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涵 彭小波
摘要: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传统和智慧的结晶。历史上,西里西亚地区曾在波兰和德国之间几经易手,当地民族服饰也同样受到来自德国工业和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切什地区的民族服饰。本文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切什地区女性民族服饰的演化进行分析,探索德国对西里西亚地区民族服饰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德国工业和文化;西里西亚地区民族服饰;切什地区女性民族服饰
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人类最早用树叶、动物毛皮做成衣服用于保暖御寒。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服饰早已经从保暖御寒的初始作用中演化出了全新的意义。伴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便会融入民族服饰之中,而民族服饰也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民审美和性格
早在石器时代便已经有人类在西里西亚地区居住,而波兰民族服饰在17-18世纪才开始逐渐出现。西里西亚最先屬于波兰皮亚斯特王朝,后来为波希米亚王国夺得并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740年,腓特烈大帝夺得西里西亚,战争在1748年结束。普鲁士夺得西里西亚绝大部分地区。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德国统一,西里西亚成为德国的省份。上西里西亚经历大规模工业化,西里西亚也成为欧洲主要工业区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里西亚被分为三部分,分属于波兰、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但很快又被德国占领。直到1945年,苏联红军占领西里西亚全境,根据1944年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的波茨坦协定,奥得河和尼斯河以东的德属西里西亚才再次归于波兰。
在西里西亚地区未回归波兰之前,当地从语言、服饰、建筑、基建到教育体制,都深受德国影响。切什地区女性民族服饰在德国的影响下也逐渐发生着改变。
一、切什地区女性服装概括
切什地区属于上西里西亚,当地民族服装在十八世纪晚期出现。切什服装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其他国家的服装较为相似。切什服装的女装相较男性服饰而言,会有更多的装饰和组成部分。随着女性的年龄和婚姻状况不同而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女性切什服装上半身一般为白色卡波提克(波兰语名:Kabotek。一种衬衫,袖子较短,通常在手肘上方,且袖子较为蓬松)。外面会穿一件深色的日瓦提克(波兰语名:Żywotek。与现代连衣裙上半部分形状较为相似,但在胸前的部分会分开,且在胸下有一条带子,在背后的中间部分会有一个突出的尖端。),天气较冷时,也会再穿一件外衣;下半身是一件裙子,搭配一条缠在腰上的丝带或腰带和其他的装饰;头部戴着用于区分女性年龄与婚姻状况的头巾与帽子。
在19世纪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女性切什服装不仅是原材料,服装中包含的元素、服饰之间的组合也发生了变化,服饰的样式和材料更加多样化。尽管女性切什服饰产生了上述变化,但是相对波兰其他民族服饰而言受到的影响较少。
二、材料和制式的演化
女性切什服装在发展初期,使用的材料主要为亚麻布以及羊毛编织成的布,通常使用较为厚重的深色材料来制作裙子。随着工业的发展,西里西亚地区出现了许多新的纺织工具、方法和材料,女性切什服装使用的主体材料逐渐转变为由工厂生产的昂贵面料,逐渐变得轻薄,也不再拘泥于深色调,且增加了许多新的材料,比如天鹅绒、丝绸等。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穿着的不便,以及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中难以修补,日瓦提克被暂时舍弃了一段时间,切什地区女性改穿了普通衬衫和裙子,但在战争结束后其这一传统服饰又再次出现。其主要制式没有太大改变,仍为卡波提克、日瓦提克、裙子、腰带以及其他装饰品,只是在部分剪裁的方式上做出了简化。同时,受到来自现代服饰的影响,也为了穿着的便利,出现了像连衣裙一样将卡波提克和裙子缝制在一起的样式,而在传统的切什服装中,这两部分是分开的。此外,在原本制式的基础上,一些细节部分也出现了结合现代服饰特点所作出的创新设计。
三、刺绣图案的演化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日瓦提克主要靠缝制在衣服上的金属装饰品进行点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金属装饰品逐渐被刺绣所取代,有时刺绣也会出现在裙子上。使用金线或银线的刺绣通常出现在日瓦提克的边缘和肩带上,其他部分为纯色或用金线或银线手工缝制一朵较大的花,并伴有花茎与叶子,同时在作为主体的大花周围可能会有几朵较小的花。在一战之后,出现了一些新的、较为现代化的刺绣样式,并且会使用大量的亮片进行装饰,但整体依旧以花朵为主体,例如以双花、三花为主体的图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居住在西里西亚地区的波兰人与德国人进行贸易,并受到了德国一些传统服饰的影响,这些传统服饰会使用大量的花朵图案进行装饰,导致新刺绣样式的出现。此外,也有了在裙子上进行更多刺绣的款式,而不仅是传统中的简单装饰。后来,随着当地工业的发展,这种服饰上的手工刺绣逐渐开始使用机器刺绣所取代。
四、装饰品的演化
女性切什服装中的装饰品分为四个部分:用于固定卡波提克两边领口的扣子; 缝在卡波提克胸前部位或者肩带上的装饰,名为奥彭特(波兰语名:Orpant),在这种装饰上通常会有几个圆环,用于悬挂霍驰奇(波兰语名:Hoczki);霍驰奇是由金属制成的链子,这种装饰品悬挂在肩带之间,这种链子的数量是所有者财富的象征;最后一项装饰品则是腰带,较为富裕的人家会在皮质腰带上搭配大量的金、银、珠宝使其看起来更为华丽,并且会在腰带下额外悬挂一些用于装饰的链子,这种链子也同样使用金或者银制成。较为贫穷的人家则会使用较为廉价的金属来制作这些装饰品。
随着西里西亚地区的大规模工业化,腰带的主要材料逐渐由动物皮革变为橡胶作,虽然仍有有使用金、银、珠宝制作的装饰品进行点缀,但大部分已经逐渐被现代经常使用的塑料、合金等新型低价材料取代,制作工艺也变得更为现代化。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德国对西里西亚地区民族服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业上。西里西亚地区的民族服饰向着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旧时代的工具、材料和方法逐渐被取代,而德国占领西里西亚期间实行的大范围工业化毫无疑问加快了这一进程。同时,当地的德国文化也同样对西里西亚地区民族服饰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通过女性切什服装演化的分析,从侧面展示了德国对西里西亚地区民族服饰的影响。在西里西亚民族服饰中,还有更多值得探讨和解决的细节和问题有待日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芭芭拉·巴贝利希(Barbara Bazielich),从进到远:西里西亚地区的民族服饰[M].波兰:西里西亚博物馆,2017:35-279.
[2]齐恩凯维奇·莱昂(Zienkiewicz Leon),波兰民族服饰[M].波兰:Graf-ika,2020 :29-142.
[3]关于波兰民间服饰的在线专辑
[DB/OL].波兰,https://strojeludowe.net/o-stronie/,2020-12-25/2021-02-10.
[4]普熱米斯瓦夫·谢雷昌(Przemysław Sierechan),西里西亚历史
[DB/OL].波兰,https://polskiedzieje.pl/,2010-11-17/2021-02-10.
[5]西里西亚地区的德语方言
[DB/OL].波兰,http://www.inne-jezyki.amu.edu.pl/Frontend/Language/Details/30,2017-05-07/21-02-18.
[6]从源头到灵感:波兰设计中的民族主题
[EB/OL].北京:中国美术馆,http://www.namoc.org/xwzx/zt/blsjz20150707/blsjz2/201507/t20150713_290298.htm,2015-07-05/2020-12-23.
[7]民俗服饰[EB/OL].波兰,乌斯特朗博物馆,https://muzeum.ustron.pl/pl/stroj-ludowy,224,2015-07-05/2020-12-23.
本文系“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浅析德国对西里西亚地区民族服饰的影响’”成果。
本文系“国家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及黑龙江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
项目(重点项目)‘新文科视域下斯拉夫微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成果
作者简介:
刘润涵(2001-),男,汉族,黑龙江省绥化市,本科,波兰文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波兰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彭小波(1990-),男,汉族,山西省忻州市,讲师,研究生,斯拉夫国别区域问题与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国家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