企合作交流平台框架下的多个培养单元,企业长期派驻技术负责人在校办公、参与联合培养班的授课,为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了很好的合作交流平台。
首先,校企共同制定“四双四融、工学交替、多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四双是指双主体(学校和企业)、双向选择(企业和学生)、双导师(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双重身份(学生和学徒);四融是指将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典型岗位工作标准及创新创业思维融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五个课程模块中;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学徒)3次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3次在企业学习实践技能,遵循认知规律逐步交替进行;多元发展是指将学生(学徒)的特长及发展意愿与企业项目部各类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相结合,发挥学生(学徒)特长和兴趣爱好,逐步将学生(学徒)培养成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其次,校企协商研讨,最终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学交替按照如下程序进行:学生(学徒)进校以后先学习职业素养和专业基础课程,然后到企业项目部进行识岗实训,在获得一定的现场实践经验后返回学校学习专业核心课,接着再次进入企业进行随岗实训,然后返校进行可持续发展课程学习,最后再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训。
校企共同研讨确定建筑工程技术岗位群典型岗位,分析出典型岗位的典型任务,研讨出完成典型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将相关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整合成具体的职业能力,将企业人才需求、典型岗位工作需求与教学标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形成具体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课程是文化传承和学习技能的载体[3],坚持工学交替、理实结合,按照学生(学徒)认知规律由简到难优化课程教学次序。按照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4],根据每门课程承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来制定课程标准,按照建筑工程施工的先后次序来序化授课内容。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五个模块:职业素养模块、专业基础模块、核心技能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和可持续发展模块。职业素养模块主要包括: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等;专业基础模块包括:建筑力学、建筑识图与构造、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建筑CAD等;核心技能模块包括:地基与基础、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等;专业实践模块包括:识岗实训、随岗实训、施工操作技能实训、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实训、平法识图技能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可持续发展模块主要包括:建筑装修工程施工、工程安全及资料管理、BIM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等。
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企业项目部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学徒,往返学校的时间较长,如工学交替每个阶段时间太短会导致有效学习时间过少;过于频繁地更换项目部和实习内容,学徒的安全隐患明显增大,且企业将无形增加施工成本。若实行“0.8+0.2+0.5+0.5+0.2+0.8”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案,可满足学生(学徒)在企业岗位学习学时占比50%以上的要求。第一阶段0.8为学生进校的第0.8个学年,学生在校培养职业素养和夯实专业基础;第二阶段0.2是指从第二学期第13周开始到暑期结束,学徒到企业识岗实训,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增加感性认识、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第三阶段0.5是指第三学期,学生带着第二阶段学到的实践技能返校,进行核心专业知识学习;第四阶段0.5是指第四学期,学徒到企业进行随岗实训、施工操作技能实训等,让学徒掌握专业核心技能的应用,学徒达到企业准员工要求;第五阶段0.2是指第五学期前8周,学生返校进行可持续发展提升,对在企业项目部具体岗位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增强学生岗位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第六阶段0.8是指从第五学期第9周到毕业,学徒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将前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提高学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徒达到企业员工的标准,能单独承担企业相关岗位工作,企业按照实习员工待遇标准发放工资。
学徒通过第二阶段的识岗实训达到对项目部工作岗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兴趣爱好规划各自的未来职业发展,在第四阶段选择一个与职业发展规划相关的岗位进行随岗实训,在第六阶段选择另外一个与职业发展规划相关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从而实现多元发展。
首先建议政府提高应用型本科的比例,打造普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平分秋色的局面,使两者在层次上没有差别,打消学生、家长升学顾虑;其次加强宣传引导,让人们了解现代学徒制,并认识到现代学徒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最后可提供财税、政策等方面支持,明确社会保险投入要求,加大学校财政投入,可根据企业联合培养学徒数量,给予税收补贴、招投标加分等政策倾斜。
现代学徒制要求学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一体化。学院在做好学生、家长宣传工作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联合招生招工方案》,设置多个专业发展方向,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由大一新生自愿选择报名。校企共同进行面试,评估学生特长与专业岗位的吻合度,确定录用人选。多方共同制定多元的培养方案,供学徒选择和后期评估。
校企共享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关键。双导师团队需要规范化的选拔、 培训和监督[5],学院以企业技术中心为平台,通过共同选聘、互聘互派、共同培育[6]形成双导师教学团队。选聘一线工作经验丰富、动手实践能力强、有一定表达能力和耐心的企业导师,对其进行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等方面的培训;指定专业教师对接企业导师,加强沟通对接,逐步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项目部挂职锻炼,学习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7],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根据学徒特长,将学徒与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一一对应,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8]。充分利用好学校和企业资源,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学徒学习职业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学徒实践动手能力,培育学徒岗位迁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徒具备创新创业意识。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结合体,不能完全按照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原有的考核评价机制进行简单考核。专业实践模块和部分可持续发展课程模块需要在企业完成,为此需要以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学徒为考核主体[9],将学徒工作纪律、工作业绩和导师评价等因素纳入到学徒的考核评价中[10]。
对于实践性课程,由校企根据课程标准和实践岗位具体情况共同制定相应实践课程任务单,从工作纪律、工作业绩能力和工作效率、工作责任心、工作经验总结和个人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由学徒本人、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考核评价;对于在企业进行的部分理论课程,将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好现有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和省校级各类精品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在学徒到企业学习之前,给学徒布置好具体学习任务和网络作业,针对学徒的困惑,及时进行网络答疑指导,同时安排学校教师到项目部进行线下理论教学和课程考核。对于学习存在困难的学徒,安排双导师和专业教师对其进行重点辅导,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对“四双四融、工学交替、多元发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研论证,调研对象为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兄弟院校相关领域专家以及在校学生和往届毕业生。
通过将现场访谈、专家座谈、电话访问、“问卷星”和“腾讯问卷”线上网络调研和线下发放调查问卷相结合,最终调研了26名政府主管部门、43名行业企业、46名兄弟院校共计115名专家以及1650名在校学生和238个往届毕业生。相关数据的调研分析见表1所示。
表1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
经过调研分析可知,相关指标满足率均超过90%,本文的人才培养模式、五大教学模块以及“0.8+0.2+0.5+0.5+0.2+0.8”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教学过程符合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和学生的社会需求,得到了兄弟院校专家的认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本文通过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出一种适用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经实践和调研表明,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效果好、社会评价度高,可供兄弟院校借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