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军民
[摘 要] 考察出版家赵家璧的编辑生涯,揭示高质量图书编辑力的概念、基本特征和主要路径。高质量编辑力是决定图书出版整体水平的关键因素,最重要的三个特征是:拥有编辑代表作、拥有一支高端作者团队、拥有成熟的编辑思想。提升高质量图书编辑力,必须加强专业以增强识才能力,锻炼学术思维以不断优化创意,密切关注现实以助力社会进步,重视经营创新以打造出版品牌。
[关键词] 高质量图书编辑力 赵家璧 编辑思想 编辑代表作
[中图分类号] G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1) 05-0023-08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Zhao Jiabis editing career, and reveals the concept,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paths of high-quality book editing power. High quality editing power is the key factor to determine the overall level of book publishing. The most important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re: having representative editorial works, having a high level author team and having mature editing ideas. To improve high quality editing power, we must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dentifing talents, train academic thinking to optimize creativity, pay close attention to reality to help social progress,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management innovation to create a publishing brand.
[Key words] Editing power of high quality books Zhao Jiabi Editorial thought Editors representative work
一个时代文化高峰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出版的整体水准,而这一水准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行业编辑力的高低。当代学者陈思和论及“五四”时期文化事业时曾经说过:“如果当时没有开明、北新、良友、文化生活、海燕这样一批体现知识分子人格的出版社,那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将会改写。如果没有商务、中华、亚东这样一批出版社,那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也将会改写。”[1]陈思和提及的这些机构之所以能够凭借其出版成就而名垂青史,根本原因是它们拥有一批思想成熟、技艺精湛、视野开阔的优秀图书编辑,而这些编辑之所以优秀,其深层原因又在于他们具有高质量图书编辑力。起步于良友、创办了晨光、一生致力于文学图书编辑的赵家璧先生是其中特别突出的一位。就业务履历与现代文学史的相关性而言,一部缺少赵家璧编辑成果的中国现代文学出版史是残缺不全因而无法想象的。梳理赵家璧先生的编辑活动,总结其成功经验,可以帮助数字出版时代图书编辑更加深刻地理解高质量图书编辑力的核心标准,为当前图书出版界有效实现转型发展揭示若干关键路径,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概念的提出:高质量图书编辑力
何谓“高质量图书编辑力”?要理解这一概念,必须首先对“编辑力”有准确把握。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冯国祥1985年首次对“编辑力”进行界定,认为编辑力是“适应以图书形式传播知识的精神产品的要求,对凝结着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知识的书稿施加影响的一种力量,属于知识产品的生产力和传播力范围”[2]。在此之后,包括日本资深出版人、讲谈社“现代新书”总编辑鹫尾贤也在内的多位出版学者参与“编辑力”的学术讨论,其中大部分人倾向于认为编辑力是编辑具有的一种或几种能力,其指向是图书等出版物、编辑出版活動以及编辑对书稿等工作对象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有些观点将“创造力”和“策划力”等同,有些观点将影响力简单视为编辑力的构成要素等。
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图书编辑力是作为出版活动主体的图书编辑拥有的、呈现结构性特征的系统能力,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对书稿等静态出版要素的完善、提高和对图书营销、作者选择等动态出版活动的科学设计,增强图书编辑力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获取出版效益。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互联网技术逐步在包括出版在内的多个领域得到应用,高质量图书编辑力培养同样需要因应这种改变,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编辑工作作为题中应有之义,以切实推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有效转型。
基于上述理解,在业界一般用“出版”一词特指“传统图书出版”的共识下,本文将“高质量图书编辑力”理解为传统图书出版单位编辑拥有的,能够彰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呈现稳定性特征和强大竞争力并且对数字出版抱有开放意识的编辑能力系统。
2 高质量图书编辑力的基本特征
一个图书编辑被视为一流编辑甚至编辑家,一般来说必然拥有高质量图书编辑力。高质量图书编辑力具有若干基本特征,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三个:拥有编辑代表作、拥有一支高端作者团队、拥有成熟的编辑思想。
在中国现代出版的起步阶段,以赵家璧为代表的优秀编辑的大量图书编辑活动就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他们的成就对于今天的高质量图书编辑力建设仍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因为作为一种共识,我们必须承认,“无论媒体环境如何变化,编辑工作内容如何增加,编辑力的内涵属性和基本定位是不变的”[3]。
2.1 拥有编辑代表作
在文学创作领域,一个作家若被人视为实力非凡,必然因为他有代表作品。同样,一个优秀图书编辑若被视为具备高质量图书编辑力,也必然是因为拥有编辑代表作。所谓编辑代表作,就是图书编辑所主持出版的精品图书,其中格外优秀者甚至在出版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赵家璧就是这样一位拥有编辑代表作的一流编辑。在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的50多年时间里,赵家璧为广大读者奉献了《良友文学丛书》、《良友文学丛书特大本》、《良友文库》、《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1917—1927)》(以下简称“大系”)、《中篇创作新集》、《晨光文学丛书》、《晨光世界文学丛书》、《工厂文艺习作丛书》等彪炳史册的力作。这些丛书,除了《良友文学丛书特大本》规模较小外,其他都是周期很长、对专业能力要求很高的大型工程,对中国现代文学出版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主编的《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1917—1927)》这一丛书,“煌煌十卷,由蔡元培作总序,鲁迅、茅盾等名家分卷选编,首次对我国新文学运动前十年的文学理论和创作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堪称新文学奠基期的总结性巨著,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仍有重要价值”[4]。除此之外,他主持的《良友文学丛书》《良友文库》《晨光文学丛书》等项目,因收入其中的有老舍所著《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巴金所著《爱情的三部曲》、钱钟书所著《围城》等,一经推出即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经过时间沉淀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堪称业界标杆的编辑代表作,是赵家璧先生高深图书编辑力的最好佐证,也是当代高水平图书编辑应该孜孜以求的职业高峰。
2.2 拥有一支高端作者团队
在图书出版领域,编辑所起的作用实质上是中介性的:一端连着作家,一端连着读者。在作者、编辑和读者三者组成的关系网络中,作家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一部好作品的质量从根本上取决于作家的创作。从这个意义看,一流图书编辑的编辑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建设和维护高端作者团队的能力上。赵家璧一方面充分利用存量资源,一方面升级潜在资源,在优质作者队伍建设上取得了突出成绩。
所谓充分利用存量资源,指的是尽力争取那些创作成就已经得到公认的重要作家。在主编“大系”时,赵家璧就认识到,“要想组织权威性的文稿就必须起用权威性的专家名家”[5]。为此,他在编辑“大系”时颇费周折地找到了胡适、郑振铎、茅盾、鲁迅、郑伯奇、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洪深、阿英十人分别担任理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史料等十集的编选,并请蔡元培作总序。赵家璧通过“大系”把这些当时已经蜚声文坛的顶尖作家、学者聚集起来,建设了一支高端作者团队,其中很多人成为赵家璧的稳定合作伙伴,如鲁迅、郑伯奇、阿英、茅盾等。此外,赵家璧在编辑生涯中还和徐志摩、老舍、丁玲等著名作家多有合作。赵家璧与老舍更是现代文学出版史上编辑、作家亲密合作的典范:不仅老舍的主要作品如《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二马》《离婚》《猫城记》等都由赵家璧经手首次出版,而且抗战胜利之后两人还合作创办了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晨光出版公司。晨光出版公司成立以后,之所以能迅速打开局面,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得到了“大系”建立的作家团队的帮助[6]。
所谓升级潜在资源,指的是发现和培养那些确有实力但还处于成长阶段的后起之秀。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赵家璧在1936年主持编辑的《中篇创作新集》。“这是一套纯粹的‘左联青年作家创作丛书,赵家璧称之为‘30年代的革命新苗”[7],其中就有时为文学新人、后为著名作家的艾芜的作品。赵家璧对“左联”青年作家的发现和培养,实际上是主编“大系”时期重点关注并网罗“左联”著名作家思路的延续,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同一类型作家资源的维护。
一方面搞建设,一方面抓维护,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赵家璧把当下和未来很好地衔接起来。高端作者队伍建设不仅是赵家璧编辑生涯的成功,也是他为中国现代出版之作者队伍建设所做的成功示范。这一特征对数字出版视角下高质量图书编辑力建设具有很大启示价值,因为数字出版依赖的信息技术等新手段,其效用发挥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质内容资源库的建设。优质内容资源库的建设,在根本上取决于高端作者的数量和规模。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出版时代的高质量图书编辑力,依然要把高端作者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2.3 拥有成熟的编辑思想
精品图书的打造,从来不是编辑随心所欲之举,而是自始至终有明确编辑思想贯穿其中的。优秀图书编辑要打造精品力作,必须在成熟编辑思想指导下充分调研论证,以便提出契合社会思潮、出版生态和读者需求的选题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拥有成熟的编辑思想,是高质量图书编辑力的重要体现。
赵家璧曾经说过:“编辑一般来稿是从有到有,把作家的创作成果,通过编辑劳动,变手写原稿为铅印书本,送到读者手中。但编辑是否也可以自己先有一个设想,要编成怎样一套书,然后主动组织许多作家来为这套书编选或写作;整套书完成后,不但具有自己独特的面貌,而且,如果不真为了适应编辑的这个特殊要求,作家本人不会想到要自己去花时间编写这样一本书。这种编辑方法是否可以称为从无到有的创造性劳动呢?”[8]他提出的“从无到有的创造性劳动”,意思就是编辑应在明确的编辑思想指引下工作。“大系”作为一座丰碑,正是赵家璧在明确的编辑思想指引下主动作为的硕果。对于这一丛书的意义,他说:“把民六至民十六的第一個十年间,关于新文学理论的发生,宣传,争执,以及小说,散文,诗,戏剧诸方面所尝试得来的成绩,替他整理,保存,评价。在国内一部分思想界颇想回到五四以前去的今日,这一件工作,自信不是毫无意义的;而且供给十年百年后研究初期新文学运动史者一点系统的参考资料,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9]显然,赵家璧是本着系统整理新文学运动成就、弘扬新文学运动伟大精神的明确思想来主编这套书的。后人在评价“大系”的贡献时说:“‘中国新文学大系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承新文化发展第一个十年的整理任务,而且完全担当了启中国新文化发展之后的责任。”[10]这正是对赵家璧成熟编辑思想之价值的高度肯定。
赵家璧编辑思想的成熟,突出体现在其对基于充分调研的创造性劳动的高度重视,这在数字出版时代特别值得加以强调。数字出版时代的出版面临众多对手提供的高质量内容的冲击,图书编辑具备高质量编辑力成为一种必然要求,而要获得高质量编辑力,图书编辑就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手段做好调研工作,创造性地满足读者的真正需要。否则,图书编辑面对数字出版时代海量内容的冲击只有被动应对,直至束手无策,这样一来就谈不上创造性劳动,也就谈不上具备高质量图书编辑力。
3 高质量图书编辑力提升的主要路径
新世纪以来,图书编辑虽然面临划时代技术变革等因素的巨大冲击,但是赵家璧先生的很多编辑实践是基于出版事业本质而发生的,因此其提升自身图书编辑力的路径对新时代出版编辑来说仍然极具启发价值。基于赵家璧图书编辑生涯的考察告诉我们,高质量图书编辑力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基于出版的本质规律而提出,因而具有普遍适用性,即使在数字出版方兴未艾的新形势下也有很强的实践价值。从规律性的角度看,提升高质量图书编辑应该遵循的路径主要有四个方面。
3.1 加强专业修养,增强识才能力
精品力作的出現,在根本上依赖于具备非凡创作实力的优秀作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编辑要提升编辑力,必须加强专业修养,夯实与优秀作者沟通交流的专业基础,使作者的创作活动契合经过系统设计的编辑意图。赵家璧的成功编辑生涯,对这一提升路径做了很好的诠释。
早在松江第一高等小学读书时,赵家璧就深受时任国文教员王者五影响,深入阅读了《新青年》和《新潮》等进步刊物,后来又在王者五引导下广泛阅读了《少年杂志》《小说月报》和一些新文艺小说以及《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等文学经典,其中包括不少英文原版书。1928年,20岁的赵家璧进入光华大学主修英美文学专业,开始了系统的文学阅读和研究。与此同时,赵家璧还积极从事创作以提高修养。1926年,赵家璧在光华大学校刊《晨曦》上发表了《王尔德著〈陶林格兰画像画〉之介绍》,此后,他一生中撰写了书评等各类文章百余篇,翻译文艺创作和理论作品数十篇[11],还写下了《编辑忆旧》《书比人长寿:编辑忆旧集外集》《文坛故旧录:编辑忆旧续集》等回忆性散文集。积极的文学阅读和不懈的创作活动使赵家璧先生具备了深厚的文学方面的专业修养。
深厚的文学专业修养给赵家璧的编辑工作带来了很大帮助。主编“大系”时,他决定由胡适编选《建设理论集》,是因为认识到胡适在新文学论争上占有重要地位且提出过明确文学主张,因而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前进,而选择阿英担任《史料索引集》的编选,是因为阿英写了《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且收藏有大量新文学运动的历史文献[12]。这种精当的人选安排,对促成“大系”的成功问世至关重要。钱钟书的《围城》本在大型文艺月刊《文艺复兴》上连载,赵家璧敏锐地意识到这部作品的价值,设法将其收入《晨光文学丛书》之中。《围城》出版之后大放异彩,不仅成就了钱钟书作为重要作家的地位,也使《晨光文学丛书》成为出版史上的重要品牌。显然,上述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够通过编辑出版环节走向社会,赵家璧的专业修养起着极大作用,其中主要是高超的文学鉴别力。深厚的文学修养大大增强了赵家璧发现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并妥善加以利用的能力。
随着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很多编辑开始淡化专业修养和识才能力的重要性,转而大力强调新兴技术对于传统出版的再造和提升功能。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看法,偏离了出版的本质。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出版的技术手段如何变化,其以传播优质内容服务于民众积极精神需要的根本功能不会改变,而要实现这一功能,无疑需要从业者具备发现优质内容和创作人才的专业修养。实际上,赵家璧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许多在当下被视为寻常的传统出版技术在那个时代正是不折不扣的新兴技术,赵家璧没有一味强调新兴技术的应用,而是始终努力提升专业修养和识才能力,这对数字出版时代的图书编辑增强挖掘优质内容的内功颇具启发意义。
3.2 锻炼学术思维,不断优化创意
选题计划作为一种事先创意,尽管经过长期调研论证而接近完善,但具体实施起来往往可能遭遇各种意外。有些意外是积极的,如作者有了更深入的想法,能够有效促进项目品质提高;有些意外则是消极的,如原定作者人选出于各种原因无法继续承担任务。这时,如果编辑坚持原初设想不加改变,项目往往难以推进;如果完全放弃原初设想一味迁就现实,又可能导致成品面目全非。为了妥善处理意外情况,高水平图书编辑必须把突发情况纳入既定框架中系统考虑,努力锤炼学术思维,不断优化原有创意,使最终产品呈现出最佳面貌。
赵家璧主编“大系”就是一个锻炼学术思维、不断优化创意的过程。比如关于“大系”所收作品,赵家璧最初的考虑是“现代文学史上已有定评的文艺作品”,但在和施蛰存讨论的时候,施蛰存提出:“这样一套大书,单单作品是不够的,前面应有理论文章的结集,而每集后面各家史料,不如另出一集史料,这本史料集就可以请阿英担任。”[13]后来他在请郑振铎主编理论集的时候,郑振铎提出理论集应该既包括新文学阵营致力于建设方面的理论文章,又包括新旧两派关于文学改革有关问题的论争,这与施蛰存所提建议如出一辙。这些想法显然超出了赵家璧的最初意图,但他凭着基于专业素养之上的学术能力,立刻意识到其中的价值,很快决定予以吸收,“大系”最终不仅包括史料集,而且将理论集分为《建设理论集》和《文学论争集》两个部分,从而摆脱了简单堆砌资料的粗糙形态,内在品质大为提高。
3.3 密切关注现实,助力社会进步
出版历来与现实关系密切。高水平图书编辑深度参与文化创造和传播,必须密切关注现实文化动向,通过创造性劳动切实满足公众文化需求,从而履行推动社会进步的职业使命。赵家璧先生的编辑活动告诉我们,密切关注现实,推动社会进步,对于有效提升高质量图书编辑力作用重大。
就时代背景看,“大系”酝酿乃至最终成形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面临两方面的困境:一方面是国民党当局对于进步文艺实行扼杀、围剿政策,另一方面是复古思潮兴盛、新文学运动有关资料散见各处等因素使新文学运动有被人们淡忘或者从历史上抹去的危险。因此,赵家璧主编“大系”,显然不单意在起到汇编文学作品的作用,更有呼应和激发现实思潮的功能。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虽然赵家璧本人不是“左联”成员,但是他注意到了左翼作家的巨大成绩和“左联”的巨大影响,不顾危险收入了鲁迅、茅盾等知名左翼作家的作品,而且坚持聘请鲁迅、茅盾、洪深等左翼作家为各集编选者。这样的举动,既是基于各位编选者的文学成就,也是试图利用“大系”的出版引发人们对新文学运动成就的重新关注。正是因为赵家璧密切关注现实特别是文坛动态,反复权衡,精心选择,才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为“大系”各卷敲定了最佳编选阵容,推动“大系”成为现代出版史上的不朽之作。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优秀编辑只有把现实维度作为重要考虑,把家国命运装在心中,把服务社会进步作为努力方向,才有可能得到读者的真切回应,才会获得提升编辑力的广阔舞台。
3.4 重视经营创新,打造出版品牌
优秀图书编辑应该致力于发现优秀作品,使其通过出版这一中介传播出去,以增加社会文化财富,实现移风易俗、推动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但是,编辑如果仅仅满足于优秀作品的“发现”,而不重视或者没办法促成优秀作品的最佳传播,那实际上是不能称为优秀图书编辑的。一流编辑应把经营模式创新作为重要考虑,把出版品牌的成功打造作为检验编辑力提升效果的重要标准。作为业内公认的编辑家,赵家璧的成就不仅在于为现代文学史奉献了“大系”、《围城》等精品力作,更在于通过这些精品力作实现了他在经营上的多种创新,这些创新使他的编辑精品成为出版史上的重要品牌。
民国时期,出版企业经济压力极大,且受诸多政策限制甚至压制,科学的经营策略对于赵家璧及其所属出版机构来说有着生死攸关的意义。因此之故,赵家璧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创新经营。一是确定了基于读者承受能力的图书定价策略。“大系”推出时,他在“出每套20元精装本的同时,推出面向学生的预约价为7元的普及本”[14]。这体现了赵家壁把定价作为图书传播效果关键影响因素加以着重考虑的重要编辑思考。二是确定了思路清晰的市场细分策略。赵家璧的图书定价策略,其背后的支撑逻辑就是市场细分。“大系”作为赵家璧职业生涯的代表作,也是他的市场细分思想体现得非常充分的典型案例。该书首次推出时全部采用布脊精装,不久就针对学生读者的购买能力而加印了白报纸纸面精装普及本2000本,这样就很好地覆盖了有效市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15]。三是节奏感强、讲究针对性的广告策略。早在《一角丛书》出版时,赵家璧就对广告策略倾注了很多心血。《一角丛书》初露头角时,他于1931年9月20日在《申报》上做广告时就突出了“中国出版界前所未有,定期出版售价低廉之名贵丛书,赵家璧主编《一角丛书》”等重要特色。此后,1932年1月、4月、6月、7月更推出系列广告,向读者分别告知“赵家璧主编一角丛书,最近出版新书五种”“赵家璧主编一角丛书,第二辑完全出齐”“赵家璧主编一角丛书,已出三十种”“赵家璧主编一角丛书,新书四种”等重要信息,次年3月推出广告时又发布了“良友一角丛书第二年最近新书”的信息。通过这种细水长流、循序渐进的方式,丛书品牌形象逐渐向读者内心渗透并稳固。“大系”面世的时候,其广告策略有了很大改变,赵家璧采用的是高调密集的轰炸式广告,1935年3月、4月、5月各有两次广告投放,可谓非常密集,火速引爆了市场,到产品渐入成熟期时,广告频率则相对缓和[16]。疏密有度、松紧相间的广告节奏很好地体现了赵家璧锐意创新的经营特色。
在赵家璧生活的时代,出版业内容传播的技术手段相对来说比较单一,技术手段的变化对内容传播效果的影响并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赵家璧充分利用当时的技术条件,进行了包括产品定价、市场细分和广告宣传三个重要环节在内的自成体系的经营创新,使其编辑生涯代表作成为读者耳熟能详的出版品牌,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数字出版时代的图书编辑面对更丰富的技术手段和堪称海量的内容资源,要养成高质量编辑力,更应该在深入研究产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兴技术手段,一方面利用新兴技术手段将优质内容和目标读者准确匹配起来,另一方面利用新兴技术平台做好价格设计、市场细分和营销推广,让优质内容更久更广地产生积极影响。
4 结 语
新世纪以来,文化和出版领域“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备受关注。从出版角度来说,数量和质量、“高原”和“高峰”问题的出现,根源在于图书编辑力的弱化。上述结合赵家璧先生职业生涯的考察告诉我们,在新时代条件下,图书编辑如果牢牢把握内容产业属性,从专业修养、学术能力、现实情怀、经营策略等重要路径入手切实提升图书编辑力,同时基于数字出版时代行业环境的变化,深入挖掘和领会老一辈出版家成功实践所体现的富有启发性的重要经验,并予以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就会在编辑代表作、高端作者团队和成熟编辑思想等核心指标上表现卓越,其出版功力就会不断精进,一流图书编辑就会得以养成,精品力作就能持续打造,数量和质量、“高原”和“高峰”等困局就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注 释
[1]陈思和.试论现代出版与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44-49
[2]冯国祥.图书编辑力浅论[J].编辑之友,1985(4):4-9
[3]张炯.编辑力研究的微观、中观与宏观之辨:以童书出版编辑力为例[J].出版科学,2019,27(3):27-31
[4]庄艺真.论出版家赵家璧的传世精品打造策略:以《中国新文学大系》为例[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6):76-80
[5]秦艳华.赵家璧的“选择”意识与《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J].编辑学刊,2007(1):40-43
[6][10][11][12][13][15]芦珊珊.中国出版家 赵家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42-243,168-169,293-321,116-132,119-120,138
[7][14]王彦艳.赵家璧编辑思想及其成功 [J].编辑之友,2013(7):96-98
[8]赵家璧.编辑忆旧[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4
[9]赵家璧.书比人长寿[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8-109
[16]邵凯云.大视野·大智慧·大格局:赵家璧编辑出版思想概论[J].河南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39-148
(收稿日期:202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