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行
经国务院批准,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下称《名录》)正式向社会发布。新调整的《名录》中,共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55 种和40 类,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54 种和4 类,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401 种和36 类。
我们在湿地边常见的野大豆也在《名录》中,为国家二级野生植物之一。当然了,野大豆并不是新调整进《名录》中的,1999 年发布的《名录》中就有它的名字了。
我有时会去湿地走走,我喜欢观察生活在那里的三种湿地生物——盒子草、狸藻和花蔺。
在一次日常观察中,我幸运地有了意外收获——我注意到一种缠绕在芦苇茎秆上的藤本植物,长着三出复叶;花朵淡紫色,比较小,是典型的蝶形花;果实是荚果,也比较小。这完全就是小了一号的大豆呀!
不过,这种植物与人工栽培的大豆有很大的不同:它是缠绕藤本植物,必须攀缘在某样东西上才能生长;而栽培大豆有一定的直立性,能自己“站”起来。
它是谁?
经过一番调查,我验明了它的真身——野大豆!
植物卡片
野大豆
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
分類:豆科大豆属一年生缠绕性植物。
茎:茎和小枝比较纤细,植株上稀稀拉拉长着褐色的长硬毛。
叶:三出复叶,比较长,正反两面均长着绢状的糙伏毛。
花:总状花序,花很小,有5 枚花瓣,是典型的蝶形花,花朵为淡紫色或白色。
果实:刚成熟的豆荚长1 厘米左右,长满黄锈色的毛,有点儿扎手。完全成熟后,豆荚会变得乌黑,随后裂开,并将其内蕴藏的2—3 枚种子甩出去。
根:具有根瘤。根瘤有一项特殊本领——固氮。
知识链接
复叶
叶可分单叶和复叶两类。
单叶的叶柄上只有一枚叶片,复叶的总叶柄上长着两枚以上的小叶,每枚小叶又都有小叶柄。复叶又分为羽状复叶和掌状复叶两类。
野大豆的复叶属于由三枚小叶构成的掌状复叶。
·什么是根瘤?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可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豆科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化合物。根瘤菌侵入正在生长的根毛的皮层(外层)后,就会形成根瘤,一般位于根的表面。开发生产不同剂型的根瘤菌剂并应用在农牧业,是增产的重要手段!
·什么是“固氮”?
氮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
虽然空气中有大量的氮,但这些氮基本无法被植物直接利用。植物只能通过根来吸收利用土壤中的含氮化合物。有些植物比较特殊,可以通过细菌吸收大气中的氮,再把它转化为可利用的化合物。这种植物叫作“固氮植物”。豆科植物就是最常见的固氮植物。
羽状复叶:小叶在叶轴的两侧排成羽毛状
野大豆的掌状复叶:一根叶轴散出几枚小叶,排列成掌状
国内还有一种俗名为“野大豆”的植物——短绒野大豆(Glycine tomentella Hayata),它也是新《名录》中的成员,本种全株有黄褐色的绒毛,花密集地生于顶端,极易识别。短绒野大豆多分布于我国台湾、福建(湄洲岛)、广东(陆丰)等地,生于沿海及附近岛屿的干旱坡地、平地或荒坡草地上。
滹沱河
除新疆、青海和海南外,野大豆在我国其他地区皆有分布,你可以在田边、沟旁、河岸、湖边向阳的矮灌木丛或者芦苇丛中找到它。
野大豆在农民伯伯眼中是灾难一般的野草,但想不到它却有着不凡的身份,居然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这种田间害草,“恨”都来不及呢,凭什么要被保护起来?
原因很简单:野大豆具有许多优良的品性,如耐碱性、抗寒、抗病等;它与大豆是近缘种,而大豆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以及粮食作物,因此在农业育种上可利用野大豆进一步培育优良的大豆品种。野大豆是一种很重要的种质资源。
野大豆是人工栽培的大豆的近缘祖先。野大豆早在古代就被人们发现了,称为“戎(róng)菽(shū)”。《尔雅》中有“戎菽,谓之荏菽”的记载。《救荒本草》中也有关于它的记载:“野大豆,生平野中,北土处处有之。”
目前,国内已经建立多个野大豆保护地。例如,山西省原平市滹(hū)沱河流域的湿地就建有野大豆保护基地。
作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还有哪些本领呢?敬请期待下期的“自然观察”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