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日,福建福州,市民从公交站的“双十一”广告牌前经过。“双十一”临近,商家纷纷推出多种活动促销。
据新华社消息,1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市场监管总局考察,并主持召开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工作座谈会。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市场主体突破1.5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突破1亿户。李克强说,当前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1亿多市场主体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底气、韧性所在。李克强说,要继续做好六保工作,特别是前三保,推進改革开放,做好跨周期调节,努力爬坡过坎,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行稳致远。“六保”分别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李克强提到,从地方和行业看,市场主体越多越活跃,那里的经济就发展好。要促进更多市场主体生得下、长得大、活得好。李克强说,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市场主体。当前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1亿多市场主体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底气、韧性所在。要针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困难,制定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采取措施提振工业经济运行。前三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减。人民银行此前表示,人民银行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资金支持,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也维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继续保持量增、面扩、价降、结构优化的特点。李克强表示,要以实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为契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制约市场主体发展的不合理限制,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弘扬企业家精神。要健全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维护公平公正市场秩序。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要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更好便企惠民。推动通关便利化,促进国际合作和吸引外资。各部门要主动担责为市场主体排忧解难。近期,各部门从多方面入手严查严打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价格串通等违法行为。农业农村部曾表示,将加强市场信息监测预警,及时发布价格和供求信息;组织加工销售企业和冷链物流企业扩大鲜活农产品购销,坚决打击囤积居奇等扰乱市场行为。宁夏、甘肃、江西等地的商务主管部门协同市场监管等部门强化生活必需品保障,依法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生活必需品供应市场秩序。国家发改委10月27日介绍,按照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统一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组成4个联合督查组,分赴晋陕蒙煤炭主产区和秦皇岛港等北方主要下水煤港口,开展煤炭现货市场价格专项督查。
近段时间,由于煤炭紧缺、煤价飞涨等原因,国内20多个省份电力供应紧张。对此,个别西方人士担心中国重新大规模发展煤电,难以按时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这种担心实属多虑。煤是高碳能源,在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背景下,逐步降低煤炭使用是全球的大势所趋,中国也不例外。但是,对于现实的充分了解有助于客观审慎的判断。当前中国煤炭紧缺除需求增加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供给不足。其背后的原因,和中国近年来着力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有关。在2016年开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中国累计退出煤炭产能10亿吨,淘汰和关闭了大量煤矿。此次煤炭紧缺提醒我们,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要在保障能源稳定安全供给的同时,均衡有序推进低碳转型,操之过急可能错失发展良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将减慢低碳发展进程。近日,一系列高规格的重磅文件密集出台,其中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出台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还将陆续发布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煤炭、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的实施方案。中国以实际行动表明了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决心,并再次明确将出台煤电、煤化工等产能控制政策,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严控煤电装机规模,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同时,中国再次强调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事实上,中国煤电装机占总发电装机比重已经从2012年的65.7%降至2020年的49.1%,实现了占比低于一半的历史性跨越。中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能源紧缺是当前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其核心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能源供应和减少碳排放之间的均衡协调。就中国而言,减少碳排放不仅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和降低碳排放是并行不悖、互相促进的。当前的矛盾,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挑战之一。这个过程虽有阵痛,但唯有下决心直面问题、解决困难,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不能因噎废食,不能遇到阻碍就走回头路。同时,也不能忽视现实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不能寄望于一蹴而就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们相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对于中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理应充满信心。
日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发布《2021年三季度中国杠杆率报告》。根据《报告》,2021年三季度宏观杠杆率下降了0.6个百分点,从二季度末的265.4%下降至264.8%,至此,前三季度共下降了5.3个百分点。“在经济增长不及预期的情况下,债务增速偏低是三季度杠杆率下降的主要原因。”NIFD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秘书长刘磊对第一财经记者称。但相较二季度下降的2.6个百分点,这一降幅已有回落。这主要是受两方面因素影响,分别是债务增长与经济增长。《报告》称,从债务增速来看,三季度实体经济债务环比增速为2.1%,略低于二季度,也低于过去几年三季度的环比增长水平;债务同比增速为9.7%,也是本世纪以来的最低点。“近几个季度,货币政策已回归常态,且政策环境偏紧,这是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的主要原因。”刘磊说道。在经济增速方面,三季度则表现较差。《报告》分析称,单季看,实际GDP同比增长了4.9%,名义GDP同比增长了9.8%,均处于较低水平。考虑到上半年经济增长较快的基数效应,三季度的环比增速更低。经济增速下行,拖累了三季度去杠杆的效果。在第三季度杠杆率下行速度已有减弱的背景下,刘磊表示,目前分母因素(即名义GDP增长)驱动的快速去杠杆时期已过,未来宏观杠杆率将以稳定为主。分部门看,不同于上半年的下降,第三季度居民部门杠杆率出现小幅上升。《报告》显示,2021年三季度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了0.1个百分点,从二季度末的62.0%上升至62.1%,前三季度则下降了0.1个百分点。不过,要注意的是,在居民的负债中,住房贷款占比持续下降,个体经营贷成为居民杠杆率上升的主因。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居民中长期贷款和住房贷款与GDP之比都在持续下降。中长期贷款与GDP之比从2020年末的40.1%下降到2021年三季度末的39.6%,住房贷款与GDP之比从2020年末的34.0%下降到33.5%。相比之下,居民经营性贷款保持上升态势,从2017年末10.8%的相对低点上升至2021年三季度末的14.3%。实际上,2021年前三季度,居民经营性贷款增长是对居民杠杆率唯一有正向贡献的因素,其他贷款都拉低了居民杠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