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 龙小农
本课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丰富内涵、重要性、必然性和实践路径,从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德国特里尔马克思故居纪念馆院内的马克思雕像。图:单宇琦/新华社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精辟简要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根本命题。本课着重就第二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简要阐述。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首先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这是实现两者结合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对”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还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是“好”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为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思想武器,是“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探索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是“活”的理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其作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实践探索和思想突破凝聚而成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精神标识和精神命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奋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方面。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厚基础,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问题、阐述问题、解决问题,启迪思维,贯通古今,为治国理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述,向世界阐发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有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软实力”。
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表明,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积极弘扬者。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从而更好地把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精神追求、政治智慧、历史经验寓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也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寓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实践和科学抉择。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好,马克思主义才能有扎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进一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目的就在于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当代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与智慧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之中。
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马克思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关键是我们党不断推进其中国化,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西欧,但它是在继承和创造人类文明中产生的,是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验和人类文明成果的概括总结,反映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最一般发展规律。所以,马克思主义不单属于哪个民族,而是具有世界性的科学理论。但是,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就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北京“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现场,一位外国观众被马克思原版图书墙吸引
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扎根落地、开花结果,就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938年,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943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绽放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新的时代风采。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不断铸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辉煌,就必须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建立中华文化自觉、树立中华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撑力、驱动力的需要;这是培根铸魂,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的需要;这是成风化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两者之间可结合的相通性、两者之间存在的一致性,必须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衔接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扎根并激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契合融通、相得益彰的。
历史证明,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许多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的价值观念。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把握并拓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衔接点。
关于构建人类理想社会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人类理想社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社会具有内在相通性。在今天,两者结合可以共同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相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知行合一”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在今天,两者结合已经并将继续指导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
关于人民的历史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共产党宣言》明确宣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生的“民本”思想强调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等观念具有内在通约性。在今天,两者结合正运用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中。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突出人的主体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按照“三纲八目”(“三纲”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实现人格修养的自我完善和人的内圣外王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在今天,两者结合并运用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的践行中。
这样的结合点不胜枚举,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寻找这样的结合点,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为融通,提出了一系列科学论断,积累了两者结合后的最新理论成果,保持着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并不断取得辉煌成就,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如基于对人民作用的共同认知,毛泽东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著名论断;基于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认知,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科学标准;基于对人的主体性的共同认知,江泽民提出了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基于对人与社会关系的共同认知和对中国“和合文化”的理解,胡锦涛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构想;基于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共同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要切实担负起“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庄严使命并作出历史性贡献,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又必须着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滋养、认识启迪与精神补给。中国共产党人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从而坚守正确立场与坚定正确价值取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方面的契合性和融通性揭示了二者能够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夯实中华文化自信根基,就要做到坚持“三来原则”方法论、践行“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和做到“四个讲清楚”。
中国文化一向追求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美美与共”境界。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三来原则”是最行之有效的、自信的、开放的、前瞻的方法论。
“不忘本来”,就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立国之本,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吸收外来”,就是善于借鉴吸收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不断提供各种有益的思想养料与文化资源。“面向未来”,就是勇于站在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创造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正是因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党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要建立和发展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正确走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均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以及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观、知行观、和谐观、伦理观、诚信观,以及关于人文观念、道德精神、民族气节等方面的思想阐述,都有着互为借鉴的丰富内容。在实现两者结合的过程中,应切实践行“文明交流互鉴”理念,避免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切忌主观主义和修正主义,切忌以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修正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失去民族特色和底色。要追求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世界性和民族性相结合、传统性和现代性相结合。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们要按照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需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进行深度挖掘阐发,对中华历史文脉内容进行科学提炼概括,寻找更多的结合点。这就需要我们按照时代任务和现实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提升;还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性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发展。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保存的《共产党宣言》首版中文全译本。图:王凯/新华社
关于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四个讲清楚”的重要论断,即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这“四个讲清楚”,既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建设基于传统、跨越时空、融通中外、贴近当代、富有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又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了路径。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量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朝着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传承弘扬,充分彰显其功能、价值与力量,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使之坚守正确立场,坚定正确价值取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讨论题:
1.如何深刻理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