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红梅,陶颖彦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00)
中华传统服饰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产物,它承载着历史,也见证着历史。近代汉服作为历史更替演变的“进化物”,是几千年中华服饰文化的缩影,承载着中华服饰文化的命脉。
儿时,我们的祖辈还都会穿着大襟右衽的传统服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式服装渐渐占据了国人的衣橱。现如今,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的强盛需要文化底蕴的同步提升,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在这样的时代潮流背景下,研究已经过时100 多年的近代汉服,又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呢?
研究历史是为了借鉴。古人所遗留下的文字、图画和器物等都是后人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载体,这些凝聚着中华先人智慧的文明宝藏,是后人学习借鉴得以进步的基石,所谓“以史为鉴”是也。周锡保先生说:“设计出富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服饰,需要以民族传统为基础。”
中华传统服饰的服制、色彩都是蕴含天地阴阳运化之道,或符合自然更替规律的,如冕服即是取色于天地之色——上玄下黄,一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黄色仍旧是代表尊贵皇权的专用色彩。天地生万物,万物相生相克的规律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十分博大精深的哲学和社会思想——阴阳五行,并倡导人们在不同季节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以顺应天时节令,不得违时而服[1]。代表五行的五色在传统服饰中的影响也一直延续到了近代,如清末的云肩的造物用色以“五色”为正色,以“间色”为衬。“五色”由青色、红色、黄色、白色和黑色组成,象征着世界上的一切都源于“五行”(金、木、水、火、土)[2]。这些色彩所代表的意义和蕴含的天地运化之道或许在现代人的服饰中已经完全被忽略,但在追求服饰文化或服饰设计理念的今天,传统服饰的色彩理念仍旧可以赋予现代服饰一定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一些特定仪式或特定用途的场合,老祖宗留下的关于特定色彩的吉凶还是根深蒂固地留在了我们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如婚礼服,虽然今人已经习惯穿着白纱来作为结婚的大礼服,但小礼服或服饰的鞋和包仍旧会选择象征中国吉祥色的红色,以博得一个吉祥的预兆。
服饰除了色彩还有纹样与工艺,中国传统服饰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特别是清朝的服饰,以华丽繁缛为美,甚至出现过“十八镶滚”的现象,以不露出面料底色为时髦[3]。至清末民初,随着西洋印花面料的进口,在镶拼纹样的繁复上及滚边的宽度上都有所清减。而现代服饰讲究简单而精致,因此人们可以在图样的选择上借鉴传统服饰的纹样,也可以在服饰的细节处采用传统服饰的手工艺来“画龙点睛”,从而为简洁的现代服饰增添一份中华传统服饰的文化魅力。
近百年中国的落后让国人不断地吸收学习西方文化,随着中华文化与欧美文化的不断融合,物质生活日趋丰盛的国人逐渐意识到,西方文化并不是全盘适合中国社会的,而本土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树立国民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更适合中国社会。2017年,国务院宣布要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并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如何复兴传统文化?落实到日常的衣食住行,才能体现其价值和意义。衣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之首要,自古便是“礼”的表现形式,所谓“衣以载道”是也。例如近代汉服中的立领,结构简单却意蕴深远,《学记》中关于学习的“大成”境界便是“强立而不反”;孔子关于人生阶段的目标有“三十而立”之说。可见,“立”是一份关于内心的独立与坚守,是一个人成熟稳重的标志,因此,立领会成为代表国服的领型,喻示国人自立自强的操守与信念。
研究近代汉服,将近代汉服的传统服饰元素与意蕴以现代服饰的语言表达出来,形成广受现代消费者接纳与欢迎的服饰产品,才能“衣以载道”,实现文化的传承。孔子作《春秋》时曾言“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即道理须在事上才能入心,同理,文化须在衣食住行中才能传承。
《周易》有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化”一词的来源,是人们对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获得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举止和交流等。传统服饰作为物质文化的存在形式,丰富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涵,承载着历史发展的悠悠岁月,见证着古老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一个民族璀璨文明的见证之一[4]。因此,对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近代传统汉服进行研究,可以让人们借助文化的力量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从而获得归属感与安全感。
给人们带来安全感的归属意识是汉民族重要的传统习俗文化,能够让人们清晰地看到“来时路”,从而汲取能量走向卓越,形成文化自信。因为人们在物质生活无忧的环境中会逐步提升对生活品质和精神内涵的要求,因此,研究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近代汉服结构,并运用现代服饰的语言解构重组,使之能够为现代人日常所穿着,让国人通过服饰的穿着展现气派与风度,从而在信念上追踪溯源,更好地链接、继承和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断地增强文化自信,助力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它潜移默化地,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地渗透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2021年仲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武夷山朱熹园时曾有感而发:“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5]
服饰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经济资本,更是文化资本”,因此,将传统服饰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现代服饰商品,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象化地融入现代时尚、生活化地传达传统服饰文化理念的传承方式。
中国国力的强盛,“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为中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兴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德国汉堡消费经济学者菲谢维勒表示,未来几年,中国服装品牌有望迎来“出海热”。德国《商报》称,消费力更强的中国千禧一代偏爱国货。“国潮”和“中国风”已成为国内服饰市场中的新趋势,其本质是中国品牌开始讲自己的故事,而中国品牌更擅长设计出贴近中国年轻人品味的服装[6]。
因此,借助服饰传递民族文化,通过文化助力国家壮大发展,是服装工作者设计研发“国潮”服装的时代使命。
中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称,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是也。因此,服饰是文化的符号,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也是体现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礼记”有云:“服之不衷,身之灾也”,在凸显个性的时代,人们会更关注衣与内心世界的相印,享受“衣以载道,衣以章身”的穿着体验,达到“身安为富”的境界。
人们对服饰文化的需求是内因,国家倡导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外因,且外因促进内因的产生,内因又反作用于外因的形成,因此,需求便是契机,服装工作者要应时而动、应势而动,从而设计开发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符合时尚潮流的新中式服装。
然而,运用西方剪裁技术所打造的修身便捷的现代服饰已经深入现代人的生活,如何在此基础上,将中华传统服饰的元素巧妙结合进来,恐怕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诸如立领、大襟或盘扣元素的嫁接,而更应该从现代服装设计的角度对近代汉服进行研究分析,探究其与现代服装的融合点,巧妙地将中华传统服饰的文化理念融汇进现代的服饰中,并积极研究近代服饰结构,创新性地进行设计变化,从而开发出为现代人所接纳的日常穿着服装。因此,研究近代汉服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分享是最好的传播。”——前央视主播,现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普如是说。《年味》和《故园新韵》两个系列的服装便是将近代汉服结构进行设计改良,以现代服饰的语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创新性转化的案例。如图1 为2019年江苏省第六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金奖作品《年味》设计效果图、图2 为2020年江苏省第七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银奖作品《故园新韵》设计效果图,其中《年味》作品已成功进行商品的转化,目前已进入销售阶段。
《年味》系列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桃花坞年画,贴年画是中国人约定俗成的过年方式,留给人们关于过年的记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式之一。象征辞旧迎新的“新桃换旧符”民俗不仅装点了节日喜庆的气氛,更寓意着新的开始与求吉避凶的美好心愿。桃花坞年画作为中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之一,在江南的烟波水韵中散发着传统艺术的瑰丽光华。
此系列服装造型采用时尚流行的大廓形外观,以体现华服之大,借鉴近代传统服饰的立领、传统汉服领及连袖构造,进行结构的设计改良,采用全麻面料。服装色彩借鉴意象中所浸润的那份“年味”,以手工两次吊染渐变出清新水韵蓝,结合多褶皱的裙摆,在步履移动间感受水乡的律动美;以年画底色中的浅麻色为主色、深麻色为点缀,采用数码印花技术印出年画的图案,并采用传统苏绣中的补花绣技法将图案装饰到面料上,在服装的空白处以手工平针绣出年画,来呼应服装上的装饰图案。服装采用夹棉工艺,并自制围巾、帽子,以手编挂毯手法来装饰点缀整套服装,从而营造出江南水乡静谧、温馨和喜庆的浓浓“年味”。图3 为《年味》成衣效果图。
《故园新韵》系列作品灵感源自江南园林,将小阁临流,粉墙低桠之万千形象呈于服饰之间,将“咫尺之内再造乾坤”之造园艺术运用于服饰艺术,将自然、服饰、人文融为一体。服饰中求色,不以实求之,以素缎为底,以草木水光之造化自然浸润,故有色胜。服饰中求形,不刻意塑之,以舒适自如为度,以中华传统为体,以气韵生动为貌,故有形神。
此系列服装造型根据当下流行的“大廓形”外观进行创意设计,借鉴中华传统服饰中立领及汉服交领的构造进行服装结构的设计与改良,打造蕴含古典风韵的系列霓裳。面料采用丝绸、丝麻混纺的天然材质,运用古典江南园林的景致进行面料图案的解构设计,运用“植物蓝染”“苏绣”等国家级非遗传统手工艺,结合现代数码印绣技术对面料图案进行染色再造,通过“吊染、段染、夹染”的复合工艺对传统蓝染色调进行优化与改良,整体营造温润、迷蒙和别致的“故园新韵”,展现蕴涵丰厚的当代东方设计美学。图4 为《故园新韵》成衣效果图。
两个系列的作品都是对近代传统服饰的结构进行解构,以现代服饰的语言进行结构的再设计,并以传统工艺手法进行加工装饰,从而打造出符合时代审美需求,又蕴含中华传统文化气息的新人文服饰。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华民族复兴,“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而“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服装工作者需要以近代汉服为支点,对中华传统服饰进行研究剖析,以现代服装语言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