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洁章, 潘晓, 池美女, 池鑫晨
(永康市耕地质量服务中心,浙江 永康 321300)
我国小麦以冬小麦为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居粮食作物第二位[1]。我国小麦主产区为华北平原,浙江省小麦主要以稻麦轮作的形式进行种植[2]。缓释肥具有缓慢释放养分的能力,在满足作物生长发育周期内对养分需求的同时,有效减少肥料损失,即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又能减少施肥量和减少施肥次数[3]。为贯彻农业农村部提出的“化肥零增长”方案以及“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实践,通过改施缓释肥来减少小麦氮肥投入量,以期达到减量增效之目的[4-5]。
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16。试验地位于石柱镇姚塘村,为潴育型水稻土,属黏壤土,肥力中等。其中,有机质、全氮含量分别为25.3、1.57 g·kg-1,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65.0、24.3、71.0 mg·kg-1。试验所用肥料有尿素(N 46%)、三元复合肥(N 15%,P2O515%,K2O 15%)和巨隆缓释肥(N 20%,P2O58%,K2O 12%)。
以667 m2为处理单位,共设5个处理。CK为空白处理,即小麦全生育期均不施肥;T1为常规施肥,即根据农户施肥习惯进行设置,基施复合肥50 kg,分蘖盛期追施尿素10 kg;T2为缓释肥等氮一次基施,即按照氮素等量原则一次性基施缓释肥,缓释肥用量为60.5 kg;T3为缓释肥减氮20%一次基施,即按照氮素减量20%原则一次性基施缓释肥,缓释肥用量为48.4 kg;T4为缓释肥减氮20%一基一追,即按照氮素减量20%的原则,一次性基施缓释肥,并在分蘖盛期追施尿素,缓释肥用量为30 kg,尿素用量为8 kg。
各处理小区均为30 m2,设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各处理除肥料施用存在差异外,其他病虫害防治及田间管理均保持一致。小麦收获时,进行考种并实打实收进行测产。
小麦收获时对试验地各处理小区进行考种。从表1可知,相对常规施肥T1处理,对照处理的株高降低6.4 cm、穗长减少2.2 cm、667 m2有效穗减少5.3万穗、每穗实粒数减少4.0个、千粒重减少2.3 g,理论产量出现大幅降低,降幅高达32.9%;T2、T3、T4相对于T1其株高分别增加2.3、1.1和1.4 cm,穗长分别增加0.5、0.2和0.3 cm,667 m2有效穗数分别增加1.9万、0.7万和1.1万穗,每穗实粒数分别增加0.9、0.4和0.7个,千粒重分别增加0.7、0.3和0.4 g。通过不同施肥处理小麦农艺性状对比发现,肥料依然是小麦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不施肥情况下小麦各农艺性状指标表现较差;缓释肥具有缓慢释放养分的能力,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均可保障养分的不断供给,因而小麦各农艺性状指标表现较好。
表1 不同处理下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
小麦收获时进行现场实打实收测产。从表1可知,相对常规施肥T1处理,CK产量降幅达30.7%;T2、T3、T4增产幅度分别为11.0%、4.2%和6.4%。从产量数据可知,肥料依然是小麦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不施肥的情况下,小麦不仅各农艺性状指标表现较差,实际产量也大幅降低;在等氮养分投入量下,缓释肥等氮一次基施处理相较常规施肥处理增产高达11.0%;在减氮20%条件下,缓释肥一次基施处理也有较好的增产表现,一基一追下产量表现则要更好。因此,从小麦产量角度来讲,施用缓释肥能有效减少施肥次数和施肥量,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减量增效的作用。
通过不同施肥处理下小麦农艺性状和实测产量对比发现,肥料依然是小麦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不施肥情况下小麦各农艺性状指标表现较差,实际产量大幅降低,降幅达30.7%;施用缓释肥各处理小麦农艺性状指标相对常规施肥处理均有所提升,缓释肥有益于小麦的健康生长发育;缓释肥等氮一次基施、缓释肥减氮20%一次基施和缓释肥减氮20%一基一追处理相对常规施肥处理分别增产11.0%、4.2%和6.4%,缓释肥具有缓慢释放养分的能力,可减少养分损失,施用缓释肥能有效减少施肥次数和施肥量,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减量增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