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波
(1.泰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志愿服务是我们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实现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基层推手,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中国之治”的重要时代表征。现实中,就志愿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而言,常常在服务定位和服务内容等方面产生模糊认识,甚至有被误解的现象。为此,有必要对二者加以区分和明确,以便更有效地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使志愿服务更好地融入乡村振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无论是志愿服务概念、内容,还是其运行机制和方式、形式,对普通群众而言,或许在认知上并不全面、不清晰,甚至还可能存有一些偏差和误解。在全面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背景下,我们以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相关文件为依据,就志愿服务最基本的相关知识作一推介,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做一个常识性的知识铺垫,也为更好地定位和评价志愿服务提供一个现实实践的评判标准。这两个文件,一个是2017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志愿服务条例》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85号):志愿服务条例[R].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225860.htm,2017-8-22.(以下简称《条例》);一个是2019年7月23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被批准生效的《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章程》②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章程[R].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网[EB/OL].https://www.cvf.org.cn/cvf/channels/12106.shtml.(以下简称《章程》)。《条例》是行业规章制度,《章程》是行业从业人员规则要求,二者互相弥补,同向互促,相得益彰。
1.概念
什么是志愿者呢?一般说来,志愿者是指以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体力等从事志愿服务的自然人。志愿服务组织是指依法成立,以开展志愿服务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由以上三个基本概念可知,志愿服务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志愿者个体,即自然人的简单的服务过程或行为,“自愿”、“无偿”、“公益”是其内涵的核心准则。
2.权利
从法律层面说,对志愿者而言,包括加入和退出志愿组织、个人信息、志愿服务,都要取决于个人选择,或者说对志愿者而言都是相对自由的。但需要说明的是,志愿服务一旦发展到既定服务过程,也就是一旦开始了服务与被服务,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对象之间,便视同为一种协定的客观存在,也就是开启了双方都将受到法律制约和保护的程序或环节,而且志愿者在各自的志愿组织内也应该享受和享有本志愿组织相应的权益和权利。
3.原则
志愿者或志愿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应当遵循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的原则,不得违背社会公德、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不得危害国家安全。
志愿者与志愿服务在新中国的发展,大多数观点认为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学雷锋”活动。1963年,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向全国人民发出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伟大号召,要求学习雷锋的共产主义精神品质。在此之后便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极自愿地加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义务劳动中,志愿服务由此发展起来。
这一时期的志愿者以青年人为主,按照现在的思维范式,那时候的志愿服务还不够规范。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这个青年志愿者组织与个人自愿结成了全国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的志愿服务。从此中国志愿服务走上了快车道。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是在学雷锋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建制、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实质上,从学习雷锋到定格雷锋精神,志愿服务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主义中国大地扎根并茁壮成长,主要还是因为“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之魂,这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是完全一致的。而中国共产党执政又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志愿服务是其主要活动方式。按照新时代文明实践要求,志愿者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特别是涉农部门、宣传部门、教育部门、文化和旅游部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以及学校、党校(行政学院);二是具有“一技之长”的特殊人员。例如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科技特派员、律师、“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人员、退休文化工作者、先进人物、文艺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创业返乡人员等。目前全国志愿服务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目前全国志愿数据如下(截止到2021年3月15日19时)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核心坐标是“一个目标、四个定位、五项工作、三个到位”。“一个目标”,即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个定位”,即高举思想旗帜,建设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落实政治责任,建设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围绕立德树人,建设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完善运行机制,建设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五项工作”,即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三个到位”,即阵地资源整合到位、体制机制健全到位、服务群众精准到位。①中央文明办一局负责同志就出版<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手册>答记者问[N].光明日报,2020-10-28(4).
显然,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与其它一般意义上的志愿服务,在内容和使命的定位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质”的差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和平台,理论上坚持学、思、用相结合,实践上坚持知、信、行相统一,着力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力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进而让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基层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思想宣传工作守正创新、开创新局,更好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基层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时代文明实践开展试点已经过去两年多了,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创业”,构建起了实践的基本框架,因地制宜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各自实践的基本形式和风格,甚至还打造出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但新文明实践开展基层志愿服务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志愿服务积极主动性不强,创新性不够,实践的内生动力不足。整体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的规模化、连续性、持续性志愿服务,更多的还是依靠政府或志愿组织行政来推动,个体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有局限性。文明实践平台上的服务衔接,志愿服务难以形成常态化,志愿者个人的社会参与度、参与比例、参与频率等都存在明显不足。
一是内容上错乱。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内容应该围绕“一个目标、四个定位、五项工作、三个到位”开展服务。现实中,这一主题的主体优势并不明显。二是时间、时机上错失。农忙时段,志愿服务来了走空场;农闲时节,群众翘首空期盼。三是表达沟通上的错位。用政治化和学术化语言解释理论和宣讲政策,文文绉绉,群众听得费劲,理解起来困难,志愿服务效果大打折扣。
志愿服务存在“摊大饼”现象。活动形式简单,重复率高,基本上就是念念文件,发发传单,走走转转,拍照录像,看上去深入基层,亲民有为,但群众并不认可。志愿服务在群众心坎里的重要性慢慢被形式化、边缘化了。另外,在接洽志愿服务上,“填鸭式”、被“绑架服务”的现象较多,搭建的“互联网+”等服务平台几乎成了摆设,自下而上的“需求侧”服务未得到充分体现和满足。
受物质局限牵制和功利主义诱惑,存在将志愿服务“工具化”、“功利化”现象,志愿服务攀比意识渐长,形式主义、选“富”避“穷”、择近舍远等情况时有发生。志愿服务之“初心”“使命”的蜕变苗头不容忽视。
解决思想问题,必须加强志愿服务的基层党建。夯实基层党建,将志愿服务建立在支部上,支部引领志愿服务,坚定走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之路。基层党支部是实现志愿服务最后一公里、最为重要的一环和关键一站。基层党支部有没有活力,能不能根据顶层设计的要求和实践节奏,为志愿服务把好脉,实现无缝对接,直接关系到志愿服务新文明实践中心的生机和活力。毕竟在实现志愿服务的“供需链”上,实践中心的基层党支部是最清楚的。群众需要什么,志愿者能提供什么服务,都将汇集于基层党支部。另外,目前志愿组织党建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志愿服务党组织建设整体情况是弱而不够规范,未来应积极将其纳入基层党建中,且这项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由此打通志愿服务党组织与文明实践中心基层党组织之间的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协同协作运转,实现基层一颗支部棋子盘活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一整盘棋,进而化解目前开展志愿服务动力不足和主观思想松懈怠慢的问题。
积极推动志愿服务有效性,要注重营造志愿服务的社会文化氛围,打造志愿服务文化建设。新文明实践应立足基层,弘扬培育志愿服务精神,着重抓住激活“文化环境是动力”这个牛鼻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全面系统、深刻有效地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努力营造新文明志愿服务文化氛围,积极创造志愿服务的社会舆论环境。打造志愿服务文化,应坚持以志愿精神为统领,厚植社会与新文明实践志愿精神文化土壤,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内涵,以文化人,实现与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殊途同归之效。
制度是最好的保障。实现志愿服务制度化,具体到新文明实践就是要将志愿服务规范化、有序化、常态化。志愿组织在按照既定志愿服务分门别类的前提下,以《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为依托,综合筹集资源,理顺关系,实施顶层设计与志愿者个人统一统筹规划相结合,以解决一般性的常态化志愿服务与特殊性的服务需求之间的错位现象。解决志愿服务频率高低不均,实现服务连续性,可由志愿协会或组织考虑以月、季度、半年或一年为时间周期,安排主线清晰、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常态化志愿服务,将可供支配的志愿服务资源制作成“课程表”、“值日表”,周而复始,有序运转,实现志愿服务的有序化、常态化。
激活“互联网+”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推动“互联网+”大众化,是提升新文明实践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一是完善局域网基础设施,让群众足不出户接受服务,拓展服务范围和内容,提高服务频率和质量,提升服务水平;二是制作志愿服务宣传报,将志愿服务与服务对象的“供需”以结对子的形式打包建档立卡,并编辑成有序的二维码,下发群众,张贴宣传,有需要就扫一扫,方便联系操作,以解决基层群众网络普及率低和互联网操作不熟练的问题;三是建立志愿服务后台大数据库,做到群众需求无空白,全覆盖,全满足;四是遴选技术人才做好大众技术培训,减少不必要的过程性失误,提高服务效率。“互联网+志愿服务”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志愿服务在时间、空间、技术上的局限,挖掘整合服务资源,提高志愿服务1+1>2的价值效能,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志愿服务更为便捷、直观、生动、有效,增加群众在接受志愿服务中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幸福感。
目前基层新文明实践中心硬件设施和志愿服务专业人才还相对缺乏,成为制约提升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水平的客观因素。为此,在确保财政投入前提下,可尝试吸纳社会资金加入其中,以改进基础设施建设。另外,利用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加大对志愿服务的宣传,一方面表达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可,另一方面广泛树立和构筑社会正能量,以感召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