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对策研究

2021-11-05 18:09姜骥
商讯·公司金融 2021年15期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作者简介:姜骥(1990—),女,汉族,陕西西安人。主要研究方向: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管理思维的不断升级,国家财政部于201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广和实施新会计制度。在新的制度环境下,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预算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控、内部控制等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本文即在此背景下展开研究,首先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探讨,进而提出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针对性策略,以此更好地服务新会计制度落实。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策略

新会计制度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在动力。而构建“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的新型会计模式,实现我国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是新会计制度的重要落实目标,更是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路径。

一、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问题

首先,在新会计制度的变化影响下,预算编制方法发生改变,部分事业单位并未采取绩效考核预算或零基础运算的新方法,同时由于使用期限问题,其预算方案数据已经出现了针对性弱、环境判断力差、运行状况不清晰、市场发展不明确等问题。其次,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体系方面存在缺陷。由于资金源的稳定性,导致其对市场发展的敏感程度较弱,即使在新会计制度环境下,仍未更新预算管理观念,将工作焦点集中于公共服务板块,在预算管理机制建设上缺乏关注。其三,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方面缺乏约束力。由于控制支出的规范制度不够科学,导致实际工作执行时难以严格按照预算要求落实,出现项目建设和工作执行过程与预算管理脱节的问题。

(二)资产管理问题

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建立与新会计制度匹配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一方面在各个部门之间缺少明确的职责要求,甚至缺少管理固定资产的专业机构,进而导致相关工作在实施与执行时存在落实不到位、执行力较差、缺少责任人的问题。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并未形成完善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体系。在原来的管理体系下,只有项目竣工或建设完成时才会核算为固定资产,而在已有资产基础上进行扩建改建时,其生成的大量费用也无法合理计入固定资产,甚至还缺乏标准化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机制,因而出现了固定资产管理上的多重问题。

(三)风险管控问题

在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部门的任何决策都面临着风险,这是客观事实。但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事业单位却并未形成符合新环境的财务风险管控机制。其一表现在单位领导的风险意识方面。在资金支付、项目建设、经营活动等环节中,领导层缺乏对风险的防范与准备,导致在进行重大财务决策时,更容易出现损失。其二则表现在风险管控能力不足。一方面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职责分离不够清晰,另一方面在管理手段、执行流程以及审计方式上存在缺陷,容易出现财务信息缺失或不实等问题,严重影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与科学决策。

(四)内部控制问题

在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财务管理息息相关。首先,事业单位更注重社会效益,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的的管理力度、落实效果存在认知缺陷,导致工作执行时容易出现不到位的问题。其次,内部控制体系是引导事业单位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新会计制度环境下,多数事业单位缺乏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更新与升级,导致其体系框架不符合当前的管理机制与发展目标,使得财务管理工作与内部控制工作出现了脱节问题。其三,在事业单位的部分部门之间,还存在权责不统一的问题,这也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难度急剧提升,一方面在工作思路调整方面容易出现混淆,另一方面在工作中难以提升执行力,这也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供了一定的阻碍。

(五)其他问题

此外,部分事业单位还存在着其他问题。比如领导对于新会计制度的认知不足,在制度革新与管理升级方面缺乏深刻理解,并未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与此同时,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但部分财务工作者的工作态度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而导致财务管理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一)规范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绩效运行

针对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当以新会计制度为基本依据,实施预算编制规范化建设,进而保证预算绩效的稳定运行。首先,要规范预算编制。在领导层面,应积极转变管理观念,认识到绩效考核预算、零基礎预算等核算方式的科学性与优越性。同时,应设定明确的预算编制目标,针对当前预算数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数据处理、分析与收集方案,实现针对性的管理目标。此外,在工作与项目执行过程中,则必须按照预算管理编制的方案进行科学落实,因此在预算编制环节中,应当保证信息材料的完善性与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整理与分析出项目预算方案,科学估算所需的资金,以此保证工作执行与预算方案的有效匹配。

其次,要提升预算执行约束力。一方面,在资金预支出方面要建立更加严格的审核标准,必须通过上级主管单位的调查与审核,才能实现资金预支。同时,在审核过程中还要将预支资金的形式、内容、项目等信息进行记录,以保证资金的正常与安全使用。另一方面,应加强预算管理资金的控制力度,明确各项支出的实际用途,尤其在追加预算时,更要进行实际调研与可行性分析,在实际情况符合标准的条件下才能通过审批。

其三,要强化预算绩效运行效率。事业单位应深入理解并掌握新会计制度的基本内容,并促进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以此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并在工作开展进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而通过实际情况修正和调整指标内容。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之前,还应以实时提高预算管理成效的措施,一要明确制度无误,二要落实绩效评估,三要明晰资金流向,四要进行风险分析,以此保证指标体系运行过程的稳定性与科学性。

(二)建立管理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首先应立足实际发展情形,构建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其一,要建立固定资产预算机制,以获取更高成本收益为目标,坚持精简节约,尤其在项目投资中,更要做到细致分析与多元比较,杜绝盲目与盲从行为。其二,要建立固定资产预算审批机制。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审批流程的管控效果,凡有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内容,必须进行申报,并保证材料、证明等文件齐全。其三,要建立固定资产监督机制。在实际采购环节中,要针对预算资金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施监督记录,保证固定资产在配置与升级过程中保持科学性,满足既定需求。其四,还应建立日常管理制度。一方面要规范事业单位的采购工作方式,针对验收入库、台账登记、设备保管、资产维护等工作建立实施标准与基本流程。另一方面,还应落实资产清查工作,保证每半年内至少进行一次固定资产清算,以此记录固定资产的变化,并及时发现问题。

其二,要根据新会计制度实施折旧计提机制。在事业单位发展进程中,原有的不计提折旧方式在核算固定资产时,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出现核算不精准、账务处理不当等问题。但在新会计制度中,一方面取消了“固定基金”的科目内容,通过设置明细科目以针对解决非流动资金的登记问题,并且以“累计折旧”科目,专项核算固定资产所占用的金额。同时,在新制度下还设置了“待处置资产损益”科目,以此针对固定资产出现的处置期进行过渡处理,进而有效控制资产的虚增或虚减问题,保证核算体系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另一方面,新制度还提出了诸如虚提折旧等新方式,通过不记入流出,仅记录减少非流动资产的方式,直观地展现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化,同时也不会对事业单位的总体预算产生误导,进而可以有效提升固定资产核算的安全性。

(三)提升专业素养,实施财务风险管控

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风险管控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必须做好风险认知与防范,才能保证财务工作体系的稳定运行。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在新会计制度下,财务风险的管控机制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要从工作制度、实施方式等方面加强管控。首先要建立风险管理系统,能够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风险、问题和漏洞,进而在发现后立即做出反馈,对风险进行处理与规避,避免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其次,要建立风险防范与处理机制,一旦发生或遭遇风险事故,事业单位需要能够按照风险处理机制与流程立即行动,以最快、最好的结局方式进行处理,维护事业单位的财产安全,最大程度上减小损失。其三,要采取降低风险的相关措施。比如可以建立财务风险基金,在遇到风险后可以拥有一定的补偿,减低损失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者可以建立风险监控、评估与预警体系,通过人工智能与信息化设备,形成大数据自动分析平台,及时向财务人员报告风险,以此有效降低风险并解决风险带来的问题。

第二,要从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入手。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是影响风险管控的直接因素,其工作质量与态度也是造成风险或增加风险概率的重要因子。首先,为保证新会计制度的有效施行,事业单位应从领导层面开始,至上而下的深入学习新制度的要求与标准,并建立学习分享会、工作汇报、督促制度,保证财务人员对新制度的深度把握。其次,要建立员工培训机制,一方面要积极邀请专家教授开展新会计制度或财务管理相关的讲座,提升员工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员工的特征,,丰富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具有更突出的专项能力。甚至还可以开展网络课程,为财务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渠道。其三,要建立员工绩效考核机制。针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表现、思想态度、出勤率、培训成绩、专业能力等进行科学考评,并选出优秀的员工予以奖励,比如提升薪酬、增加福利、提升晋升空间等。通过提升员工的职业水平,则可以有效降低财务工作中的人为失误,进而大大降低了主观因素导致的风险概率。

(四)改善环境氛围,构建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是影响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落实新会计制度的基本框架,更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有效执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在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发展进程中,必须通过改善事业单位的内部环境,从而构建优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首先,思想统一是内部环境建设的第一目标。事业单位应增强内部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积极落实党建工作,深入学习新时代背景下的高度理论,以科学理论作为根本指导理念,提升员工的政治思想与价值趋向,能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单位内部文化活动,通过文娱活动、体育竞赛等方式,促进员工、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其次,法治意识是内部环境控制的重要元素。事业单位应建立更加明确的法治结构与规则体系,对员工的职责分工进行透明化,形成财务、生产、监督各部门之间的制衡与协调关系,在整体生产流程运行稳定的基础上,保障财务部门运行的畅通。

(五)提高领导重视,推进财务管理融合

在新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事业单位领导层必须提高重视程度,通过自身的模范效应,实现上行下效的革新效果。财务管理具有较高的综合性,是各个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才能完成的工作,而领导的组织能力在其中产生着重大影响,只有全面推动部门合作,促进员工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友好沟通,才能确保财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同时,领导还应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目标中建立财务管理体系与标准,升级风险管控,并积极组织员工大会,收集有效信息与反馈,实现共同管理与同步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还应推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应用,一方面运用财务软件与网络平台支持,将大量的人工登记、计算等重复性工作交由计算机处理,以此既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又能保证精确度,是财务工作升级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则要推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发展,建立财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在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之上,将财务岗位的工作内容、职业规范、职位标准进行分离,而在职位晋升、学习发展上相连接,以此推动财务人员从普通会计向管理会计成长,进而表现出更加专业的水平和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比如管理会计应当具备更全面的能力与素养,能够使用先进系统完成资金业务、财务数据等内容的数字化对接,能根据基础数据反馈分析财务状况,进而提出更科学的风险评估,以此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会计制度实施背景下,部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要在预算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控、内部控制等方面提出符合新会计制度、满足当前单位发展需求的新模式与新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五点针对性的改革策略,以此作为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基本途径,是推动我国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动力。

参考文献:

[1]杨光南.新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研究[J].大众投资指南,2021(01):136-137.

[2]文绍虎.新会计制度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探讨[J].质量与市场,2020(24):45-46.

[3]郭超越.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研究[J].經济管理文摘,2021(10):123-125.

[4]张堃.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纳税,2021,15(14):78-79.

[5]杨晓红.新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研究[J].中国中小企业,2019(05):100-101.

[6]罗旭.新会计制度下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21(02):33-34.

猜你喜欢
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医院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公路施工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
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财务专业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
新制度视角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及对策初探
试论述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