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提升路径

2021-11-05 01:20孙璐璐盛夏
新西部 2021年10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孙璐璐 盛夏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劳动价值观呈现功利化趋势、劳动教育薄弱等问题。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这是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要不断拓宽实施路径,准确把握教育目标,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挖掘劳动教育资源,打造多维实践平台;发挥协同育人合力,完善劳动教育体系;丰富劳动教育形态,提升公共服务意识。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展现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1]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论述中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再次指明了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2]中国进入了“十四五”规划的崭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开展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全面成才,关系着我国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更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格局。因此,探究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可实施路径,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直接表现,更是推动党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劳动教育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

劳动教育重在以体力劳动为主,通过亲自动手和技能练习强化实践锻炼。调研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选择脑力劳动型工作,认为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受到社会尊重和认可。近年来,大学生不会整理内务、知识分子从事体力工作被嘲讽现象频出,重知识教育轻体力劳动的概念深入人心,这些现象无不与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完善的劳动教育培养体系有一定关系。当前高校教育虽然设置了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但仍存在实习实践走马观花、劳动教育停留理论、劳动课程流于形式等情况,要坚持引导学生走下课程、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公益服务、专业实训的过程中养成劳动习惯,充分加强体力劳动。

(二)劳动价值观出现了功利化倾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3]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热爱参与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受到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着“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的职业观和擇业观,部分未就业学生执着于谋求“铁饭碗”,“网红”、“啃老”一族的繁衍现象,实则是对劳动的定位不清认知不明,当前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呈现功利化趋向,盲目追求利益至上。可见,把握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对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劳动教育缺乏系统而深入的认识

当前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然而部分高校仍存在未开设劳动教育理论课、教育资源匮乏、教育形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情况。同时,在当前就业市场对于学历的需求来看,多数企业对于本科以上高学历的需求程度造成了学生以应试教育为主,加之家长希望学生以学业优先,使得学生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习上,往往忽略或者无视劳动教育活动,导致当前大学生中出现了劳动能力不强、劳动积极性不高、劳动教育缺失等问题。《纲要(试行)》中明确强调,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4]高校、家庭和社会各界更需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紧迫性,促进大学生劳动能力有效提升。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

(一)劳动教育担负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重要使命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是培养人的劳动价值观、劳动认知和劳动技能的重要途径,是人们在成长发展和文明认知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在人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科学论断,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经过多年探索后,马克思也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提高社会生存的方法,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这一重要论述,奠定了劳动教育在推进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通过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祖国的生产建设活动,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参与“三支一扶”计划,激励每个社会公民通过劳动创造财富,通过劳动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因此,不难看出劳动教育不仅承担着人类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过程中的必要方式。

(二)劳动教育是推进教育事业因势而新的必经之路

站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双重坐标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与此同时,当前社会对研究型、创新型、技术型的复合人才需求与日俱增。现行教育模式下,尤其在当前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劳动教育不足、劳动价值观偏离、劳模精神缺失等现象不同程度凸显,高校培养的学生难以匹配人才需求,不足以支撑行业发展和市场所需。因此,对大学生劳模精神的培养、劳动价值观的塑造等一些列劳动教育显得更为亟需。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劳动教育便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内生源泉。伴随着我国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的转型发展,劳动教育有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三)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综观我国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当前学生成长过程中多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致大学生虽然完成了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转变,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形成了反差,往往被贴上了“巨婴”的标签,这也反映了当前劳动教育的缺失。专业化的学习可以满足知识的积累,但实践能力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综合素养的形成都需要实践过程中不断健全,在劳动教育中不断深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劳动发挥了基础作用,可见劳动教育虽与其他四育同样重要,但劳动教育的本身属性使其承担着涵养品德、提智塑能、强健体魄、陶冶情操的重要功能,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所在。高校大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了解社会需求,对接行业发展,实现自身的不断优化和全面储能,以保证自身更具社会适应力、职业竞争力和行业发展潜力。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根植劳动意识,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科学制定学时学分及教学内容,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程中劳动教育的契合点,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一是设立专项课程,使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充分融合,突出劳动教育的价值观导向、劳动习惯、劳动素养等,依据时代背景设计教学内容,深化劳动教育内涵,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持续优化劳动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与时效性。二是落实教材修订,高校有关部门要根据教学目的及时修订劳动教育课程教材,为授课教师提供基本依据,同时要及时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专业课程教材内容,适当增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特色劳动及实践技术等,使学生劳有所依。三是营造劳动氛围,依托劳动模范、时代楷模、优秀学生等教育资源,经常性开展校园宣讲或主题讲座,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可通过楼宇中劳动元素的建设增强劳动教育的宣传,也可通过先进人物榜样事迹的宣传报道使劳动教育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

(二)强化劳动教育,打造多维实践平台

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最终实现,劳动实践对塑造劳动价值观、外延劳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应不断挖掘教育机会,主动寻求实践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校内外平台开展劳动教育,以便在实践过程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优化知识。一是充分利用校内生活空间,培养学生劳动习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高校可深入挖掘寝室、教室、实验室等公共空间中的劳动元素,通过卫生评比等形式培养学生劳动习惯,锻炼学生基础劳动能力。二是建立劳动教育训练基地,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活跃度,组织开展多元化特色化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助管助教、后勤工作等形式增强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热情。三是深入开发校外教育资源,重视专业实习实训,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一批有针对性、专业性、技能性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劳动教育下到工厂、深入一线、紧贴行业,促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劳动实践强化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三)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劳动教育体系

构建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体系是高校劳动教育真抓实效的重要凭借,一是要完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落实制度保障,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明确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责任划分、师资保障、经费投入、管理考核等方面落实劳动教育长效机制,为劳动教育提供推行空间和实施平台。二是要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要注重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5]因此,高校需细化劳动教育评价指标,明晰评价主体,确立评价考核方式,将评价结果列为学生评优、就业、毕业的参考依据,确保劳动教育教学质量真实到位。三是要完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围绕学生受教育主体,积极构建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协同开展的教育格局,重视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特别是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更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家校联动,社会烘托,确保学校劳动教育长效开展。

(四)增强社会认同,提升公共服务意识

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自觉认同社会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一是要积极营造支持劳动教育的社会氛围,倡导劳模精神,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协助作用,大力宣传劳动教育典型、开展优秀劳动者评选与表彰,弘扬在抗疫救灾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凝聚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风尚。二是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基层就业的择业观,培养奋斗精神,以多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勇担社会使命,将个人的前途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西部扎根、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三是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树立奉献精神,2020年在与新冠肺炎抗击过程中,全国参与疫情防控的注册志愿者超过881万人,不乏大学生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彰显了青年人的公共服务意识,因此,将公共服务列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劳动新形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关爱自闭症儿童等活动中,促進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1).

[2][4]张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印发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N].人民日报,2020-07-16(12).

[3]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网,2020-11-24.

[5]中共中央 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20-10-14(01).

作者简介

孙璐璐 东华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热爱劳动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