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故事三则

2021-11-05 18:10张珠容江志强
领导文萃 2021年14期
关键词:哲理枝条意大利

张珠容 江志强

在东京银座开“米屋” 

【哲理的故事】

四年前,日本包袋潮流品牌Sazaby的社长森正督提了一个非凡的创想:要在寸土寸金、奢侈品林立的东京银座开一家米店。

可想而知,一石激起千层浪,社员们纷纷议论:“在东京最繁华的商圈开米店?谁来逛?谁会买?”

森正督说:“大米是最日常、最普通不过的食物,可也是最贴近消费者的生活理念。我们若能走一条别人不敢走的极致线路,就能让一粒大米在东京银座赢得一席之地。”

数月之后,森正督带领团队精心策划的米店在东京银座开业了,它的名字就叫“米屋”。

走进“米屋”的大门,最惹人注目的便是原木制作的大米柜台。这个柜台分为2排,每排9个格子,共盛放了18个品种的大米,其中的16种是由店铺团队品尝过100种以上日本各地的大

米后,精心挑选出来的。另外两种则是由日本知名主厨熊古喜八亲自挑选并推荐的。

18个格子里的大米,每一种都会用3个以上的标准去衡量,比如大米的甜度、黏度、软硬程度等,然后以卡片的形式标注出来。你想吃什么口感的大米,只要看看卡片上的提示,就能一目了然。

当你挑选完大米的品种,店员就会拿出相应品种的稻谷进行现场碾米,目的就是让你明白你购买的大米是最新鮮的。待这些环节结束后,你会收到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或纸袋,里面装的正是你刚刚购买的大米。

在“米屋”买米,从挑选大米到观看碾米再到拿到大米,你会经历一整个仪式感十足的过程。买完了大米,你心想:现在可以走人了吧?不料你刚一转身,瞥见米柜隔壁放着各式各样的调味品,如酱油、味增、寿司醋等。

出于对大米的敬畏,你会不由自主地购买几样精致的调味品。刚逛到调味品货架的转角时,你会惊喜地发现一张白帘后面居然藏着一个美食餐厅!餐厅的主打食物是蒸米饭,用的食材自然是“米屋”里售卖的各种大米。在餐厅里,顾客点上一小锅热气腾腾的米饭,再搭配上几样精致的小菜,就能美美地享受一顿。待你买过“米屋”的大米、挑选完调味品,又风卷残云般扫荡完“米屋”大米蒸出来的米饭,你对这家米店的好印象便已经建立起来了。

可“米屋”的魅力远不止如此。这里一共有两层楼,二楼陈列着六千多种与大米相关的生活器具。这些器具漂亮且设计感十足,更重要的是好用,店员会告诉你什么样的器具适合盛放什么样的食物,什么样的锅能做出什么口味的菜品。顾客想到,做出美味食物只差一口锅!然后,你就会忍不住抱一口锅回家。

“米屋”从开业到现在一直都非常火爆,高峰时店内日销竟能高达2000单。很多人认为“米屋”不会成功,可逛一次就爱上了它。

【故事的哲理】

在工业化量贩时代,逆向思维的亮点往往还只是个案。但到了个性化长尾时代,“与众不同”,可能就是立足的前提了。

出售乡愁的餐厅

【哲理的故事】

2013年一个深秋的黄昏,美国斯塔顿岛一所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已是肝癌晚期的托尔斯先生道出一桩奇怪的念想:“想吃一份正宗的番茄肉末意大利面。”众亲友惊问其故,托尔斯说60年前,他在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小镇上和奶奶相依为命,日子极为清苦。每当生活略有节余,奶奶总会给年幼的托尔斯做一份番茄肉末面改善生活。成年之后,托尔斯离乡创业。奶奶去世时,也未能见奶奶最后一面,这成为永远的遗憾。

托尔斯的子女们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跑遍了斯塔顿岛,寻找了20多位擅长做意大利面的高级厨师。但托尔斯摇头叹息着:“他们做不出奶奶那样的味道。”

乔迪·斯卡拉威拉是托尔斯的挚友,他灵机一动,请来一位名叫弗雷亚的意大利老奶奶。然而,当弗雷亚即将做好那份意大利面时,托尔斯再度昏迷,被紧急推进了抢救室。这一次,他再也没有出来。乔迪·斯卡拉威拉伤感不已,也从此事中获得了启发,几个月之后他开了一家特殊的餐厅。

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乔迪聘请了30位奶奶作为厨师。奶奶们的年龄都在70岁以上,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分别来自多个国家,其中包括为托尔斯先生做意大利面的弗雷亚奶奶。

斯塔顿岛上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纷纷光顾乔迪的餐厅,品尝家乡的味道。乔迪对这群特殊的厨师很宽松,他常说:“奶奶们,你们就自由发挥吧。这间厨房,就是你们的舞台,至于怎样演,你们说了算。”

获得“自由”的奶奶们,充分施展自己的烹调绝技。很快,乔迪的餐厅顾客盈门了。弗雷亚奶奶虽年事已高,但对这份新职业信心满满。她不仅做厨师,还兼做服务员。每当为顾客做好面,她总是亲手把面捧到顾客面前,与顾客悉心交谈。遇到意大利籍的顾客,她便用家乡话与之交流,讲讲意大利乡下的秘闻野史,兴致来了还会唱几段家乡小曲。顾客们对她评价很高:“品尝着她做出的面,听着她的故事,就能想到家乡,想起亲人。”

随着生意持续火爆,乔迪的餐厅名声在外,飞出斯塔顿岛,飞向了世界各地,他经常会接到来自澳大利亚、英国和意大利等国顾客的订餐电话。为了满足各地顾客的需求,乔迪申请开通了空运专号,定期将奶奶们的“杰作”发送到全球各地,备受好评。

【故事的哲理】

“孤独、怕死、爱美”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消费重点。情感消费,永远是人最需要也是最稀缺的精神诉求。

把自己缩小,将植物放大

【哲理的故事】

孙英宝是中国第四代植物科学绘画师。有一回,北京大学古生物学家郝守刚拿来一块在云南曲靖发现的四亿年前的化石——胜峰工蕨,希望孙英宝能为其配图。孙英宝看到压平后的植物纹路稀疏,形状模糊。郝教授告诉孙英宝,胜峰工蕨是丛生植物,外型有点像马齿苋,乍看上去,像有数不清的枝干缠绕在一起。孙英宝先去植物园找到很多马齿苋细细观察外型,几天后稿子完成。郝教授对此挺满意,就让孙英宝投稿给美国一本权威的植物学杂志。该杂志主编很快联系了孙英宝,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化石有一定的厚度,你画出的植物图只呈现出三十多个枝条,整体效果还不够饱满,立体感也不强。”

孙英宝却十分为难:如果盲目叠加枝条,最终呈现的效果将是一片黑,那样更糟糕。该怎么画呢?孙英宝很迷茫。

有天晚上,他躺在床上翻看拍下来的初稿图,放大各个局部一点点去看。他突然觉得那些枝条不是枝条,倒像是森林里的树木,一棵挨一棵,密密麻麻。他想:我一直都是站在普通的比例视角去绘制植物图,所以画不出枝条的错落有致。如果我缩小自己,把这丛植物当成一片茂密的森林,然后走进去,是不是就容易掌握枝条间的位置关系,想象出枝条叠加呈现出什么样子?

孙英宝兴奋起来,着手“走”进“森林”,想象着前后左右枝条,再把放大版的枝条位置、枝条关系捋清楚,然后在实物图上一点点修改。经过二十多天“走森林”,孙英宝依靠“把自己缩小,将植物放大”的思维,总算绘制出了层次清晰、繁复而并不杂乱的胜峰工蕨植物配图,重现了四亿多年前的姿态。

不久,这张植物绘图就在美国的植物学杂志发表了,并引起了国内许多植物考古学专家的注意。又有植物学家请其配图,结果这次孙英宝只用了五天就完成绘画。朋友惊讶地问:“第一次花费了二十几天,第二次却只用五天,你是怎么做到的?”孙英宝笑着说:“第一次‘走森林时我懵懵的,一路走一路不断寻找方向;第二次‘走森林,我沿着‘老路走,自然快了许多”。

【故事的哲理】

缩小自己,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得以放大世界。很多时候,人们不能深入了解一件事物,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躬身入局”。当你迷茫的时候,不妨沉下去,钻进去,你可能会豁然开朗。

(摘自《中外管理》)

猜你喜欢
哲理枝条意大利
嗨,我不是意大利面
意大利面“变魔术”
冬天的枝条是破折号
闪光的枝条
绝句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
冬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