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强
一、阐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课堂发生的真实情境,了解应对的概念;
2.学生在经典的应对案例中,分析应对的要素,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3.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初步学会应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
1. 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
2.课程标准: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3.统编教材:统编教材更加重视口语交际,讲述、复述、转述、应对、即席讲话、讨论、辩论、演讲等内容贯穿初中三年的口语交际。
4.学情:八年级的学生有应对的生活经验,但是存在应对不准确、不得体的情况。
二、规划教学活动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知应对。通过课堂上真实发生的情境,学生了解应对的概念。上课伊始,铃声刚响,稍作停顿,教师设计这样的问询,“同学们,你们怎么没有带《古汉语常用词典》来上课呢?”教师突如其来的发问,引发学生茫然、诧异和疑惑。根据同学们现场的反应,临时的应对,得出应对的概念:当别人向我们提出建议问询和质疑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回应。
接下来我们以课本的经典案例为基础,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分析应对的核心要素。课本当中有这样一个经典案例:
孔融10岁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当时他随父亲参加名流聚会,聚会中有一个叫陈韪的官员却当众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回应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教师扮演官员陈韪,一位同学扮演孔融。在情境演绎中,同学们理解了这是一个名流聚会的场合,有一个叫作陈韪的官员,说了这样一番话。孔融选择逆向应对策略,逆向应对,就是在应对的时候,根据对方的谈话内容,采用否定、反击、针锋相对的方式予以回应。
接下來再次进行角色扮演。教师的身份从官员陈韪转换成孔融的父亲。教师身份发生了转换,孔融这个时候可不敢对他的父亲那么轻易地说出“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句话,他会改变应对策略——顺向应对,就是根据对方谈话的内容,采用肯定、认同、赞许的方式,顺着对方的话语予以回应。
同学们在活动中建构了三个核心知识。1.应对的核心要素分为场景、对象、态度、目的、策略;2.应对的策略分为逆向应对和顺向应对。3.应对的策略是根据场景、对象、态度、目的不同而变化的。
教师继续创设生活情境,巩固核心知识。越是贴近同学们真实生活实际的情境,训练应对的效果越佳。
我选择了这样的情境:
今天下午,语文考试完,小张走过来对你说了一句:“我这次考砸了,肯定比不过你了。”他作为你的知心朋友,你会怎么应对呢?
这样的情境,学生有身份感、有角色感、有代入感,有话说、能够说、愿意说,而且能够激发同学们应对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设计了口语交际的应对魔方,通过设计情境变量,理解变量的产生带来的其他要素相应的变化。
学习支架:口语交际——应对魔方
当小组的同学在进行课堂展示的时候,其他同学也有一个学习支架:口语交际的评价量表,同学们借助评价量表评价其他同学的展示。
学习支架:口语交际——应对评价量表
本节课总共分为三个环节,从思维的层级上看:知道概念—学会运用—分析要素—善于评价,其实是从低阶思维指向高阶思维。在活动中,教师力图达到学教评的一体化。
三、讲解重点问题
接下来进行重点片段“析要素”的课堂展示。
好了,各位同学!下面我们根据课本中的经典案例,进行角色扮演,老师扮演官员陈韪,一位同学扮演孔融。这位同学请注意了,你可以适当地加入语气语调来表现出人物的身份和角色。
孔融10岁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当时他随父亲参加名流聚会,聚会中有一个叫陈韪的官员却当众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回应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各位同学,大家注意到没有,刚才这位同学在表演的时候加多了一个语气词,而且他的回应有一种针锋相对的感觉。根据他的解释,他之所以这样应对,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名流聚会的场合,大家都在赞扬他,而陈韪却用一种不以为然的方式来教训他,所以他选择了针锋相对的应对策略。这位同学应对的策略就是根据场景、对象、态度、目的来决定的。
接下来我们再进行一次角色扮演,这一次老师的身份发生了转换,老师的身份从官员陈韪转换成了孔融的父亲,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跟我应对一下。孔融的父亲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回应。
大家注意到没有?刚才三位同学的回应其实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情况,第一位同学选择了沉默,他解释道,他实在不敢对自己的父亲说出“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样的话,所以他选择了不说话,其实,有时候沉默也是很好的应对。
第二位同学选择了压低声音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位同学解释,一方面他觉得这样说很不合适很不得体。另外一方面他又没得选择,所以他压低了声音来说。
第三位同学给了一个绝佳的应对,他说,父亲教导的是。既符合孔融的身份,而且非常的得体和恰当。应对的策略是随着场景、对象、态度、目的的变化而变化的。
因此,在合适的场合,用合适的方式,对合适的人,说合适的话,往往就会有合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