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龙,提振海,郭金城,刘思林
(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柴北缘—南阿尔金俯冲碰撞杂岩带分布在祁连—阿尔金地块和柴达木—北昆仑地块之间,早古生代末期,随着板块碰撞作用,阿尔金洋闭合,阿尔金增生型造山带具有显著的地壳生长特征。中生代末期造山作用进入晚期,该区域处于陆内发展阶段,在伸展体制下,地壳重熔岩浆沿断裂或裂隙上侵定位,形成了该区域侵入岩建造。本文以石英二长岩为研究对象,从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该侵入岩系燕山晚期岩浆侵入活动之产物,可能形成于陆内造山晚期→非造山的过渡环境。
研究区位于阿尔金南段,属柴北缘—南阿尔金俯冲-碰撞杂岩带。出露地层主要包括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白沙河岩组、古元古代阿尔金岩群、中元古代蓟县纪塔昔达坂群、新元古代青白口纪索尔库里群、古生代祁漫塔格群及新生代地层。受区域构造控制,侵入岩由早至晚包括石英二长岩和中粒石英正长岩,呈岩株状产出。
侵入岩结构不均匀,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偶见长石似斑晶,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及少量黑云母、白云母组成,粒度一般2.0~3.0 mm,少部分0.2~2.0 mm。副矿物为不透明矿物、锆石、磷灰石、褐帘石等。
该岩体SiO2=62.04~67.7、FeO=0.22~2.11、CaO=1.37~2.32、P2O5=0.007~0.14、MgO=0.02~0.48含量偏低,Al2O3=1214~19.56、Fe2O3=0.53~2.78、Na2O=3.15~4.87、K2O=5.05~7.38含量偏高;CaO+Na2O+K2O>Al2O3>Na2O+K2O属正常类型;分异指数DI=83.26→73.33,固结指数SI=2.96→13.56,岩浆分异程度较高;里特曼指数σ=6.09,属碱钙性系列。
岩体中稀土总量变化较大,∑REE=14.14×10-6~297.7×10-6;LREE/HREE=2.94~7.7,(La/Yb)N=2.13~10.34,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稀土配分模式为右倾斜曲线,属轻稀土富集型;铕异常变化明显见表1。
表1 侵入岩稀土元素含量及特征参数一览表
岩体中微量元素与维氏闪长岩丰度相比,Sr含量明显低,Rb、U含量偏高,Ba、Hf、Nb、Th、Zr含量明显高;与维氏花岗岩微量元素丰度相比,U含量相近,Rb、Sr含量偏低,Ba、Th含量偏高,Hf、Nb、Zr含量明显高。Rb/Sr=0.86→3.25,高于陆壳平均值见表2。
表2 侵入岩微量元素含量及相关比值一览表
该文以石英二长岩开展了同位素测年研究,获得了128.99±0.64 Ma的测年值。锆石照片多呈长柱锥状,晶形发育较好,锆石内平行晶体的韵律性生长环带或振荡环带特征发育,具有岩浆结晶锆石的特征。根据上述年龄值,结合其野外地质特征、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以及区域构造背景等,将岩体侵入时划为白垩纪。
(1)岩体由早到晚演化特征,石英含量由5 %→10 %渐次升高;斜长石含量由30 %~35 %→5 %~10 %渐次降低;钾长石含量由40 %~45 %→70 %~75 %渐次升高;暗色矿物含量由5 %~10 %→5 %渐次降低,在Q-A-P三角图解中显示了由早到晚岩浆向着由偏中性→偏酸碱性方向演化之特征,符合岩浆演化规律。
(2)SiO2含量由62.04 %→67.70 %逐渐升高;K2O+Na2O含量由10.77 %→12.07 %逐渐升高;CaO含量由2.32 %→1.37 %逐渐降低;MgO含量由0.48 %→0.02 %逐渐降低;Fe2O3含量由2.78 %→0.53 %逐渐降低;FeO含量由2.11 %→0.22 %逐渐降低。岩浆向偏酸碱性演化。
(3)Zr/Hf由27.31→11.99减小,Nb/Ta由21.72→3.43减小,显示由早至晚岩浆向着酸性增高方向演化之特征。
(4)分异指数DI由83.26→73.33,固结指数SI由2.96→13.56,总体反映本区白垩纪侵入岩岩浆结晶分异程度较高的特点。
(5)Sr/Ba由0.17→0.16降低,Rb/Sr由0.86→3.25升高,岩浆演化分异程度增高。
(1)侵入岩中A/NKC=1.12~1.38,平均1.25,>1.1,显示“S”型花岗岩特征;
(2)侵入岩中缺失角闪石,与“S”型花岗岩特征相似;
(3)该区白垩纪侵入岩Rb/Sr=0.86~3.25,平均1.25,明显高于陆壳平均值,表明其岩浆物质来源具地壳属性。
通过岩石学年龄分析该岩体系燕山晚期岩浆侵入产物,属陆内后造山阶段。该阶段所形成的侵入岩在R1-R2图解中,其成分点落入造山带晚期与非造山区的界线附近,说明其形成于造山晚期→非造山的过渡环境;在里特曼-戈蒂里图解中,其成分点落入造山带火山岩区与碱性、偏碱性火山岩区界限附近,显示其所处构造环境介于造山与非造山转换带之间;过渡族元素及微量元素蛛网图介于板内花岗岩与同碰撞花岗岩之间,说明其为造山晚期→非造山的过渡环境;在Rb-Yb+Nb图解和Rb-Yb+Ta图解中,其成分点部分落入同碰撞期花岗岩区,部分落入板内花岗岩区,与上述所得结论基本一致。表明该区域白垩纪侵入岩形成于陆内造山晚期→非造山的过渡环境。
该区域在白垩纪处于陆内发展阶段,在伸展体制下,地壳重熔岩浆沿断裂或裂隙上侵定位,形成了本区白垩纪侵入岩建造。据野外观察该纪侵入体平面上多不规则,岩体一般缺乏内部的定向组构,围岩原有构造未因岩体的侵入而发生改变,显示被动就位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