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当代中学生必背的元素周期表翻译并引进的,是晚清自学成才的科研大佬徐寿。他不仅是清末著名科学家,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更是第一个在国际顶级科技期刊《自然》(Nature)发表论文的中国学者。这位晚清科技的总设计师,远远走在了闭关锁国、故步自封的晚清时代的前面,被誉为“晚清霍金”。
首个在《Nature》发文的中国人
“惟声出于实体者正半相应,故将其全体半之,而其声仍与全体相应也。至于空积所出之声,则正半不应,故将同径之管半之,其声不与全体相应,而成九与四之比例。”这是1878年《格致汇编》第7卷上发表的《考证律吕说》一文,文章作者是徐寿。3年后,该文被译成英文,以《声学在中国》为题,被《Nature》刊载。该文通过实验推翻了著名物理学家约翰·丁铎尔在《声学》中的定论,纠正了伯努利定律,被《Nature》编辑赞为“非常出奇”。据学者姚远考证,这是当时中国科学家在《Nature》上发表的第一篇科学论文,也是唯一一篇。美国学者戴维·莱特写道:徐寿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声学之父。
这篇堪称里程碑的论文,只是徐寿一生名山事业的一角——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轮船、第一艘军舰、第一所教授科技知识的学校、第一场科学讲座、第一本科技期刊……都与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先驱,在晚清保守教条的文化环境下,因没有科举功名,终其一生被边缘化,甚至以匠人身份见用。
“落第秀才”的科研之路
1818年,徐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没落望族之家,5岁丧父。17岁时,徐寿的母亲去世,之后科考又失利,他成了被邻里嘲笑的“落第秀才”。因生计无着,徐寿靠修理农具、乐器等维生。一次,他去县城修一架七弦琴,认识了正研习数学的华蘅芳和华世芳。受他们影响,徐寿从此对科学产生兴趣,此后放弃科举,“遂专究格物致知之学”。
有一次在上海,徐寿偶然觅得新编译的西方近代科技书《博物新编》,如获至宝。
这本介绍近代欧洲科学常识的小册子,书里那些神奇的科技,为他打开了睁眼看世界的天窗。徐寿用一双巧手,将《博物新编》里面的理论变为实践,他把水晶图章磨成三棱镜,用来观察光的折射和分色;甚至常常偷偷跑去西洋人的轮船上,验证《博物新编》中介绍的关于现代蒸汽机的原理。
造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船
1862年,饱受太平天国之乱影响的徐寿,离开家乡无锡,投奔在安庆创建内军械所的曾国藩。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徐寿与次子徐建寅等,完全不假西方人之手,仅以三个月时间就造出中国历史上第一台蒸汽机,四年后又造出完全国产的中国第一艘蒸汽船“黄鹄号”。“黄鹄号”的成功令朝廷振奋,特赐了徐寿一块“天下第一巧匠”匾。此后,徐寿在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先后督办造出了中国第一艘和第二艘纯国产军舰“惠吉号”“操江号”,这些成就代表了洋务运动中官办军事工业达到的高峰。
徐寿曾上书曾国藩,建议朝廷亟办四事:一开煤炼铁,二自造大炮,三操练水师,四翻译西书。但是很快被曾国藩写信驳回,在曾国藩看来,徐寿只是个工匠而已,竟敢谋划全局。
左手科学家,右手翻译家
1868年,在徐寿的努力和奔走下,江南制造局成立了翻译馆,徐寿自任总管。这是近代中國第一家以翻译和引进西方的科技类书籍为主旨的学术机构。他这一译就是17年,还将儿孙带入译书事业。徐寿一生共翻译26部西书,加上专论、校书等,共计290万字;次子徐建寅则译著24部,加上专论等,共计170万字。徐寿的三儿子徐华封译书4部,校书8部,共计219万字。徐建寅的两个儿子译著达60万字。三代人加起来,译著多达740万字。
为了开启下一代的民智,徐寿于1875年在上海创建格致书院,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专门研习自然科学的新型书院。
1884年,徐寿因多年为科技奔走劳累过度,病逝于上海格致书院,享年66岁。
(摘自《文史博览·人物》吴嘉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