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党的光辉历程传承党的优良作风

2021-11-05 23:24京雨
领导文萃 2021年14期

京雨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在这百年奋斗历史中形成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建党百年之际,重温党的传统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源头在哪里?有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从“以史带论”的角度看待党的三大作风?有哪些范例?带来了哪些思考?为此,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党建研究专家、《求是》杂志研究员黄苇町。

《领导文萃》:在全党隆重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作为党建专家,您有什么感受?

黄苇町:在建党百年的前夕,我们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无数共产党人的牺牲奋斗换来的,是无数革命先烈、革命前辈临终时仍无限向往的百年梦想。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时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心情十分激动,百感交集。我有幸生长在一个四代共产党人的家庭:曾外祖父和祖父是建党初期的黨员,祖母和父母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党员,我和妻子是改革开放前后的党员。我深知我们党创业的艰难和走到今天的不易,也深为我们党为人民、为民族、为世界所做的一切而自豪。虽然先辈们没能亲眼看到今天这一切,但我知道,对于我们党能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带领中国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他们从来都没有怀疑和动摇过。

《领导文萃》: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如何理解和贯彻总书记的要求?

黄苇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学党史、用党史,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我认为,领会总书记要求要抓住三个重点:

第一,要把学党史和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继承红色基因结合起来。总书记说,要懂得党的初心和使命之可贵,理解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之重要。尽管随着社会发展、形势变化,每一代人、每个时期的发展环境、具体任务不同,但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不会变。因此我们要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

第二,要把学党史与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励精图治,推动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治国理政的新境界、管党治党的新境界。只有做到学史通今,才能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革命传统、优良作风熔铸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各方面的伟大事业中。

第三,要把学党史和用党史结合起来。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风险和考验一点也不会比过去少。在新的长征路上,还有“大渡河”,还有“腊子口”。我们学党史,要领悟其中的斗争精神、政治智慧、实践本领、创新能力、为民情怀,才能攻坚克难,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实现“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

《领导文萃》:总书记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坚持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对此,你如何看?

黄苇町: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从建党到建立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建立新中国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从十八大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该说,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风采,此次主要谈谈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因为这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源头,也就是总书记说的只有“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

我们从哪儿来?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是“五四运动”一声惊雷,为党的诞生做了组织准备。我们要往哪儿去?就是要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能造福于中国人民的社会制度。一百多年前的国家危亡、社会腐败、民不聊生,是爱国进步青年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时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动因。尽管中共建党时53名党员中52名都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但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从一开始就非常鲜明。党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提倡平民教育”的合法名义,组织党员深入工人区,创办工人夜校。从提高工人文化程度入手,启发觉悟。而工人运动有了党的领导,立刻蓬勃兴起。在1922年2月至1923年3月的一年多时间里,就发生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滦五矿大罢工、香港海员罢工,还有京汉铁路工人总同盟罢工,党领导的工潮达100多次,参加工人超过30万。无论是对于成立仅一年、只有200多名党员的我们党来说,还是刚从破产农民转变而来仅有200万人的中国产业工人队伍来说,这种动员群众的规模和能力,都是世所罕见的。因为,即使当时全党都投入工人运动,每万名工人还摊不上1名党员;而全国每7名产业工人中就有1名工人冲破了军阀政府和中外资产阶级的威胁和阻挠,参加了我们党领导的工潮,这是非常了不得的,也成为我们党走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我们党还是以保持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自豪的党。我们党最早的几位农民运动领袖,除广州农讲所第二任所长毛泽东出身富农外,其他都是大地主家庭出身。这也不奇怪,如果家里没有几个钱,当时很难外出读书,更不要说接触马克思主义了。当时的中国农村,文盲要占90%以上,且绝大多数祖祖辈辈生活在闭塞的乡村,除逃荒要饭外,很少有人知道外面的世界什么样。无论是给他们讲马克思主义,还是劳工权利,他们都听不懂,更别说理解和接受了。而且中国农民整天在土里讨生活,非常务实。他们不仅要听你怎么说,更要看你怎么做,从中琢磨你这个人值不值得他信任。因此,真正吸引农民的是这些共产党人极其“另类”的表现:他们家境优裕却无纨绔子弟作风,他们是富家儿女却为穷人谋解放,直至为贫苦农民的翻身献出年轻的生命。是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与众不同?人们才开始认真地听他们讲道理,开始琢磨道理在哪里,琢磨他们的“主义”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如果说在中国的城市,是先有马克思主义,而后有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先传入了中国,而后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那么在中国的农村,更大的程度上是先有共产党人,而后有马克思主义。亿万没有文化甚至不识字的农民,正是从这些共产党人身上,从他们的所作所为中,第一次认识我们党的,认识到共产党人是为他们的利益奋斗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穷人的真理”。这也是为什么在大革命失败后,一片白色恐怖中,彭湃、韦拔群振臂一呼,仍有成千上万农民响应的根本原因,也是广州暴动失败后, 他们的家乡广东的海陆丰和广西的左右江,能够成为共产党人的栖身地和新的出发地的重要原因。因此,爱国爱民爱党,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是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突出特征。

习总书记说,对党忠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我曾在位于北京白石桥的原北京图书馆查阅过一份由国民党右派分子办的《黄埔周刊》。在1927年4月出版的已经发黄变脆的周刊上,对广州“四·一五”反革命事变有这样一段记述:“十五日早,永汉马路、南关戏院附近各马路,共派分子逮解者,如百川汇海,均由军队押送,用草绳捆缚,被捕者或高唱国际歌,或高呼共产党万岁口号,至南关戏院内,仍呼喊演说不辍,有时更杂以拍掌声……”这是一个反共的右派记者的叙述。如果不是有荷枪实弹的军队押送,有绳子捆绑,人们真会以为这是共产党组织的一次盛大集会。这种慷慨赴死的情景,使反动分子的心灵也不能不受到强烈震撼。

还有陈觉、赵云霄烈士的遗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表时被删掉的部分,改革开放后重新发表时已经恢复了。删掉的部分是丈夫临刑前在给妻子的遗书中,充满深情地回顾他们在莫斯科学习时度过的短暂而幸福的时光那一段。他写道:“作为共产党人我从不信有鬼,而今真希望有鬼,这样死后就能在鬼世界里夫妻相聚。”其跃然纸上的眷恋之情,可令世间一切情话黯然失色。但他接着说:“云,谁无父母,谁无妻儿,谁无情人?但我们是为全中国劳苦大众的解放而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死而无憾!”这种对党和人民之情高于夫妻恋情和个人生命的抉择,是一首感天动地的共产党人“正气歌”。

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大约1万天。据统计,仅中共党员就约有370万人在革命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平均下来每天约有370名党员牺牲。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指导主题教育时说:“面对敌人的屠刀,为什么革命烈士能够表现出‘头可断、血可流、气节不可改、主义不可丢的硬骨头精神?就是因为他们心中铭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铭记着党的初心和使命。”

《领导文萃》 :您上面谈了我党历史形成的爱国爱民、对党忠诚、不怕牺牲的政治品质,下面进一步说说党的优良作风,大家都知道,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今天站在党的百年历史节点上,如何看待这三大作风?

黄苇町:我想從“以史带论”的角度,谈谈自己在学习党史时感受很深的几件史实。先重点讲开展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两个范例。一个就是“立三路线”的主角李立三。李立三是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时党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积极发展党员,使党的成分发生重要变化。1924年末,中共发展到900名党员,其中就有300名安源工人。当时安源的工人俱乐部、消费合作社搞得红红火火,被人们称为“小莫斯科”。反动派也恨死了李立三,千方百计要暗害他。李立三曾经被三次传出死讯,组织和同志们也真的为他开过三次追悼会。但每次追悼会后不久,他就又出现了,被人们称为“打不死的李立三”。靠着这种危急时刻勇往直前的精神,他被推上党的领导核心并非偶然。但1930年蒋阎冯军阀大战爆发, 当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李立三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要求各大城市地下党乘机组织暴动,并调全国红军攻打大城市。但在敌人压倒优势力量的反扑下,红军和地下党都遭受重大损失,才过了三个月,李立三就被免职,并被要求去苏联向共产国际做检讨,因为我们党当时是共产国际领导下的一个支部。但当季诺维也夫等共产国际领导人听完他的检查,纷纷评价“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坦诚”。他对自己给党造成的损失非常沉痛,没有任何文过饰非、推卸责任,检讨非常深刻,共产国际对他做的结论是“没有两面派手段”。

东北解放后,他请求回国,中央也同意了,通过满洲里来到了我们党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哈尔滨。但犯过大错误的李立三名气太大了,延安整风以后谁不知道“立三路线”啊。为了便于工作,开始他化名李敏然。当时正抓干部教育的市委书记并不知情,看到从莫斯科回来一位风度翩翩的老同志,便想请他给哈尔滨的高级干部讲党史。李立三很痛快就答应了。市委书记问,党史那么长,您讲那段呢?李立三略微想了想,便说:“我就讲‘立三路线吧。”他在课上分析了“立三路线”形成的原因,领导人的责任,从中应吸取的教训等。讲完后,全场一片称赞声,说不愧是从莫斯科回来的老布尔什维克,水平就是高。这时有个干部举手后站起来提问:“您把犯错误的领导人的心理活动都讲得那么详细,您是怎么知道的呢?” 回答则令全场意外——“我就是李立三”。话一出口,所有人的表情仿佛都在瞬间凝住了,许多人惊讶得合不上口。尽管在座的都是久经党内生活锻炼的高级干部,但谁也没有想到,竟会是李立三本人在讲“立三路线”!短暂沉寂后,会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许多老同志在很多年后回忆说,正是通过听那次党史课,才知道什么是一个老革命家的坦荡胸怀和自我批评精神。

应该说,任何一种能形成思潮的错误,都不能简单归咎于个人。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重程度,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因为亲人和同志被杀害,很多党员干部都“红了眼”,被一种强烈的复仇情绪和急躁情绪所笼罩。而李立三这位实际主持全党工作的领袖,当时只有31岁。他没有用党内普遍存在的情绪来开脱自己,也没有因年轻就原谅自己,始终深深自责。他犯了3个月的错误,却一直检讨了30年,直到1956年的八大发言中,他还以自己的错误导致恽代英等同志牺牲而深深自责,希望大家认识到党的七大、八大路线的正确与伟大,紧密团结在以毛泽东为领袖的党中央周围,并以自己在全国总工会的努力工作来弥补自己给党造成的损失,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可贵品质。

再讲一个开展党内批评的范例,就是大家熟知的遵义会议。在会上,党的主要负责人博古做主报告,周恩来做副报告,张闻天做反报告。与会者就这三个报告展开激烈讨论。最后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毛泽东领导的第一至三次反“围剿”军事路线的正确和第五次反“围剿”的错误导致红军陷入困境。领导红军的博古、李德受到多数同志的批评,“三人团”的领导权被取消,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博古原名秦邦宪,在苏联改名为博古,翻译成俄语就是“上帝”,说明他自视甚高,想像上帝一样拯救中国,后来果真在共产国际支持下,不到30岁时就成为党在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但在屡战屡败的事实教育下,博古虚心承认了错误,交出了所有权力,还主动与共产国际联系,就领导权变更取得认可,后来又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共产国际军事代表李德则被调到红军大学和抗大讲课,他在讲台上多次心悦诚服地竖起大拇指,说:“红军伟大”“毛泽东伟大”,承认自己因为不了解中国情况,犯了瞎指挥的错误。

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跳跃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主要依靠农民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是独一份。我们党在黑暗中摸索前进,只能集中全党智慧,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发现走错了路,就赶快改过来;我的办法不行,就按你的想法试试。这里只讲正确与错误,不讲个人得失。因为大家都知道,与个人可能受到的委屈相比,没有什么比党和红军生死存亡更重要。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和批评与自我批评本来就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民主革命时期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飞跃——毛泽东思想。

在党的三大作风中,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敌人拥有国家政权能调动的一切资源,占尽财力、兵员、装备、后勤给养等所有优势,共产党只有一个优势:人民的支持。彭真同志说,中国革命有三个公认最艰苦的阶段:长征时期、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时期。特别是抗联孤悬敌后14年,牺牲的师以上干部就达上百人。这个艰苦阶段经常没有饭吃、没有冬装、伤病员没有医药,不是人民群众豁出命来接济,也许我们的部队连一天都难以生存下去。所以陈毅元帅在他的《赣南游击词》里充满深情地写道:“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而在抗战胜利后,我们党的10万干部战士出关,三年后变成百万大军入关,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适时地开展了土地改革。在“保田参军”的口号下,仅东北解放区就有160万人穿上军装。在淮海战场上,表面上是60万我军与80万蒋军的对决,实际上各地踊跃支前的民工达543万人,平均每名战士背后就有9个民工。直接往火线上运送弹药、补充给养、救护伤员的民工就有20多万人。他们用肩挑、船载,毛驴驮、牛车拉、担架抬,形成了一支亘古未见的运输大军。而这支自愿为部队服务、并承受了重大牺牲的世界上最大的农民后援队伍,都是来自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解放区的翻身农民。后来成为县委书记榜样的焦裕禄,当时就是来自山东解放区的农村带队干部之一。 在平津战役中,人民先后支前大车达380万辆,牲畜100万头。渡江作战也是在敌人炮火下,用上万只民船一夜运送了30万部队。南京、上海等大城市解放后,我们也不需要像苏维埃俄国那样搞余粮征集制来保证城市供应,而是通过各级农村党组织做群众工作,组织农民赶着大车、拉着小车、挑着担子往城市送菜送肉送粮,击败了粮商囤积居奇、制造粮荒的阴谋。

《领导文萃》:除了上面谈到的爱国爱民、对党忠诚、不怕牺牲的政治品质和党的三大作风外,您认为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还形成了哪些优良传统作风?

黄苇町:首先,我们党从建立那一天起,就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921年7月底在上海召开的党的一大,宣布“我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受当时条件限制,没有来得及制定党章,但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纲领,作为最初的纪律规范。同时,党内也形成了一些虽然不成文、但已约定俗成、大家都要遵守的规矩。习总书记为什么总把“守纪律、讲规矩”并列提,就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纪律是成文的规矩,规矩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纪律。我们党有什么规矩呢?当时就有这样一条规矩:党员没有理由连续两次不参加党的会议,否则就予以除名。因为“一大”就是在非法状态下召开的。会开到一半,外国巡捕房的人就来了。我们不得不转移到嘉兴南湖上才把会开完。当时如果通知一个党员开会,他如果连着两次既没请假也没来, 往好想,可能是害怕了,不敢来开会了,坏的情况就是已经变节了。不管属于哪种情况,党组织都会立刻切断和他的所有联系,从此再也不会承认他是党员了。这是当时的残酷斗争环境决定的。当时还有一个规矩,就是对党员从事的职业作了限制,必须服从革命需要,还要公开职业收入,因为党费的自愿缴纳,也是党的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毛泽东当北大图书馆助理馆员时,月薪8块大洋,他就觉得很宽裕了。因为当时两块大洋就可以请一个保姆。李大钊月薪200多块大洋,可他的夫人赵纫兰却常为生计发愁,以致蔡元培校长告诉会计,发薪水时要先给赵纫兰留足家用,才准李大钊支取。党的一大召开时,陈独秀没有参加,而是派了他的学生包惠僧作为代表。因为他当时正应广东省省长陈炯明邀请在广州任省教育厅厅长,无法脱身。党成立后,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要求他辞职到上海专任党的委员长(“一大”到“四大”,我們党的最高领导人叫委员长,直到“五大”才改称总书记)。陈独秀任厅长时月薪是300块银元,到上海后党每个月给他30块钱生活费,只相当原来的十分之一。他还不能把这30元都用于个人生活,当党的经费接续不上时,还要尽量从中多挤出些钱用于出版党的刊物。很多同志不了解。我们党的首任总书记,在上海生活最困窘时,夏天只着一件长衫,喝两顿稀粥。而大革命失败后我们的城市党组织转入地下斗争,由于担心一人出事牵连一片,都采取单线联系办法。这就导致一人被捕或牺牲,作为他下线的党员就都失去了组织关系。要恢复组织关系必须找党。当时找党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从报纸上查找哪里有红军或游击队活动,深入险地去寻找组织。另一个就是找到曾一起工作过的党内同志,通过他的途径接上党的关系。但如果后者已经叛变了,就等于把自己送到敌人的屠刀下。但绝大多数失去组织关系的党员,都不顾个人安危千方百计找党,因为他们明白,与自己可能遇到的危险相比,处境更为困难的党更需要自己尽快归队。这也是我们党在任何强大的敌人面前都打不散、压不垮的重要原因之一。

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最突出地体现在全党自觉维护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上。1937年7月,日本驻华侵略军发动了“七七事变”,中国守军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倡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经过我们党的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与蒋介石的谈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和新四军。要收起红旗、更换军装,当时很多指战员痛哭流涕。因为和国民党血战十年,牺牲了那么多同志,被残杀了那么多亲人,如今却要穿上仇人的军装,在感情上很难接受。被派到南方游击队传达中央命令的领导干部,甚至被当作国民党派来的奸细缴了配枪,捆起来准备活埋。是各级党组织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解释工作,也是依靠人民军队听党指挥的光荣传统,才迅速地完成了这次改编。历史证明,正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我军发展壮大的基础。抗战开始时,尽管我军装备差、人数少、部队规模小,但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执行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人民军队和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毛泽东还首次提出我们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而从1941年开始,以延安为中心的全党范围内开展的整风运动,则是我们党的建设历史上第一次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的全党教育运动,为党的七大的召开,做了充分思想和组织准备。

其次,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始终是照亮崎岖道路的火把。我们党形成了著名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当时敌我力量十分悬殊、斗争环境极其严酷,苏区红军将士和白区党的工作者,表现出了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理想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长征精神是对井冈山精神的发展和弘扬,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特别能吃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延安精神的内涵更丰富,特别经过延安整风,对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西柏坡作为中国革命史上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坚持“两个务必”,迎接新的考验,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这些精神的共性特征,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这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之源,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要继续发扬光大的重要精神财富。

最后,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的两种命运的决战,也是革命和反动、廉洁和腐败、得民心和失民心的决战。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在美国支持下,迅速派出大批接收大员空降上海、南京、北平、沈阳等沦陷区大城市,与我们党抢夺胜利果实。当时不少沦陷区老百姓对我们党还不太了解,把国民党官员当作“中央”来欢迎,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接收变成了“劫收”,接收大员肆无忌惮地掠夺、瓜分敌伪霸占的人民财产,甚至把一些民族资产阶级企业也当“伪产”没收,并以“惩治汉奸”为名敲诈勒索、巧取豪夺。当时就有“票子、女子、房子、车子、孩子”的“五子登科”之说。不仅下层人民生活没有任何改善,商人和知识分子也怨声载道。而蒋经国在上海“打虎”失败,使人们对国民党政府的最后一点幻想也完全破灭了。而我们的战士宁可露宿街头,宁可饿肚子,也决不随便动老百姓一针一线。这种秋毫无犯的严格纪律,是我党我军赢得人民支持的重要因素。蒋介石在逃离大陆前一年,曾在演讲中把自己领导的国民党骂得狗血喷头。他指责国民党员“做官不做事,有私利而无公利,有小我而无大我,重权位而不重责任,享权利而不尽义务,有上层而无基础,有党员而无民众,有组织而无训练,有党章而无纪律,有议案而无行动”。他哀叹道:“老实说,古今中外任何革命党都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颓唐腐败;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没有精神、没有纪律,更没有是非标准,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被淘汰了。”蒋介石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枭雄,对国民党深入骨髓的腐败也是无可奈何的。同时他也直言不讳地流露出了对共产党的欣赏。他在要求国民党军队的军官要和部队“同吃、同穿、同住”时说:“共军干部对于这点可以说是完全做到了。他們官兵之间,只有职务上的区别,而没有生活上的悬殊。”他称赞共产党的组织性、纪律性和精神道德。他认为,共产党不仅认真研究和讨论问题,而且踏踏实实地完成任务。“他们不容许一丝含糊笼统的观念,决不容许哗众取宠,半途而废。”而相比之下,“我们一般干部不用脑筋,既不精细,又不确实……所以要陷于失败。”在这里,蒋介石在痛陈国民党败亡的原因时,也在无意间从敌人的视角,对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及其在解放战争中显示出的巨大威力,作了生动的描述。但他要求靠吃空额、喝兵血而自肥的国民党军官和由他们抓来的壮丁组成的士兵队伍“同吃、同穿、同住”,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最终失败的命运,已经由他代表的反动统治集团的腐朽性所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