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辜负,就请热爱

2021-11-03 20:26魏娅琼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苏轼生命生活

魏娅琼

单看《说文解字》中对“生”和“命”两个汉字的解读,我们是无法想象這两个字的结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的,更不会想到它们的组合会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当然,或许我们可以猜测在许慎的年代,还未曾意识到这个词语的深远,只是不同的文人雅士探讨过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命。到现在,“生命”二字无疑仍是神秘宏阔、深不可测的代名词,谁都试图走近,但谁都没有真正透彻地理解。

不信,你来看看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志士前赴后继地对其进行思考讨论,阐发着不同的感悟。主张顺应天道的庄子曾叹息生命短暂,如白驹过隙,并且说只有不违背生命本身的规律,便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志存高远的王羲之也曾说寿命的长短是要听凭造化的,无论如何最后都会归结于消亡。毕竟生和死都是一件大事,这也难免会让人感到悲伤。众所周知,“生命”从来都是我们不可避免,但又不得不思考的话题,当生命遇到现实中的人和事时便不再遥远。

苏轼,人们眼中的乐天派,一个积极旷达,但经历人生起起伏伏的实干家。天资聪颖的少年在众人面前展示着出众的文采、初出茅庐的勇气和严密的思考,这是他的首次亮相。本以为这样的开始会给他带来平步青云和荣华富贵。然而,这只是预测,世事总不如想象般那样顺利。突如其来的“乌台诗案”震惊朝堂,也震碎了他的前途似锦,更将他的锐气挫得彻底。朝夕之间,迎接他的便是铺天盖地的弹劾,人人皆可言的罪状,最后不得不锒铛入狱。或许,入狱之初的苏轼并未想到这是一场生死的考验。直到朝野上下纷争不断,直至危险一次次逼近他。面对随时到来的死亡,他的呐喊更多是对自己的无声申诉,可又有谁能听懂?好不容易从死亡边缘挣脱,被贬黄州的那几年里,他处处受制于人,闲赋无事,纵情山水,置地耕种,倒也没有让才华淹没。这寂寥无奈的生活也没能阻止他对生命的思考,他时常会借着一两部作品来阐述自己对生命的慨叹。或许是感受过“滚滚长江东逝水”的磅礴力量,或许是赏观过花开花落的无可奈何。这一时期他的作品读来就是深郁、悲凉中透着倔强和豁达,我们不可否认,这是苏轼真正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是他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蜕变。这样的苏轼才明白,生命中的每一天都不应该被辜负,哪怕无法一展抱负,也要不辜负良辰美景。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明白通透,中国历史上才有了关于苏轼政治清明的故事和百姓传颂的功绩。

作为一代大家,苏轼对生命的考量观照不亚于我们任何一个人,他的人生是被渲染过的,但是他的认识却是独一无二的。他说:万事万物从变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天地也不过是转瞬即逝。如果没有了变化,人也不用羡慕永恒长久的明月河流,风朗气清也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因为人类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我们可以仰望星河灿烂,可以聆听潺潺清泉,自然也可以让自己的生命光彩无限。当我们觉得生命是美好的、向上的,那么眼之所见皆是欣欣向荣,色彩斑斓,一片繁花似锦;当我们觉得生命是颓废的、黑暗的,那么无论遇到怎样的风景,都逃不过停滞的回环往复。也正是如此,我们渐渐明白,生命从来都不是别人口中的精彩,自己体会才是生命最真实的模样。于是这个时候,我们学会了珍惜。

陶潜,一个想入世便做官,想避世便归隐的诗人。他那看似随性恣意的生活态度正是他对生命的认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耽误自己的气节,亦不辜负岁月静好。无论他的归隐成为多少人向而往之的生活,终究也没有浪费生命中的每一寸光阴。要做的事就抓紧时间去完成,多耽误一秒都不行,这就是珍惜。早年,为了维持基本的家庭生活,他不得已奔赴曾想要一展抱负的官场,怎奈这里容不下他一颗纯净的心,怎奈这不是他追求的圣地,于是,他坚守本心,离开了这个让他心生厌倦的地方,继而选择远离尘嚣俗世。逃离了,回家了,这时要做点什么呢?赏玩园中的松菊,颇有一番情趣,妻子在身旁,也是生活中最朴实幸福的样子。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毕竟还要生活,松菊是生活的调剂,但真正的生活应该是亟待耕种的田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就是最好的答案。也许耕作的技术有待提高,收获并不如所愿,但至少陶渊明没有让生命停滞,仍旧用自己的双手在播种、培育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不易,无论成果如何,这每一天都值得歌颂。从开垦、播种到收获的过程,正是生命的必经之路,只要我们始终抱有一颗敬畏之心,不空谈热爱,循着生命的轨迹一路向前。姑且享受自然的恩赐,欣赏美景良辰,把酒言欢,乐于天命。

生命,就是从无到有,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可是,无论生命给我们的是什么,生命的价值都要在面对现实时不断丰盈。陶渊明,一个不满现实归隐田园的诗人,一个顺从自己心性的儒士,尽管有自己的使命,但终究相信只有顺应自然才是对生命的珍惜。

我们往往感慨生命中有诸多不如意,但生命只有一次,且只属于每一个个体。只要我们足够努力地展示生命本来的样子,不管美好与否,都会成为不可更改的记忆。生命的开始和终结都是不可预料的,但唯有热爱生命中的每一天,充实地乐于生、愿于生,死亡才不会让人不知所措。没有谁知道生命结束之后会发生什么,所以更要倍加珍惜生命的每时每刻。

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科比·布莱恩特是一代人的记忆,也是一代人的梦想。他曾在采访中谈及生命和死亡,他从容不迫地说:“死亡,是会坦然接受的一件事。这是一种理解,没有死亡就没有生命,没有黑暗就没有光明。所以这也是一个你需要接受的事情。”一个用篮球书写传奇的追梦人,他的生命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多少日日夜夜的艰辛镌刻在属于他的荣耀里,有多少不厌其烦的训练成为他的必修课,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泪水挥洒在他的生命里。他用自己的热爱和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对手的尊重,获得了更高的荣誉,这就是他对生命的礼遇。如此,哪怕他已经离开了,他生命中这些只属于他的财富仍会让他成为丰满的人,成为传说。而他的精神是一代人心生敬仰的理由,也将成为一代人奋起拼搏的目标。这便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是用实际行动表达热爱的最好典例。

生死从来都是生命中不可缺一的存在,这样的客观事实不容置喙。回望历史,前有司马迁泰山鸿毛之言衡量生命的轻重,后有文天祥只求在有限的生命中留一颗亘古不变的丹心。死亡可能是生命的终点,但更是衡量生命价值的起点。日出东方,斜阳草树是时间轮回的显形印迹。嫩芽抽绿,落红凋零也是生命的开始和终结。但我们不会因为时间流逝就忽略了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反而更加珍视。生命亦是如此,不是终将消失就不必理会、不必热爱。

生命是一个人得到的最宝贵的礼物,我们不能改变既定的过去,也无法预知未来。所以,无论是苏轼、陶渊明,还是科比都教会我们要视生命如宝藏,要在可亲可近的生命中绽放自己、成就自己。今天开始,请热爱生命吧,无论平坦还是泥泞,都要无畏无惧。蹉跎的时间只能是生命中短暂的歇息,我们还是要以饱满的热情接受生命的馈赠。不辜负生命中的点滴,不退缩于眼前的失败和困苦,不满足于暂时的收获和得意,不错失属于自己的机遇,便是对生命最好的报答。垂头丧气是一天,踌躇满志也是一天,无论过程怎样,每一天都是生命的子集。生命这个集合会包容我们及冠之年的无知,会担负我们而立之年的彷徨,也会成就我们不惑之年的稳重。生命,即便深邃广博,却也是我们的每一天,也是你第一次感知世界时触摸到的美好,请你用最真诚的谦逊、最炽热的感念,热爱它吧!

猜你喜欢
苏轼生命生活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