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航天舆论场

2021-11-05 11:41董璞玉
神剑 2021年5期
关键词:传播者航天

董璞玉

航天工作者攀登科技高峰,航天传播者守望精神高地,二者互相成就、相得益彰。当前,我国航天传播活动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受众关注度前所未有、宽容度也前所未有。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商业自媒体账号不断涌入,新闻传播活动门槛不断降低,从业者业务水平相对下降,舆论场失序、传播者活动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东拼西凑、无中生有,有的擅自行动、破坏大局,有的夸大事实、炮制“热点”、有的搬弄是非、引发纷争,客观上给高歌猛进的中国航天添加了不和谐的音符。

近期,在中国空间站建设稳步推进、国内外舆论场反响积极正面的背景下,湖南两所高校关于航天服工业设计归属权之争格外引人瞩目。

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成功出舱,并完成相关操作。当日下午,湖南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骄傲!湖大设计,成功出舱!》,其官方微博也发布文章,称“神舟十二号”使用的航天舱外服是该校设计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罗建平领衔的智能装备科研团队设计的。在当天晚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中,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师罗建平就舱外服外观工业设计的采访,引发了湖南另一所高校湘潭大学的不满。新浪微博中一则“湘潭大学教师马秋成关于航天服设计归属问题的朋友圈”截图被大量转发,并很快登上热搜。马秋成表示,“受《焦点访谈》专题报道的影响,其他媒体不便发声”,而自己只能“用事实说话”,该舱外服的设计项目由湘潭大学工业设计团队受托研制,由当时的该校教师罗建平担任技术负责人,2020年,罗建平跳槽至湖南大学,如果因此把研究成果归于湖南大学,实属不公。在“知乎”平台上,关于“如何看待湘潭大学空间站舱外服设计被湖南大学占为己有”的讨论吸引了上万网友的围观。事件的焦点人物、湖南大学教师罗建平在社交平台上回复:在接受媒体采访中,已经主动说明支持单位,并将媒体采访提纲和采访视频及时告知相关团队成员。7月6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其官方平台上发表《科普|赞!新一代“飞天战袍”正式上线!》一文,文末便有读者提问:“请问,航天服是哪个大学承担研制的?”对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官微回复称,“航天员中心研制的,部分高校参与了一点工作”。7月9日晚,湖南大学和湘潭大学相继在官网发布了一则《湖南大学 湘潭大学联合声明》,指明湘潭大学参与项目的时间线,也强调当事人无论是在湘潭大学,还是在清华大学、湖南大学,一直没有中断对航天服的设计研发工作。

至此,该事件有关背景事实已经清晰,湖南两所高校和几位当事教师对核心事实并无争议,舆情爆发在马秋实朋友圈曝光之后,马朋友圈言论则直指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的相关报道,从网络上关于航天服争议的搜索指数曲线同样可以证实这一时间线索。据此,笔者认为,此次舆情直接诱因为主流媒体报道核心事实缺失,反映出部分从业人员职业行为失范。

航天新闻传播有其强烈的政治属性、较高的专业要求、强大的社会影响和严格的保密约束,在实践中,所展现出的原生性、特殊性和复杂性是其他行业和领域传播实践活动不可比拟的,对从业者的政治意识、科技素养、纪律观念和新闻伦理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由大向强快速发展、航天新闻传播影响力持续扩大,有必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航天新闻传播者的职业规范进行思考和探讨。

强化政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航天事业托举国之重器、宣示国家意志、展示国家实力,航天新闻传播先天就区别于一般科技报道,自带鲜明的政治属性。作为新闻传播从业者,必须把讲政治作为第一位的要求,在选题中体现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敏锐性,在采写中体现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鉴别力,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政治的角度捕捉新闻、按政治的要求取舍新闻、以政治的眼光打量新闻。从实践上看,我国航天新闻传播活动由党和国家新闻舆论主管部门统筹,由分工负责重大航天工程和航天任务的主管部门,具体实施则由行业相关单位和新闻媒体共同承担,从上至下有着严密的组织、周密的计划和具体的指导,一举一动必须服从统一的号令、口径、节奏和尺度。由于环境条件特殊、采访对象特殊、审稿发稿程序特殊,要求传播者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政治倾向,要通过新闻作品的思想性提升其指导性,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信念,始终围绕党的政策方针、围绕国家和军队的战略意图、围绕有关部门的部署开展工作,牢牢把握舆论宣传的正确方向和主动权。还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避免因小失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此次“航天服设计归属权之争”这一舆论事件中,如果新闻媒体能够自觉站在载人航天工程大局上进行策划,就会意识到此选题暗藏的风险。从传播效能上看,航天新闻传播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对外的威慑力和对内的鼓动力,传播技术的进步、网络媒体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覆盖面更广、渗透性更强,不仅指向国际国内航天领域,还辐射领域以外的民众、政府官员、首脑人物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上成为舆论争夺最快捷、最有效的武器,在逆全球化和国际经济、科技競争加剧的形势下,航天新闻传播还承担抢占舆论阵地的重要作用,要把宣传航天强国实践、展示航天人风采作为职责使命,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通过对大量航天动态的报道或突出某个问题或事件的宣传,形成有利的舆论,为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提供有力的思想舆论支撑。

提升科技素养。航天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能否形成、发布对社会有价值和影响力的新闻稿件,使航天信息传递给受众,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传播者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一作用高度依赖于传播者的专业知识结构。现代传播活动对传播者的知识结构有着很高的要求,既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又要在某个专业有较深的造诣。航天传播还具有科普的功能,向受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宣扬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让受众更加全面、科学地了解航天科技的发展,体现科学的某些基本精神,激发对科学的热情,增长对科学的判断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还要帮助受众对航天科技的社会功能、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有一个全面科学的理解。比如,受众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就很难理解什么是“推重比”“第一宇宙速度”“归零”等,理解这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群,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作为传播者,必须用通俗形象的语言降低专业门槛,取消受众的阅读障碍。因此,在平时的采写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与更新、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增强与业内专家的交流对话能力,不断拓宽视野、开掘深度。由于很多重大航天事件情况复杂,不确定因素多,经常出现很多始料未及的情况,要求传播者具备很强的分析判断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例如,对一些航天信息和科技问题能辨别真伪,做出科学的判断,当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快速灵活地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此外,哪些科技信息是真实可靠的、哪些科技信息是有推广价值的、哪些科技信息是需要严格保密的,这些都需要传播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识别。如果《焦点访谈》记者能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科技素养,就不会在“航天服外观工业设计”和“航天服设计”这一问题上贻笑大方。当前,我国航天事业正在加速发展,特别是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和行星探测任务,从过去的“几年一发”到如今的“一年多发”,民众对航天信息的需求也从过去单纯要求“成功”、获取“情绪价值”,逐渐过渡到追求“科技价值”“信息价值”。应对如此变化,传播者应着眼于航天科技快速、动态发展的特点规律,进一步加强传播活动的整体策划,把跟踪航天科技发展潮流和适应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报道近期建设成就和长远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基础性技术的知识普及与前沿性技术的介绍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导向、牵引、推广和促进作用。

发扬进取精神。航天低温的液氢、液氧推进剂一经混合,就会产生最炽热的火焰,航天新闻传播既需要冷静、客观的科学态度,也需要热情、执著的业务情怀。航天事件大都具有“原生性”,即事情的发生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事件发生和成果公布之前,媒体无法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事件详情,必须亲临现场抓取事实真相。尤其是大型航天事件、重要科技成果等,具有现场感、独特性甚至是唯一性,国内外航天领域都有亲历式报道的成功案例。1990年12月,48岁的日本电视记者丰广秋山同苏联宇航员一道乘宇宙飞船赴太空采访,成为世界上第一名太空记者;1982年10月1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喜看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壮观景象》,引起世界范围内的轰动。这些重要的一手资料都需要到达现场,时刻关注事件的进展才能产生高质量的作品。由于航天事件都是史无前例的,更具新鲜性和唯一性,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它重要的新闻价值。事实上,“脚板底下出新闻”一直是我国新闻界的传统,其中蕴藏着群众观点、眼见为实等一系列哲理和经验。在任何情况下,传播都必须以建立和维护媒体信源的可信性为基础,航天新闻传播的封闭性、保密性等要求并不能成为传播者的“投喂”、发“通稿”的借口,必须深入一线,求真、求新、求实。传播者应该尽可能披露新闻信息来源及其收集信息的方法,这样受众就能自己对新闻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在新闻生产中任何媒体的新闻生产者都不可以杜撰、歪曲或故意改变新闻事实,必须保证新闻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受众。从业者一定要做到“眼勤、腿勤、耳勤、手勤、脑勤”,必须深入新闻现场亲身采访,除求证一般性的事实外,原则上不采用电话、网络采访的手段,这是新闻生产与其他文化生产的根本性区别。随着大数据、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应用、社交媒体、问答社区、网络直播、聚合类平台、自媒体等媒介新业态不断涌现,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方式、受众对象都受到深刻重塑,客观上要求传播者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产出与航天科技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新闻产品。

遵循纪律伦理。航天科技事件、航天科技成果等因其政治性强、科技含量和信息价值高而倍受关注,这些内容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因此,要深刻地认识到航天科技信息的特殊性,传播者对待此类信息,必须慎之又慎,从严把握,始终坚持“保密优先”的原则。这一原则具体表现为执行严格的采访、审稿和发稿制度。首先,航天新闻的采访必须严格按照工程和任务有关报道安排,依据受访单位同意的计划进行,采写、拍摄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像稿件制品,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审核。尽管我国航天新闻传播的保密制度十分严格,但违反规定的问题仍时有发生。如1980年,我国用一枚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国外舆论普遍认为我国已经掌握了“多弹头分导”技术,一些国家甚至还提出派人前来进行技术交流。当时新华社只是简要地发了一条消息,可是北京某电台却播出了《天空奥秘压桂冠》的广播新闻,北京某报随之刊登了长篇通讯,并配发了照片,将卫星的运行轨道、遥测频率等关键技术和盘托出,造成了我国航天技术的重大泄密,给国家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在重大报道选题中,媒体争时间、抢热点无可厚非,但是在保证时新性的前提下,还应该遵循基本的行业规范。《焦点访谈》的此次报道虽然不是刻意炒作的虚假新闻,但由于对新闻信源缺乏严格考证,导致报道事实有失偏颇,削弱了权威媒体的公信力,引发了负面舆情,也是一次对新闻伦理的伤害,虽然未导致恶劣影响,但依旧给新闻工作者敲响了警钟。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身处其中都应心怀敬畏,尤其是代表国家單位、企业、机构立场的官方媒体和账号,更应该以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一次发声,以严谨认真的精神雕琢每一条内容。在法纪底线之上,传播者还应保有对新闻伦理的追求。新闻伦理即出于自律的要求,以个体高度的道德感和责任心为准则,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价值共识以及价值规范。真实性、客观性是新闻伦理的核心理念,也是航天新闻传播的生命线,类似“工业设计署名权之争”所表现出从业者功利化、浅表化倾向,必须在航天新闻传播实践中极力避免,在更新工作理念、手段方法、载体渠道、制度机制的同时,保持科学求实精神、守住法纪道德底线,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航天传播新格局。

猜你喜欢
传播者航天
时传祥纪念馆:做好三种精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逐梦航天日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新闻传播渠道中传播者权力问题的分析
1927年至1937年湖南省炎陵县红军标语的发展
法治媒体如何讲好法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