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锐 曹玉蓉 安伟 滕勇 马在松 徐斌 杨新明 王艳侠
骨原发性黄色瘤又称为囊性纤维性骨炎,是指病变侵及骨组织,来源于骨髓纤维结缔组织的非骨化性的肿瘤病变。其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查阅相关数据库,而胫骨平台原发性黄色瘤国内外鲜有报道。2018 年3 月,新疆军区总医院创伤骨科中心收治了1例胫骨平台原发性黄色瘤患者,现就其诊疗过程进行梳理,并检索国内外相关病例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供临床参考。
患者,男,32 岁,慢性起病,右膝疼痛伴活动受限2 年。自诉缘于2016 年3 月无明显诱因情况出现右膝酸困、疼痛不适,无肿胀、淤青等。此后,每当膝关节剧烈活动时,疼痛明显加重,并逐渐出现伸直受限,影响日常生活、工作,于2018 年3 月5 日入院。专科查体:右下肢跛行步态,右膝轻度肿胀,皮温略高,内侧胫骨平台略隆起,畸形处压痛、叩击痛阳性,右膝伸直受限,屈曲活动范围正常,负重时疼痛明显,右膝关节内外翻试验阳性。实验室检查:入院时血沉18 mmol/h,C-反应蛋白3.02 mg/L,甘油三脂1.64 mmol/L。影像学检查:X 线平片提示右胫骨上端轻度膨胀性骨质破坏,呈偏心性低密度影,骨皮质变薄,边界尚清(见图1A、图1B);CT提示右侧胫骨上段见局部溶骨性骨质破坏,累及关节面,边界清楚、略膨胀,大小约3.7 cm×6.1 cm,CT值约41 Hu,部分病变突破局部骨皮质向外扩张(见图1C);MRI 提示胫骨上段可见团块状占位病变,局限性膨隆,病变呈长T2、长T1 异常信号,病变可见分隔(见图1D、图1E)。临床初步诊断:右胫骨平台骨破坏,性质待查。
术前穿刺活检提示:纤维结缔组织的肿瘤病变,考虑良性肿瘤。2018 年3 月8 日,患者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右胫骨上端骨病灶刮除、瘤腔灭活、取髂骨+异体骨植骨内固定术”,术中见右胫骨平台内侧隆起区直径约5 cm,骨皮质菲薄,如“乒乓球壳”样,中间部分区域骨质缺损,局部骨皮质异常活动,考虑病理性骨折,向外膨胀明显,表面有多条增粗的静脉血管(见图1F)。骨刀自隆起区边缘截骨、掀开病灶“顶盖”,进入瘤腔。见病灶内主要为淡黄色清亮的液体,周壁为黄褐色熟蟹黄样组织附着(部分留送病理检查)(见图1G、图1H)。保留病灶周围硬化的骨壁,胫骨平台软骨面尚存,但在胫骨平台髁间棘处有一约“绿豆”大小的骨及软骨缺损,使瘤腔与关节腔相通。依次用热生理盐水(约70℃)、无水乙醇浸泡瘤腔20~30 min。瘤腔底部先植入异体骨3 包,截取大片状的髂骨垫于软骨面下,大的髂骨条支撑于瘤腔外侧,放置T 型接骨板,螺钉逐一固定牢固。术后病理见黄色、灰褐色不整形组织一堆,大小6.5 cm×5.5 cm×1.8 cm,切面淡黄灰褐色,质脆,局部质硬,HE 染色可见大量泡沫细胞、纤维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增生,其中可见胆固醇裂隙,无细胞核异型。诊断符合黄色瘤,见图1I。术后患者手术部位持续性渗出1 个月,予以石膏外固定制动,同时予以间断性无菌换药后伤口自行愈合,余未行其他方式进一步处理。其中伤口渗液多次细菌培养均阴性,考虑可能与异体骨排异反应相关,但不排除膝关节液通过胫骨平台髁间棘缺损处渗出所导致。术后1 年随访复查X 线片可见瘤腔愈合,关节间隙正常(见图1J、图1K)。
图1 A.术前膝关节X 线片正位可见右胫骨上端轻度膨胀性骨质破坏,呈偏心性低密度影;B.侧位骨皮质变薄,边界尚清;C.右侧胫骨上段见局部溶骨性骨质破坏,累及关节面,边界清楚、略膨胀,大小约3.7 cm×6.1 cm,CT 值约41 Hu,部分病变突破局部骨皮质向外扩张;D.胫骨T1WI;E.T2WI 胫骨上段可见团块状占位病变,局限性膨隆,病变呈长T2 长T1 异常信号,病变可见分隔;F.隆起区骨皮质菲薄,表面有多条增粗的静脉血管;G.病灶周壁为黄褐色熟蟹黄样组织附着;H.清除病灶后病灶基底部为硬化骨质;I.HE 染色(×40),可见大量的泡沫细胞,局部可见胆固醇裂隙;J、K.术后1 年随访可见瘤腔愈合,关节间隙正常
黄色瘤常发生在皮肤、肌腱、消化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常合并有脂质代谢失调(高脂血症)等,病理组织显示含有大量泡沫细胞的病变组织,表现出一定的侵袭性,但也有人认为其不是真性肿瘤,其命名一直比较混乱[1]。在WHO 骨肿瘤分类中,长干骨原发性黄色瘤、骨纤维皮质缺损、纤维黄色肉芽肿和纤维黄色素瘤统称为干骺端纤维缺损。本病发病率极低,骨原发性黄色瘤约占原发性肿瘤(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0.4%~1.0%[2]。骨原发性黄色瘤发病机制目前并不清楚,有研究发现其基因突变激活了RAS MAPK 通路(KRAS、FGFR1 和NF1)相关[3],也有报道与Ras/mitogen 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中编码成分或调节因子的基因突变机制相关[4]。骨原发性黄色瘤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往往后期发生病理性骨折才就诊。X线片检查能明确病变部位及大体形态,CT 比X 线片更能精确显示病灶破坏程度及范围[5],X线与CT联合应用可以减少误诊的情况[6]。对于隐匿性、早期无症状的骨原发性黄色瘤,MRI 影像学检查具有独特的优势[5]。
骨原发性黄色瘤以富含大量纤维组织细胞、泡沫细胞以及多核巨细胞,其内无成骨性细胞为特点。由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上的非特异性表现,该患者术前笔者初步考虑为骨巨细胞瘤,术中探查发现瘤腔富含大量“蟹黄样”组织及淡黄色清凉液体组成,最终依据病理检查确诊。最新研究提示H3F3A G34W 特异性抗体对骨巨细胞瘤较敏感,具有特异的生物学意义[7]。骨原发性黄色瘤常继发出血性改变,本例患者组织病理显示由泡沫细胞、含铁血黄素的多核细胞和胆固醇裂隙沉积,故此病又被吸收性肉芽肿病,当胆固醇明显时又称为胆固醇性肉芽肿病。
该患者因膝关节疼痛及活动障碍就诊,术中探查局部已发生病理性骨折,增加了致残风险。手术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则是完整彻底切除肿瘤病灶。对于本例患者,笔者在切除肿瘤的同时,放入异体骨及自体髂骨,尽量完整保留及恢复原有解剖结构,利用胫骨近端解剖接骨板固定,术后患者伤口出现持续性无菌渗出,值得临床思考及进一步研究。文献报道早期病变刮除和硫酸钙植入,可取得不错疗效[8]。本例患者术中见膝关节腔已与瘤腔贯通,考虑病灶破坏所致,故对于早期骨原发性黄色瘤需要密切随访,若病灶持续增大且疼痛症状明显,则需积极行手术干预,防止发生病理性骨折,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