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经济发展阶段分析及研判

2021-11-02 04:13曹钦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苏州市苏州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本文通过对苏州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实地调研,对苏州经济的发展做出分析及研判,以便于系统分析为打造苏州经济升级版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基础和优势、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苏州目前所具有的基础

(一)经济规模大

早在2011年,苏州即以唯一一个地级城市的身份迈入万亿元GDP时代,2020年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七位,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和重庆,为苏州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2020年蘇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0170.5亿元,相比2019年增长了934.70亿元;人均GDP为158221元/人,按年平均汇率计算超过2万美元。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GDP达到12616美元的国家就属于高收入国家”,苏州已经远远超出高收入国家的衡量标准。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结构的快速优化,将为苏州市经济结构的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苏州是典型的“工业强市”,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从产业结构来看,2020年苏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96.4亿元,占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9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385.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5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588.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49%。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也为苏州市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9-2013年,苏州市六大支柱行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逐年增加,从2009年的67.6%增加至2013年的71.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行业主导地位的进一步凸显,不仅保障了苏州市经济的稳定性,也为苏州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早在2010年,制造业新兴产业就已经实现工业产值7100.56亿元,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速6.7个百分点。2013年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3806.6亿元。而在下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发展潜力、未来可能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重点企业,如苏州国芯、维信诺等高科技企业。

(二)外向型经济明显

2020年苏州的外贸表现非常的突出,突破了2.23万亿,位居全国的第四名。在出口方面苏州市已经远远超于北京高速的北京8000亿,是中国的第三大出口城市。苏州在外贸的增速和出口总额远远领先于北京,可见苏州的抗压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要强于北京,也正是基于此,国家把苏州纳入了大虹桥经济圈,大力扶持苏州的发展。支持苏州的发展就是支持中国经济。

根据苏州市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构成(按经济类型分),外资及港澳台占60.75%,民营占36.74%,而国有占比仅为0.02%。利用外资总额亦位居全国前列。

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特征,使得苏州市经济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之中,在全球产业链升级的大背景下,这种全球化优势为苏州产业升级带来一定的便利和优势。目前,大量科技资源在全球流动和重组,以往在本土从事研发活动的方式也在改变,加快了向海外转移研发基地的进程,许多新技术研发出来后很快在其全球生产体系内使用。

(三)研发投入强

2019年,苏州市全社会R&D投入达700亿元人民币,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位居全国第四;经费增速达35.4%,位居全国第一,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温州的28.6%的增速。

2019年苏州市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PCT(国际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商标等多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各大中城市第四。

“苏州市通过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建设了一大批创新载体和研发机构,有效缓解了科技资源匮乏的瓶颈。2020年江苏省新建40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苏州市立项160项,占全省立项数目的39.3%,新增立项数位居全省第一。截至2020年6月,苏州市共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12家,总数突破千家,继续位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苏州市以建设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加快技术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企业和行业技术创新发挥支撑作用。

苏州市高校资源丰富,除苏州大学外,市政府通过积极引进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著名院校在苏州建立分校等方式,集聚全国优势科教资源。为加强产学研合作,苏州市通过落实产学研百千万工程等计划,通过摸排企业技术需求、搭建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等有效供给平台、组织“科技行”产学研对接活动等有效服务活动、提供产学研后补助等有效政策保障、积极促进国内国际研发机构合作等方式,不断加强苏州市产学研合作。如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疫苗中心、中荷社会和文化计算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的建立。

(四)地理位置优越

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以南、太湖东岸、长江三角洲中部,位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关键节点,区位优势明显。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支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昆山、江阴、武进、镇江等8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成为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之后第五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推动苏州社会经济的全面转型、全球化和改革开放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五)文化底蕴深

苏州独特的优秀文化是当代苏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之源。在改革开放30年中又形成了 “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使苏州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转化为现代文明优势

苏州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将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与苏州古城有机结合,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使得苏州市形成了宜居宜业的环境优势,吸引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二、苏州目前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总体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苏州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达城市的主要代表,随着人均收入迈入发达国家和地区行列,以往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高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一)经济持续增长压力大

苏州经济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尽管苏州市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但苏州工业增加值率在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排名相对比较靠后。主要原因在于,苏州市工业企业主要以“三来一补”业务为主,总体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低端区域,产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品牌少,导致苏州市工业增加值率较低。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苏州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尽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深圳、上海等城市相比,仍处于高投入、高能耗发展阶段,总体能源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苏州经济保持稳定的中高速度增长面临一定的困难与挑战。按年平均汇率计算,苏州市人均GDP已经近2万美元。近年来,随着苏州市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保持高速增长越来越难。从国外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的发展经验来看,人均GDP在2万美元之上的经济体,实际经济增速很难保持在5%以上。

(二)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

苏州的外向型发展特征也决定了其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和制约。受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苏州市进出口总额也面临着巨大的下滑压力。

苏州市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以外资为主,但是大部分外资企业只是将加工制造环节布局在苏州地区,而诸如研发中心等具有高科技技术含量的部门、环节并没有布局在苏州,经济带动效应比较薄弱。相对的,苏州的民营企业无论是规模、产值等方面,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方面都比较不足。

2021年,作为地级市的苏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经接近1万家了,与一线城市广州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但是与北京(28750家)、深圳(18650家)、上海(17012家)相比,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苏州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从技术交易市场技术交易合同金额成交量来看,尽管苏州市2019年突破377亿元,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且不论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差距,就算与同省的南京(591亿元)相比,技术交易市场规模都有较大差距,影响了全市的创新活力。

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从构成来看,主要集中在外观设计类,且主要集中在纺织行业,而高新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偏低。代表核心技术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部授权量的比例较低。

(三)本地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在高技术领域,苏州虽培育了一批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如国芯、维信诺等,这些企业在行业中技术领先,创新能力强,但与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这些企业总体上规模较小,行业影响力不足。例如,深圳有华为、中兴、比亚迪、腾讯、大族激光、北科生物、华大基因等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此外,在一些高技术领域,深圳拥有一批行业领先企业,如在软件开发领域有金蝶、金证;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领域有朗科。这些行业领军企业的发展,不仅是深圳科技创新的代表,也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崛起的标杆。

经过多年的人才引进等政策,苏州大中型企业R&D人员数量任然远远低于同期的深圳和上海。尤其是与深圳相比,苏州R&D人员数量明显不足。

苏州市企业之间产业链分工与协作程度相对深圳较弱,集群化发展能力不足,制约了苏州市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四)创新资源相对不足,创新创业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尽管近年来,苏州市加大了R&D的投入,但从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来看,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国内主要创新型城市相比,苏州市的比重偏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来看,苏州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也比较低。

目前苏州以精英(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创业、海归创业为主,大众创业如大学生创业、专技人才创业的活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面向大众的创业平台、扶持政策都有待调整、优化。大众创业的缺失,直接造成苏州项目源少,难以吸引更多的创投机构。苏州目前以引进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为主,而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管理、法律、市场、研发等专业人才相对不足。比

由于历史布局原因,苏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十分匮乏,全市仅有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几家本科类高校,虽然近年来也引进了中科院纳米所、医工所、浙大工研院等重大载体,但其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上海拥有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约70所,其中不乏复旦、同济等国内名校,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大量科研成果和人才储备。

苏州市银行、保险、创投等金融机构虽然形成一定集聚,但对科技项目、科技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创投机构对初创型科技企业投资不够积极。债权融资方面,科技信贷规模不够大。小微科技企业融资能力较弱,商业银行受体制机制制约,对小微科技企业“惜贷”“慎贷”现象普遍。政策性融资方面,尽管苏州与2009年就颁布了《苏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但是从“科贷通”近年来帮助的企业融资金额看,与苏州市科技企业的数量相比而言,覆盖面还不够广,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五)发展用地总量不足和结构性浪费同时存在

土地利用率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各区县为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很难站在全局视野开展招商引资,并在此过程中“重量不重质”,以土地换企业等方式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另外,土地的规划前瞻性不够,导致部分地区增量土地空间已经极其有限。比如现在的“退二進三”等政策,都是在为当时的粗放式管理的结果在买单。

综上,近年来,苏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稳中求进、优化结构,进一步打破原有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依赖。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苏州积极开展“两聚一高”新实践,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持续提高,社会事业繁荣进步,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当然,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苏州依然面临着经济持续增长压力大、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新兴的本地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创业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等问题,这就要求苏州抓紧创新、坚持开放,修炼内功、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强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苏州未来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志强.高职院校“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营销界,2021(29):95-96.

作者简介:曹钦,1983年7月,男,汉族,江苏,研究生,讲师,经济管理

此论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16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2016SJD630124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打造苏州经济升级版》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苏州市苏州经济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今天我叫早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