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川
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块地,村还是那个村,因为有了科技力量的注入而大不一样。
近年来,北京市科委充分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资源优势,通过召开高层联席会议、建立技术转移工作站、科特派产业扶贫工作站、引进农业科技企业、组织技能培训、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对接电商销售等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扶志、扶智、扶技、扶业”为抓手,调动整合在京高校院所、企业、协会、联盟等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了“创新驱动、平台支撑、人才下沉、产业链接”的科技扶贫“北京模式”,助力帮扶地区精准脱贫,为乡村赋能,科技的“种子”,在帮扶地区开花结果、开枝散叶……
“北京研发,赤城转化”科技扶贫模式是北京市科委在河北赤城扶贫工作中摸索出来的新模式,通过打造6个功能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1个北京科特派产业扶贫工作站和京赤科技扶贫示范园,将北京“科技扶贫套餐”送到赤城乡村田间地头。
根据河北赤城一产比重大、二三产比重小、缺乏先进适用技术的现状,市科委聚焦科技促进产业提质和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以智力支援和技术输出为突破口,实施“6+1”科技扶贫工程,打造6个功能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1个北京科特派产业扶贫工作站,构建全产业链技术支撑体系。同时,建设京赤科技扶贫示范园,将北京“科技扶贫套餐”送到赤城乡村田间地头,逐步形成了“北京研发,赤城转化”的科技扶贫模式。
目前,已经在京赤科技扶贫示范园内示范种植了番茄、茄子、黄瓜、豆角、草莓等十一大类96个果蔬优良品种,示范应用了新型水肥一体机、二氧化碳施肥器、臭氧植保机、弥雾机等一批现代化、实用型的农业机械设备,展示了有机无土栽培技术、天敌防控技术、有益微生物菌剂技术等绿色种植技术,农户可随时到示范园区内进行观摩学习,由专业技术人员讲解设备操作方法,学习绿色植保技术,并可直观了解新品种的产品特性及关键技术,为当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导向。
同时,成立了京赤科技扶贫示范园社会化服务工作队,为周边7个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开展定制化服务。根据各个基地的生产特色及市场需求,提供包括优质种苗、绿色防控产品、植保机械服务、现场技术指导等科技服务,提高扶贫示范基地的生产效益及技术水平,累计推广示范面积近3000亩;组织线下科技培训6场次、现场技术指导16场次;为适应新冠疫情新形势新要求,开发了“跟我种”人工智能农机培训小程序,建立了“6+1”京赤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微信群,开展农业技术线上问答40余场,咨询及培训1500余人次;通过12396农业科技服务热线远程技术指导8场次,培训200余人次,在赤城当地掀起了农技学习热潮,让贫困农户切身体会到了用先进技术提高综合生产力、实现脱贫致富的喜悦。
这种“营养液”其实就是有效处理农作物秸秆炭化后的副产品——木醋液,通过科技手段将它变为土地“精华液”,解决土壤问题,为农作物提供营养元素,提高抗病、抗旱、抗寒等能力,达到减肥减药、提质增效的效果,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宝藏”。
2018年8月23日,北京市科委组织李红霞等植保、土肥领域的科技特派员,到内蒙古兴安盟调研考察新兴的“秸秆炭化还田”项目时,发现当地面临的瓶颈难题——如何有效处理农作物秸秆炭化后的副產品——木醋液。
对此,北京市科委让李红霞担任北京科特派(兴安盟)产业扶贫工作站站长,组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队伍,潜心开发以精制木醋液为主要辅料的水溶肥料,去除木焦油等对农作物有害的成分,作为肥料示范推广于绿色生态农业产区田地间。这犹如赋予土地“精华液”,通过调节土壤pH值,解决日趋板结、盐碱化的土壤问题,为农作物提供钾、钙、镁等营养元素的同时,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并发挥杀菌、避虫的作用,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抗旱、抗寒等能力,达到减肥减药、提质增效的效果。
如今,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归流河镇北民合嘎查,秸秆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宝藏”。
2018年8月,北京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红霞作为科技特派员初到此处。“我刚来时,这里的农民基本上就是靠天吃饭。土壤板结,病虫害普遍发生,农业产出少、品质差,农民收获了口粮,却很少有经济收入。”
两年多时间里,李红霞几乎每个月都要来北民合嘎查工作十多天。在她的指导下,内蒙古爱放牧(兴安盟)生物质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始在当地进行秸醋液体肥料的开发与利用,每年向农户回收废弃秸秆3万多吨,实现了“秸秆变废为肥,绿色循环应用”,同时雇用当地农民进厂工作,解决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问题,还将炭基肥料和秸醋液体肥料回馈给当地百姓用于种植。
耕地肥沃了,生态环境也好了,庄稼产量增加了,品质也改善了,百姓的收入有了保障,农民种田的信心更足了。
“技术下沉不仅仅有利于扶贫工作,还得以有机会进一步优化科研路线,在实践中挖掘科研课题,在破题中寻求科技创新。”李红霞说。
如今,在内蒙古兴安盟一条木醋液复合制剂加工生产线已经建成,突破了秸秆炭化还田的关键技术,扩大了秸秆回收规模,直接提高了内蒙古科技扶贫企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据了解,因秸秆回收规模的扩大,带动当地贫困户从1773户增加到3294户,每户每年可增收近千元。
在北京市科委的协调和支持下,凯达恒业依托现代化马铃薯深加工技术来提升附加值,在乌兰察布市投资建设了薯条加工厂、马铃薯研发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以及50万吨仓储交易中心,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订单方式实行协议价收购,实现了贫困户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要脱贫,产业先行。产业强,才能进一步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激发其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彻底“拔穷根”“摘穷帽”。
“以往,眼前这片地是狼进来刨蹄蹄的沙板地,种啥啥不长。如今,已经改造成马铃薯专业生产基地。家门口就守着马铃薯加工厂,还不愁销路。这多亏来了北京的大企业。”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红富村村民曹旺喜滋滋地感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调整并确立北京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关系,明确提出要加大产业合作科技支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2015年,我先后多次参加北京市科委组织的援蒙挂职干部团队‘京蒙合作项目对接会,了解到乌兰察布是全国重要的马铃薯产地之一,素有‘中国薯都之称,年产马铃薯达400多万吨。然而,当地的马铃薯种植还处于低端产业化水平,急需现代化马铃薯深加工技术来提升附加值,衔接产业链,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而这方面,我们有技术优势。”北京凯达恒业总经理刘长安说。
2015年,在北京市科委的协调和支持下,凯达恒业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政府签订投资建厂协议。目前已投资近31亿元,建设了薯条加工厂、马铃薯研发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以及50万吨仓储交易中心,成为察右前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预计到2021年底,实现每年加工马铃薯67万吨、年存储鲜薯50万吨、冻品15万吨。预计年产值达43亿元,年利税达4亿元,可带动50万亩种植基地及3万户农民参与种植,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000人脱贫持续致富。
几年来,凯达恒业一跃成为乌兰察布市土豆深加工企业中的领头羊,也使得“中国薯都”土豆产业链得到有效延长。
撕开一袋来自乌兰察布的薯片休闲食品,把一片脫水土豆片放进嘴里,吃起来嘎吱嘎吱爽脆可口。据了解,从超市或者淘宝网店购买的一些知名厂家的低温薯条,大都来自京蒙合作下的乌兰察布企业所产。
“我们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低温加工生产的马铃薯有两项显著特点:保存了比较多的营养成分;比起高温油炸,大大降低了丙烯酰胺的含量,可以避免产生致癌物的风险。”刘长安说。
不仅如此,刘长安还强调,“采用真空低温油浴技术,经过洗涤、护色、杀青、冷冻、浸渍、真空低温油浴脱水等十二道工序加工而成。既能保证健康和营养元素不流失,还能既好看又好吃,具备高端食品的要素”。
据了解,凯达恒业从农户收购土豆时,检测不符合标准的一概不予收购。这对当地绿色有机种植马铃薯也形成了倒逼机制,促进了规范种植操作流程,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几年来,从源头助力,提升了当地种植马铃薯的标准。让普通的小土豆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户脱贫致富的“黄金豆”。
乌兰察布当地马铃薯的收购价格约为每吨500元左右,而凯达恒业依然按照每吨1500元的协议价进行收购。2018年,凯达恒业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马铃薯3万亩,每户年均收入增加5000至9000元。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订单方式实行协议价收购,实现了贫困户与企业的长期合作,达到了稳定脱贫的目标。
由此,凯达恒业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察右前旗、察右中旗、突泉县等对口帮扶地区,建立起长期帮扶合作机制。通过在内蒙古投资建厂,对口帮扶,不仅达到了扶贫的成效,也给企业自身开辟了新的发展机会。充分利用内蒙古当地的原料、交通、设施、成本等优势,制定在当地的新企业发展目标和扶贫目标,促进企业高速发展。
3年来,市科委积极调动科技资源,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困难和科技需求,在河北、内蒙建设了12个北京科特派产业扶贫工作站。以工作站为抓手,组建了近百人的北京科技特派员扶贫团。扶贫团深入开展扶智、扶志、扶技行动;带着责任、带着使命、带着项目、带着服务,深入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户,钻牛棚、进羊舍、下菜田、入车间,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以首善标准落实科技扶贫协作工作,将北京科技特派员的智力优势输送到贫困地区,直接或间接服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万余名,助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脱贫。
“科技扶贫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明确了方向,提供了路径,切实解决了产业需求。让北京‘科技种子在贫困地区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真正为生产服务,推动产业振兴、绿色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发挥出科技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