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与变革:1978—1985年中国主办国际性博览会概述

2021-11-04 11:45杨兴山
红广角 2021年5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

杨兴山

【摘 要】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成立于1952年5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全国性民间对外经济贸易团体。该会草创时期就设置了来华展览部、出国展览部。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实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出国展览及国外来华展览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在此基础上,中国开始尝试主办国际性博览会。以1978年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为肇始,1985年的第四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走出主办国际性博览会的重要一步,成为中国会展业的里程碑。历史证明,中国尝试主办国际性博览会正是改革开放前25年接待来华展览及出国展览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是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实践产物。

【关键词】中国贸促会;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K27;D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6644(2021)05-0017-09

博览会是对近代兴起的各种展览会、展销会、劝业会的统称,它对促进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2018年11月5—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国内博览会史学专家马敏认为:“首届进博会是以经贸为主题的国际博览会,商品贸易和科技进步始终是一切博览会的起点和原点,可以说此次进博会回到了博览会的传统与本源。”中国主办国际性博览会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开始的,即1978年10月举办的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经过多年实践经验总结,1985年第四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成功举办,走出中国主办国际性博览会的重要一步。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博(展)览会,同样可划为经贸主题的博览会,在新中国主办国际性博览会的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来,国内对于博览会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博览会文献的整理数量大、原创性强;研究主题不断深化,在博览会与近代化、科技文化、中外交往等方面有较大突破。而对于改革开放初期博览会的研究尚且薄弱,本文谨做一些有益的补充。

一、博览会主办机构:中國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1978年和1985年中国尝试主办的两个国际性博览会的组织方均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简称中国贸促会)。目前国内关于中国贸促会的研究多是从经济学、管理学视角着手,而对于其机构、职能改革的历史变迁尚未有系统研究成果出现,鉴于中国贸促会对新中国博览会事业特殊重要的贡献,本文首先对其做一些简单介绍,以求研究的完备与全面。

中国贸促会成立于1952年5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全国性民间对外经济贸易团体,成立伊始便成为中国经贸界一条通往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方未建交国家民间交往的通道。该会草创时期就设置了来华展览部和出国展览部。中国贸促会接待的来华展览会主要是经济贸易型的展览会;出国展览工作主要是主办中国经济贸易展览会和参与国际博览会,1982年开始受邀参加世界博览会。1953年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先后举办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业展览会和波兰人民共和国经济展览会,揭开了中国贸促会接待外国来华展览工作的篇章。至1977年,中国贸促会共组织、接待了125个外国来华举办的经济贸易和专业技术展览会。1978—1988年的11年间,共接待了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个来华展览会,是改革开放前25年来华展览总数的1.3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贸促会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管理渐趋成熟,主要体现在:

一是提出新的工作方针。进入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新时期中国全面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交流的需要,中国贸促会根据自身的特点,于1980年确定了新的工作方针:促进对外贸易,促进吸收外资,促进引进技术,促进各种形式的中外经济技术合作(简称“四促”方针)。整个80年代中国贸促会一直以此方针为工作方向,这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首先,“四促”方针是与中国的外交形势变化相适应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外交往的活跃有效地加强和改善了中国的对外关系,其中最具影响的成果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和中美建交。其次,“四促”方针符合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需要。再次,“四促”方针是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的产物。在新中国对外贸易体系中,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一直是一个重要环节,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加快了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步伐。组织和举办展览会是开展国际间商品与技术交流和促进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手段,中国贸促会通过展览会这一平台,为国家对外贸易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是参与展览管理工作。1979—1981年,国家对于如何管理展览活动尚无明确具体规定。一般涉外展览是按照既有的外事管理权限进行管理,不涉外的展览活动是按照行政管理范围自行办理。1982年8月26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批转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部、外交部〈关于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接待外国来华经济贸易与技术展览会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确定了出国展览和接待外国来华展览的报批程序。其中规定:“外国来华举办经济贸易与技术展览会(包括通过友好城市、省州关系来华举办的展览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均应提前半年提出计划,并于每年一月底或七月底以前送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进行综合平衡,统一报国务院审批。未经批准,任何单位不得自行允诺和接待来华展览会。”“来华展览计划经国务院批准后,其中属于外国展出者向贸促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申请的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举办的展览会,由贸促会负责接待,贸促会也可交由其地方分会负责接待。属于外国展出者向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申请的或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举办的展览会,由有关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负责接待。”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展览会的正式管理文件,也是迄今在中国级别最高的关于对展览活动进行管理的、具有管理约束性质的重要文件。这份文件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出国举办展览(包括参加国际博览会)和接待外国来华展览,成为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推进对外经贸事业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缺乏宏观管理,无章可循,一度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比如在1981年,国内有十几个省市都去日本举办贸易展览会,内容大同小异;在美国某城市,一周之内竟有3个中国展览会开幕。外国来华展览活动也有类似情况。

三是发展地方分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对外经贸事业的迅速铺展,中国贸促会地方分支机构逐年增加。到1986年5月,中国贸促会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时,全国已有35个地方分会。各分会都能独立接待外国来华展览及代表团,组织出国访问和专业考察。

自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贸促会恢复部分职能到改革开放初期职能扩展,中国贸促会以其广泛的工作内容和各种有效的服务,为促进国际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交流和友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86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在中国贸促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过去在我国的对外交往还不很发达的年代里,贸促会在推动我国的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发展经济友好往来的桥梁”,“它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界组织的民间团体,它代表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界与世界各国开展民间的经济友好活动。它是我國政府在外交工作与对外经济贸易工作方面的得力助手”。

二、配合农业机械化:主办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

1978年10月20日至11月3日,中国贸促会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主办了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这是在新中国首次举办的国际性专业展览会。主办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是顺应当时国家政策的产物,即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这一奋斗目标。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便形成了一个明确的路线。这个路线就是在农业合作化完成以后,要大规模实行农业的技术改造,并在20~25年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直到1978年,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就是按照这个路线

进行的。

1966—1978年是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实现农业机械化成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966年7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确定了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农机制造以地方为主、农业机械化产品以小型为主、农业机械购买以集体为主的“三主”方针和实现这一方针的措施。会后由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冲击,延迟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1975年9月15日至10月19日,国务院在山西昔阳县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进一步提出全国要在3~5年内分期分批普及大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再掀高潮,进入以“普及大寨县”为特征的新阶段。同时,会议还交流了农业机械化经验和讨论了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问题。1976年12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动员全党全国揭批“四人帮”、迅速把农业生产搞上去的同时,根据毛泽东1955年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提出的用25年时间完成农业技术改造的设想,重提到1980年基本实现全国农业机械化的要求。

(一)会前筹备与展会内容

1975年,中国贸促会开始酝酿和研究举办国际性展览会。当年11月27日,中国贸促会主任王耀庭召集座谈会,提议举办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以配合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学大寨”的决策,借鉴外国农机的长处,促进国内的农机生产。与会各部门代表均表示赞同。会后,中国贸促会就展览场地、邀请国别、希望外国展出的产品、外国展览人员的住宿与交通等问题,分别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

1977年11月底,中央领导人批准了《关于拟于1978年下半年在北京举办几个国家参加的农业机械展览会的请示》,筹备工作随后正式开始。国家计委、物资总局、一机部、农林部、外贸部、中国贸促会和北京市革委会指派负责人组成筹备小组,研讨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具体组织工作由中国贸促会负责。中国贸促会出面向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联邦德国等11个国家的驻华大使馆发出了参展邀请函,同时也将此事通知了中国驻这些国家的商务参赞处。后来又增加了丹麦,共12个国家。

农林部和北京市革委会同意展览会使用全国农业展览馆及其南面的一块空地。一机部和农林部根据12个国家的农机生产情况,分别提出了各国的强项产品大类和希望邀请参展的公司名单,由中国贸促会出面与各国主办单位协商。同时,各参展国也可推荐其优势产品和参展公司。一机部和农林部负责提出展后拟留购清单,再由国家计委和物资总局安排外汇,确定留购项目。北京市革委会指定有关部门负责安排外宾和中国参与工作的人员食宿、交通等。

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于1978年10月20日开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出席并剪彩。一共有12个国家(中国未参展)的320多家厂商参加,室内外展出面积3万多平方米,共展出各类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725台。主要展品为拖拉机、耕作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和农田测试仪器等。展品的纯重量达1600多吨,丰富多彩的展品展现了这12个国家在农业机械制造方面的高度技术水平,反映了这些国家在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700多台展品中,罗马尼亚、瑞典的林业机械,日本的水稻插秧、收割机械,西德的卷管移动式喷灌机等,吸引了大批观众。在展览会的表演场地,有10个国家的技术人员演示了用机械进行旋耕、起垄、开沟等技术。

展览会期间,澳大利亚、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罗马尼亚的农机技术人员,还分别到北京郊区房山县(今房山区)和朝阳区的两个人民公社,进行收割水稻、芦苇和收获甜菜、青贮饲料的表演和喷灌表演。数千名观众观看了表演,他们对各国朋友带来的先进技术表示赞赏。

中国贸促会会同一机部、农林部等有关主管部门组织了30多万名观众参观展览会,观众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有5万多名观众来自北京以外。8万多名观众观看了各国的农机操作表演。展览会放映了各国的农业科学电影197部。展览会还举行了205项技术座谈,中方有1200多名技术人员参加。有些外国教授和高级技术人员专程来中国参加技术座谈会。通过相互讨论,促进了彼此之间在科技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说:“这次展览会好比一个农机大学。人家把各种农机在这里摆得好好的,机会难得,应该拍电影;要把观摩学习组织好,多组织一些人来参观。特别是农机研究、生产部门,一定要来看看。对各国的样机要做比较,写出总结来。”经有关主管部门反复研究、比较,中方在展览会闭幕后收购了500多台展品,总值540万美元,占各国拟出售展品总值的79%。为了使全国更多的农机技术人员有机会参观、了解外国的先进农机产品和先进技术,农林部在展览馆内继续内部展出留购下来的500多台展品,为期两个月。展览结束后这些展品被分配到农林部选定的10个县,在平原、山地、水田、牧区等不同的农牧环境进行生产试验,并进行了推广。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特意制作了《外国农业机械展览会》的纪录片,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选取了不同的农业机械进行操作录制。

展览会期间,中外贸易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在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发展了贸易关系。日本、瑞士、西德、意大利、英国、罗马尼亚、荷兰、加拿大、法国等国的展览团团长和驻华大使,在展出期间还先后举行了馆日招待会。他们在招待会上的致辞中,热情祝贺中国人民在国家建设与科学技术现代化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对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有所贡献,并能增进互相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彼此间的贸易往来。各国来宾在展览期间还参观了北京的工厂、人民公社,并浏览了名胜古迹。中国贸促会举行专场文艺晚会招待了各国客人。

当时因中美两国之间还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所以这次展览会未邀请美国公司参加。但美国国际收割机公司的拖拉机和耕种机公司通过在加拿大、法国、西德的子公司参加了展出。美国帝尔公司的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公司通过其在法国和西德的分公司进行展出。美国克拉克公司的重型建筑设备通过其在加拿大的子公司进行展出。美国公司方面认为:“最近的迹象表明,中国可能计划大量购买农业机械,这次展览会将成为一次很重要的展出。”

(二)历史定位与经验

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是中国贸促会来华展览部接待的第一个国际性的专业博览会,是中国主办的第一个商业性展会,为中国会展业市场化开了先河。该展览会标志着中国展览业由起步期的“单国展览时期”向蓬勃发展阶段的“国际展览时期”过渡。此次展览会有三个主要特色:一是国际性。不同于之前25年间接待的单国来华展览,这次展览会事先筹备期就计划邀请12个国家参展。二是商业性。这次展览会本着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发展贸易的宗旨,收购了近八成的展品。三是专业性。展会期间有序组织了来自全国的技术人员参加展会及技术座谈会,与国外专家进行直接的面对面交流,并选取县域进行展品试点。

但是这次展览会,中国并没有展品参展。“中外同堂”参展的转变,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本次展览会之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铺开,中国展览会事业开始走向现代化、商业化,展览会逐步具备现代贸易展览会的特征。1979—1982年,国内相继举办了“全国轻工业新产品展销会”“全国社队企业产品展销会”“全国儿童生活用品展销会”等全国性大型展会,开启了会展业市场化的有益探索。

三、促进亚太经贸合作:主办1985年第四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

进入20世纪80年代,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引人注目。1985年11月15—30日,中国贸促会主办的第四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国际贸易博览会在北京新落成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这次博览会既是人们观察“太平洋崛起”的窗口,也是亚太地区各国增进了解、加强合作的一个平台,走出了在中国主办综合性国际博览会的重要一步,这是新中国历史上举办的第一次大规模国际博

览会。

(一)亚太经社委员会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社会委员会(简称亚太经社委员会)的前身是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是联合国的区域性组织。亚太经社委员会成立于1947年,成立时规模不大,只有10个成员国,工作人员和预算也甚少,最早是作为该区域各国政府的一个论坛,相互了解各自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1962年,亚太经社委员会为了扩大本区域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促进本区域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倡议举办亚太博览会。1966年,以稻米和农机为主的第一届亚太博览会在泰国曼谷举办。1969年,以石油化工产品为主的第二届亚太博览会在伊朗德黑兰举办。1972年,以轻纺产品和纺织机械为主的第三届亚太博览会在印度新德里举办。

中国与亚太经社委员会的接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1978年8月,中国政府派出由对外贸易部副部长刘希文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亚太经社委员会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亚太地区贸易和合作部长级会议,表达了中国愿意加强同亚太地区经济贸易合作的愿望。为了促进亚太区域的经济繁荣和贸易、技术交流,发展“南南合作”,扩大“南北交流”,1982年2月,亚太经社委员会倡议在中国北京举办第四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1982年10月26日,中国贸促会、外交部、对外经济贸易部联名向国务院报送《关于贸促会与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在北京联合主办第四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的请示》,拟将博览会的地点设在中国贸促会正在筹建的国际展览中心。此后,修建国际展览中心成为一项重要工程,各方面在资金、设备、物资、施工力量等方面都给予了优先支持。最终经中国政府同意后于1983年9月15日在北京签署了议定书。

(二)博览会概览

1985年11月15日,第四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开幕,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出席开幕式并剪彩。博览会设有6个展览厅,展览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累計1200多个厂家、公司和团体参展,代表亚太地区及与本地区关系密切的26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了从传统手工艺品到高能核聚变等先进技术和设备。

在各展览大厅内,参观者感受到亚太地区在经济建设上卓有成效的发展。过去,亚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大都是初级产品。而这次博览会的出口产品则包括从纺织品到电脑等各种工业品。东盟等国也已改变过去以木材、棕油、锡等传统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展出以农产品为基础的加工业,如食品加工、罐头、饮料、化肥和石油产品等。特别是这些国家生产的精密机械、电子医用器材和电脑等已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在发达国家中也博得信誉。

美国这次的参展单位共有40多家,展出的都是美国准备向中国出售的产品。克劳斯公司是专门从事展览事业的企业,已在中国举办过多次技术展览活动。这次博览会的美国馆就是由该公司组织展出的。西屋电器公司是世界上较大的电器公司之一。这次主要的展品有:W、D、P、F型电子控制系统,适用于自动化工厂、大型电站、供电系统及计算机的控制设备。施乐公司展出的施乐天地,代表着美国最先进的复印和传真技术,图像精美清晰,除办公室用的常规复印机外,还有大型工程复印机,可以直接将铅笔绘制的图纸复印成施工图或上墨底图,其他的还有电话图文传真机、电子存储打字机、教育器材和医疗设备等。

博览会期间,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合作和资助下,亚太经社委员会、亚太技术转让中心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机构组织了亚太国家投资、合资和技术转让两个专题座谈会,有力地促进了亚太地区在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方面的合作。20多个参展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约80人参加了讨论。亚太国家投资、合资企业座谈会于11月20—22日举办。亚太国家技术转让座谈会于11月25—27日举办。座谈会对于亚太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相互间的取长补短,发挥本地区贸易潜力,促进本地区在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方面的合作起到了有益作用。此外,博览会期间,日本、印度、美国、荷兰、民主德国、瑞典6个国家的展出者举行了79次技术座谈,中国约30个有关部委、北京市的2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贸人员参加了这些技术交流活动。

根据之前签署的议定书,确定了各国馆日时间,从博览会开幕式之后的16—25日,分别是日本、瑞典、苏联、芬兰、美国、澳大利亚、印度、荷兰、加拿大、民主德国的馆日。

中国馆面积9100平方米(包括设在北京展览馆的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分馆),其中在博览会7号馆及露天广场共有6300平方米,名列参展各国之首。展出机械设备、电子产品、轻纺工业品、食品和手工艺品等。另外,在北京展览馆还设有电子工业设备分馆,展出面积为2800平方米,主要展出半导体集成电路加工设备、黑白显像管生产设备、电容器生产线设备、集成电路加工设备以及电子工业生产专用设备等。中国馆在博览会会场还设有小卖部,出售纪念性商品。通过这些门类齐全、丰富多彩的展品,人们看到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活力,也反映了中国与亚太地区进行合作和交流所具备的充分条件。

(三)主办经验和历史定位

第一,扩大了“南南合作”,加强了“南北交流”。举办博览会进一步加强了各参展国与中国的友谊和相互了解,扩大了业务联系,为今后贸易发展和技术合作创造了条件。博览会期间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贸易和技术活动,对发展“南南合作”、繁荣亚太地区经济、推动“南北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这次博览会,一些西方国家迫切希望与亚太发展中国家发展贸易关系。人们相信,这次博览会不仅会对加强“南南合作”起积极作用,而且也必将促进“南北”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进而为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第二,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这届博览会旨在推进亚太地区贸易及经济技术发展。博览会期间,中国经济贸易界人士与各参展厂商进行了广泛接触,就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进行了充分讨论,加强了了解,建立了联系,为后来的经济贸易发展打下了基础。不少参展厂商还与中国电子、木材、工程、轻工、外贸、煤炭、仪器、包装等几十家公司就几十个项目的期货贸易问题进行了洽谈。

第三,加快了中国会展业的展馆建设。为了适应国外来华展览的新形势,迎接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的举行,中国贸促会于1984年1月动工兴建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国际展覽场地。它的兴建,不仅为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的举行创造了条件,而且为以后继续举办国际博览会和大型国际专业博览会奠定了基础。

第四,引领了中国接待来华展览的新方向。中国贸促会从1953—1985年间,在全国共组织接待、安排了国外来华展览会580多个。其中,由中国贸促会直接组织、接待的国外来华展览有200多个。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对外贸易和技术合作有大幅度增长,国外来展也随之出现了崭新局面。从国外来展的数量上看,过去每年只有几个或十几个,从1983年开始,每年发展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1985年,中国贸促会及其分会已在全国各地安排了250多个展览会。从展出地点看,过去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城市,随后扩展到遍及全国各省。展览会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工业、农业、能源、交通、科技、卫生、教育等领域。从展览会的形式看,过去主要是单国来展,从1978年北京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开始,国际性专业展览会越来越多。第四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揭开了中国主办国际博览会的序幕,标志着来华展览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此之后,1986年中国贸促会决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定期举办6个国际专业展览会,中国会展业开始形成自主品牌。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尝试主办国际性博览会是之前25年接待来华展览及出国展览经验的总结与升华。中国贸促会是积极参与者,并发挥了重要作用。1978—1985年,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和对外开放的展开,中国会展业迎来了大变革时期。接待来华展览由起步阶段的单国展览过渡到国际展览。展览管理体制开始变革,专业性管理法规从无到有,从模糊到具体。国际性会展中心修建投入使用。以1985年第四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为界,在此之后,中国会展业开始向专业化、定期化、中外同堂展出转变,注重培育自主品牌的展会,初步形成了自主办展、来华展览、出国展览并驾齐驱的局面,展会的贸易性、专业性大大加强,中国会展业开始与现代国际展览业

接轨。

[作者系历史学博士,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
见证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感同身受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给煤炭高等教育带来了春天
“数”说煤炭工业改革开放四十年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