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高原盐碱池塘鲤鱼急性烂鳃病的治疗技术

2021-11-06 06:54高祥云
今日畜牧兽医 2021年9期
关键词:换水鲤鱼水温

高祥云

(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甘肃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730030)

为探寻西北高原盐碱池塘鲤鱼急性烂鳃病的最佳治疗技术和防治方法,我们对发病期间池塘水质理化特性、池塘水温、气候特征、发病时的主要养殖品种及池塘的周边其他环境状况等诸多因素进行了综合调查和探讨,并结合以前对烂鳃病的治疗方案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汇总分析,以期为鲤鱼日常养殖过程中预防和治疗烂鳃病提出可行的防控技术建议。

2020年7月,池塘养殖的鲤鱼出现死亡现象,且症状一天比一天严重,死亡的数量也增多,经现场解剖检查和实验室镜检诊断,确诊为鲤鱼急性烂鳃,经过改进治疗方法,死亡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现就将该病防治情况总结如下。

1 养殖池塘水质状况

经水质快速试剂盒现场测定养殖池塘水质理化指标如下表(表1)。

表1 池塘水质理化状况

从检测指标来看池水温度26℃,pH 值8.4,溶解氧8.6 mg/L,氨氮0.08 mg/L,硫化氢0.02mg/L,亚硝酸盐0.003 mg/L,均符合池塘养殖用水标准。

2 鲤鱼摄食情况

本次发病池塘养殖的鲤鱼来自本场去年培育的鲤鱼苗种。从4月下旬分塘饲养,转移进入此塘养殖后一直比较摄食规律,平时活动正常。进入7月份,天气炎热,水温不断升高,鲤鱼逐渐摄食不活跃,食量明显减少,池边偶尔发现零星死亡漂浮现象。早期症状为病鱼鳃盖略微张开且在水体表面慢慢游动,后出现发病鱼因为身体不适离开鱼群,在池塘表面独游,游动缓慢,最后在池塘边角位置停留,对外界反应不灵敏,病鱼鳃盖向外开张幅度更大,鳃丝发白且上附着有大量黏液而无法闭合,死亡量逐日增加,每天死亡量逐渐增多。

3 病鱼检查

病鱼样本采集为发病独游尚未死亡的病鲤鱼进行解剖检查,先采用解剖内脏组织用肉眼观察,结合发病状况进行判定,然后采集组织样本带回实验室用显微镜镜检的方法进行判断。结合两种方法的判断结果做出结论。

采集鲤鱼体表黏液,放在显微镜下,用10倍镜观察,视野中未见到大量寄生虫虫体。再剪取发病鳃丝用盖玻片压片,在显微镜10 倍镜下观察,同样没有发现寄生虫等虫体,但可见连接成团状结构的菌团;采用40倍镜下观察,可见大量杆状细菌体。

4 鱼病病情分析

鲤鱼鱼种为前一年购进水花培育养成,经过越冬后5月份分塘养殖,在转池的过程中,充分进行了清塘和消毒工作后放入池塘养殖。转池后,按时投喂,水质管理得当,定时巡塘,及时清除残饵杂物。但是7月初,连续几天雷阵雨天气导致池塘水温、氨氮等指标发生变化,为急性烂鳃病发生提供了条件,当时水温为 21℃~27℃,此温度范围为细菌性烂鳃病的发生区间。

根据发病鲤鱼病理症状和检查诊断结果,结合发病鱼池的日常饲养管理等情况,初步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烂鳃病。

5 治疗情况

在治疗此病时首先减少外界的各种刺激因素,减食拌药投喂3d,同时晴天中午开启增氧机1h增加池塘底层的溶氧。如果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超标时要进行水质改良,采取换水或者水质调节剂进行全池泼洒。在换水时为了减缓水温降低的应激,应该保持一定比例的换水比例,抽换的池水不超过整个池池塘水体的1/3,排水后及时加入消毒干净无野杂鱼的水体。

治疗方法采取鱼体拌饵内服药物加外用消毒性药物进行治疗。拌饵投喂采用氟苯尼考和鱼用混合维生素,药量控制在比平时要高出2倍左右,使用时拌食饲喂。外用:采用恩诺沙星进行全池泼洒,3次为一个疗程,视疾病控制情况7~10d。 较为严重的需要 10~15 d。

6 讨论

6.1 该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待发现并确诊时,该病已经导致大多数鱼感染,如果持续死亡将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6.2 通过近几年该病的规律,发现池塘养殖鲤鱼烂鳃病的发病主要集中在池塘水温逐渐上升的阶段和高温季节。近年的观察,当水温在(25℃~28℃)此病的易发范围内时,如果池塘较快换水或者雷阵雨天气导致池塘水温剧烈变化,此时发病,鲤鱼的死亡率较高。

6.3 在暴发疾病的池塘用漂白粉(20mg/L)彻底消毒。在夏季天气异常变化,池水温度变化较为频繁时,要加强水质检测频度,发现水质有异常变化时要及时进行调节,可采用换水或外泼底质改良剂和调水剂进行改良。

猜你喜欢
换水鲤鱼水温
某轻型卡车水温偏高的分析及验证
水培植物霎换水
读《鲤鱼跳龙门》有感
自动换水
鲤鱼旗装饰坠
基于PLC的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DS18B20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鲤鱼跳龙门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大联大:最先感知“水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