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献刚
摘要: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课程层面诊断与改进是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之一,公共课程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高职生源多元化、专业需求多样化,以及分层教学逐步实施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必须在诊改中不断改进、提升和完善,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指标体系,适应时代发展和生源变化的需求。
关键词:公共课程;教学;诊断与改进
自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以来,全国各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相继铺开。课程是教与学的结合点,高职公共课程层面教学工作诊改凸显职业教育特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对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教师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9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1]。”
1公共课程教学诊改存在的问题
1.1公共课程教学诊改与专业结合度不高
高职公共课程教学大多立足于课程本身,考虑专业特点和需求较少,能精细结合专业实际需要的不多。例如《应用文写作》课程对于机械类专业和财经类专业的讲法没有任何变化,所选文体也基本一致,实际上财经类专业对于财经应用文使用较多,应加大此类文体教学量。再如《高等数学》对于土木大类里的工程测量与工程造价两个专业讲授侧重点也应该不同;《大学英语》对旅游专业学生的口语要求就很高。目前教学模式体现了公共课综合素养要求,却没有注重专业实用性,应该根据专业需求,选择针对性、实用性强内容讲解。
1.2公共课程教学诊改暂不能适应生源多样化
随着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和百万扩招政策的落实,高职学生不再是单一生源结构,有些是通过高考入学的,这其中还有考上三本或二本但却选择了高职专业学习的,他们基础较为扎实;自主招生生源基础不如前者,较为薄弱;三校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强,而理论知识欠缺;还有的是部队转业或已就业人员,年龄较大,学习自觉性较强,学习效率较低。这些不同的生源写作、数学和英语基础差异较大,例如三校生的语数外基础与通过高考入学的生源明显相差太多,应具体分析,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所以就需要根据生源结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3公共课程教学诊改没有明确的路径和机制
公共课程教学很多还停留在诊改的硬性要求上,学校要求建立两链、形成8字循环,修订课程标准,这些都能形成文件,但很多实质内容仅停留在纸面,真正的质量螺旋提升并不一定能实现。特别是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如何才能科学、系统地创建公共课教学诊改路径,建立运行机制很关键。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质量螺旋的关键是上升,而不是每一个诊改周期的循环,同样的问题重复在教学中出现就是诊改的失败。所以建立全过程的诊改运行机制,明确诊改路径,从目标到改进完全形成闭环,到形成常态预警机制,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1.4公共课程教学诊改指标体系、质控点亟待建立完善
高职公共课程质量评估主要依赖学生评教数据和日常检查情况,有一定局限性。没有形成客观的、数据链式的指标体系,没有建立密切结合课堂实际的质量控制点,并结合平台数据即时反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致教师不能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调整教学重难点,快速解决教学存在问题比较被动。且传统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重在形式,轻于效果,比如侧重评估教师教学量是否完成、教学资料是否完备、教学过程是否完整。缺乏一套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重在学习效果的评估体系,这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关。
2高职公共课程诊改对策研究
针对公共课诊改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全面分析,厘清因果,以教学问题为导向,全员参与、多方着手,落实主体责任。虽然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主要应在诊改体系、课程标准、运行机制和质控点上要下功夫。
2.1建立公共课程诊改体系,确定教学模式
首先完善诊改内部保障制度,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诊改体系框架,建立学校、二级学院和教研室组织体系,形成以学生为本的公共课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诊断与改进机制[2]。公共课程按照“八步一环”质量改进螺旋进行诊改,开展全方位课程诊改体系建设,比如可以结合不同专业实际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可重构教学内容,修订教学标准,建立网络课程,开发微课,开发活页式、融媒体教材等,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实质内容,实现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有效提升。
公共基础课可以实施“两轮驱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两轮驱动:一轮即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另一轮是打造基础+行业教学模式,进一步为社会和企业服务。三位一体即规划、标准、方案为一体;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别评价的三分措施;推进学中练,练中学,教中学三中方法;全面实行赛教结合,中外教师结合,线上线下结合三结合原则。
在确定教学模式的同时,利用起学校已经建立的各级网络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分析生源差异,采用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方法,大多教师是可以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学生也比较喜欢在线学习。教师教学资料实现网络共享,向学生推送微课视频,上传自己的教学录像、案例题库和课外补充材料,充分利用互联网,创建班级微信群,学生可以在智慧职教平台提问留言,也可在班级微信群提问讨论,实现实时辅导。
2.2结合专业实际,建立公共课程的课程标准
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是学校设置的所有专业以及开设的所有课程实施人才培养和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各专业与各课程进行自我诊断、持续改进的依据[3]。高职公共课课程标准应结合不同专业实际,根据专业需求,修订适合专业发展、符合专业实际的课程标准。公共课课程标准应包含课程基本信息、開发团队人员情况、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考核、实施要求和课程性质等几个方面。其中课程性质要明确本课程是某某专业(群)必修(或选修)的一门通识课程,课程学习是奠定专业学生语言表达、写作、英语运用等方面的能力,面向的是什么工作岗位。课程目标中要明确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维度目标。课程考核应该由过程性考核和最终考核相结合构成,过程性考核包含课堂考勤与表现、课后练习、活动参与和单元测试等。实施要求不仅应包含对授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本门课程课堂或课外实践要求,还应该有教学方法与策略、教材(活页式教材或融媒体教材)及媒体资源。这样一来,打破了以前相对独立的公共课课程标准,使课程标准能够与不同的专业进行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