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米

2021-11-02 03:00陈志宏
星火·中短篇小说 2021年6期
关键词:花生米花生

陈志宏,江西东乡人,大学副教授,江西省作协会员,南昌市散文学会副会长,《读者》等杂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凌晨四点的月光》和中短篇小说集《空山游鱼》等15部。有作品入选教辅材料。曾获全国农村青年文学作品大奖赛小说组二等奖(2002年)、第二届滕王阁文学奖(2010年)、“东丽杯”孙犁散文奖(2018年)等奖项。

引子:一粒花生米的人世流光

缕缕晨光打在睡意蒙眬的脸上,源于江西的米粉,唤醒南昌人沉睡一宿的胃,嗦粉的呲溜声是不够的,得嘎嘣的脆响来辅佐,才妙。谁能担此重担呢?花生米。

遍布街头巷尾的早餐店,油汪汪的拌粉永远霸占主角位置,如影随形的配角,是那传承千年的瓦罐汤。店老板将煮熟的米粉,一把抓入漏勺,投进沸水中焯一遍,然后,倒扣入碗,七七八八的调料,不停地往里添,嘴上还不忘问询:“要不要加辣椒?”拨,拉,挑,挤,扑,摇,搅……一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般,看得人眼花缭乱。你还没缓过神来,老板早已换了一把汤匙,舀几粒花生米,撒在咕咕往上冒的汽里,仿佛云雾里垂降天外陨石。这样,一碗南昌特色拌粉,才算大功告成。

没有花生米的南昌拌粉,是没有灵魂的。

江西人辣声在外,人称“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果真如此吗?非也。怕辣的,大有人在,要不然,千店一律的“要不要加辣椒”,就不会成为南昌早餐店的招牌式互动语。但从未见哪个店家向食客发问:“要不要加花生米?”除了掉光牙齿的长者,无人能抵挡一粒花生米的诱惑。

有次,骑自行车返家,路遇与我一样蹬单车的汉子,人壮如牛,车歪欲散。那么破的一辆老式二八自行车,居然驮着沉沉一蛇皮袋的花生米,招摇过市。追上他的时候,我特意放慢车速,向他打听:“你这花生米很好啊。多少钱一斤?我想买一点。”他嘿嘿一笑:“我也是刚买的,才不卖呢!”我穷追不舍,问道:“这么多,你吃得完呀?”他说:“当然,不到一个月,就没了。”我的天啊,你这是拿花生米当饭吃吗?不等我问出口,他解释道:“我开早餐店的,每个月都要用一百多斤花生米。”

原来如此。

一个小小的早餐店,一年就要消耗一千多斤花生米,想想整个南昌,一年要吃掉多少粒花生米,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有人笑言:“但凡有一粒花生米,也不至于醉成这样。”饮酒者,尤其是高度白酒爱好者,视花生米如第三条命(第二条命是白酒),就像韩国炸鸡配啤酒,美国薯条搭加冰可乐,夏天的小龙虾就冰啤酒,一样一样的。

花生米是芡,勾出南昌拌粉的灵魂,也引得水中火焰—白酒,登上灵魂升华的直通车。

素喜花米生,是打小落下的根。

打我记事起,就喜欢玩一个猜谜游戏,谜面是:“麻麻壳,尖尖嘴,个个喜欢你。”

谜底像一道闪电,划破我儿时的心空:花生。

一开始,是母亲给我出的谜,愚笨如我,想破脑袋也不明所以,央求给点提示。

母亲说:“你过年喜欢吃的。”

我尖叫:“糖!”

母亲笑了,诘问:“糖有麻麻壳?”

我争辩道:“糖是尖尖嘴!”

转念一想,确实对不上。于是,将过年才能吃到的小零食,在脑海里一个一个过筛,发饼、桔饼、柿饼、龙须糕……跟“麻麻壳,尖尖嘴”怎么都对不上?

母亲公布答案后,才恍然大悟。这谜面设置得令人叫绝,尤其是最后一句“个个喜欢你”,一语道尽人们对花生的好感。

花生米,好就好在一个字:香。生吃香,炒熟,更香,还脆,以至后来我每次看到尖尖嘴的麻麻壳,视若至宝,口舌生津,顿感心情无比畅快。

早先,我对花生的认识,比文盲还文盲,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误解,此误如浓雾,弥漫整个孩提时代。

我一直觉得花生跟枣、柿一样,垂挂于树,而不可能长在地里。这两种随处可见的果树,像是在跟地里的野草较劲似的,疯了一样将村里村外占了个遍。为何将花生与这两种果树天然地联系在一起?成了我难解的人生之谜。

我所看到的花生,仅零星地散落于过年待客时的果盘,那是比白球鞋还珍贵的稀罕物。

直到有一天,在小学语文课上,学了一篇课文—现代作家许地山先生的散文《落花生》,才走出多年的蒙昧,首次獲得科学认知。

在这篇才几百字的课文里,作者的母亲和几个孩子沟通在地里种花生事宜,父亲借机生发,适时地端上一碗“心灵鸡汤”:“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全然无视这碗难得的“心灵鸡汤”,闪电般地举手发问:“老师,花生怎么会是种在地里的东西?不是长在树上的吗?”

对语文老师的回答,我不满意,回家后,又问父亲—那个时候,总觉得父亲是无所不知的全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令我佩服得紧。得到父亲肯定的回答,我才不得不信:花生原来真是长在地里的。

当晚,我还问了父亲两个问题:“明明是花生,为何课本里硬要在它前面加一个字,叫它‘落花生?花生原本长地里,为什么我们家不种一点?我想吃花生啊。”

早已不记得父亲怎么回答,但我和父亲之间因花生结下的“梁子”,这辈子都记得。

花生褪去过年时独有的节庆外衣,极其罕见地现身于寻常日子,让我头一回感到惊讶。父亲怎么有花生也不告诉我,一个人吃独食呢?到底还亲不亲这个儿子呀?

最初发现花生米,仅三两粒,在父亲的掌心,在他咀嚼的齿间。尚在手上的,若被我发现,毫无疑问,一定会落入我口。

这是哪来的花生米呢?

当然不是父亲挨一顿痛打换来的,更不可能是捡的,依他的意思,买来当药吃的。这个解释,让我满腹怨气像漏了气的皮球,瞬间小了很多。那时,父亲的血压很高,经常看他从褐黄色的玻璃小罐里,抖漏出一粒白白细细圆圆的药片,落在手心,仰头,张嘴,倒入,眼一闭,嘴像无牙的老人家猛抽抽几下,干咽,入肚。无数次看那小药罐,上面白底黑字赫然写着:复方降压片。

父亲为什么不吃药,改吃花生了呢?

直到过了很久,我才慢慢搞懂悟透,彻底驱散“童年迷雾”。为何大家都不种花生?为何父亲不吃降压药,改用自然疗法,用花生米来担当降压大任?原因就一个字:穷。

饭都吃不饱,哪来的闲田,给花生留一个生长的位置?肚子都咕咕叫,哪来的钱买复方降压片?

上世纪80年代初,分田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像风吹过原野,绿出希望的原色。“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部是自己的”这个口号被父亲用粗长的排笔,蘸满白白的石灰,涂写在土墙上,宣告一个不同以往的新时代要扑面而来了。光最后一句“剩下全部是自己的”,就激发了陈坊村农民内心潜藏多年的生产热情,玩命似的种田,搏命一样交公粮(谷子),交提留(开始还是谷子,后期可以用钱去抵扣,再后来变成按田亩摊派,这些作法最后于2006年被时代巨轮辗碎,彻底抛入历史垃圾箱,就此,陈坊村有史以来进入种田可以领补贴的时代)。人们热火朝天地干活,早起拾粪,中午不休,漏夜放水,一天到晚泡田蹲地,把庄稼当成自家孩子照看,陈坊村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为了给生猪一口吃食,村集体统一在河滩划出一片荒地,分给大家种,人称“猪田”,不用给国家交税,也不必交村提留,属陈坊“免税区”。自从我1994年离开陈坊,所谓的“猪田”,从来就没种过猪吃的,一直都种水稻,因为土地肥沃,那里产的米,香糯甜软,一吃难忘。

1998年暑假,我从南昌赶回老家,母亲还让我在猪田里插秧。因为图快,触到水田里锐利的石头,顿时麻焦火辣从手指传来,一直痛到心间,时至今日,每每忆及,那种钻心的痛,依然让我怀疑人生。那时,父亲已离开我们三年,我已在省城工作两年,每月仅两三百元的薪俸。无奈地接过父亲的穷衣钵,一径地穷下去,无力也无法摆脱现实的贫困,回到陈坊村,插秧、收割的活,一样都不会少。我是这样,好些农村考学出来的,同样如此。

著此文时,我已到了父亲不服降压药而改吃花生米的那个年纪。基因传承,和他一样,我也罹患高血压症。最难受的时候,太阳穴怦怦直跳,像孙悟空被套上紧箍咒似的,被无形的东西扎得紧紧的,头疼欲裂。想起儿时,看父亲因血压高而扭曲变形的脸,我超然事外,在心里窃笑,嘲笑,像看猴子演把戏似的。今天想来,纵千万行流经心里的苦泪,也洗刷不清当年我对父亲的轻慢。

今天,我去药店买一盒降压药,两板吃两周,只需35元,到医院用“慢性病”开处方药,才三五块钱而已,相比每月到手的六七千的薪水,简直九牛一毛。我多想带着一盒一盒的降压药,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过去,亲自送达父亲手上,让他别再徒劳地寄希望于花生米。

一直以来,父亲的收入少得可怜。身为高湖村小学赤脚教师的他一直羡慕有一天能穿上“袜子”(转正式教师),不再“赤脚”。起初,父亲一天可收五毛,后来,涨到一块钱,都不够交我三个姐姐和我的学费。姐姐们都没念完小学,一一辍学在家,做点鞭炮下手活,贴补家用。妹妹的学业止步于五年级,连小学毕业证都懒得去领。其实,她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错,但姐姐们都那样,自然知道自己面对读书和辍学的二元选择,该如何做才是对的。我能从乡下考出来,背后是父亲无尽的付出,一家人默默的支持,尽显河山悲壮。

一家开销,靠的是田里、地里出产的庄稼。到头来,捉襟见肘,糊口都很勉强。为了来快钱,父亲赶去几十里外的水库工地做工,去几里外的南港(抚河上游的支流)捞沙,一鸡公车一鸡公车地推到家门口贩卖……那都是不要命的苦力活。

他就像一株被名叫生活的巨石压实的小草,顽强地,一点一点,从缝隙里钻出来。

这样的家庭条件,父亲哪来的余钱去买降压药?听说每天吃几粒花生米可以降血压,这比药便宜多了,自然,花生米成他了的心之所系,生命所托。

电影《我不是药神》有句扎心的台词:“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

我的世界病了,只因为穷。

每每想到这,我怎么都无法原谅自己当年伸手向父亲讨要花生米吃,贪图那溢于唇齿间的脆与香。如果世界上有时空快递,我愿倾尽所有,给当年的父亲发一蛇皮袋花生米,每月一袋,定时足量供应。可惜,世上没有所谓的时空穿梭,人间只有悔恨啊。

对花生米,终究还是恐惧取代了好感,这和大人们的一次夜聊有关。

那个夏夜,星河灿烂,凉风以梦幻般的速度,在屋内屋外呢喃。父亲和大人们聚在耳门口的巷子里,边吸烟边聊天,猛地蹦出一个话题,让我对花生米产生了惊恐。

那是新时期以来最厉害的一次“严打”。他们所聊,没有用“杀人”,甚至“枪毙”等字眼,许是顾及少儿不宜吧,而是用“吃花生米”指代,还特别强调—那粒花生米,得家属花五块钱去购买。什么花生米那么贵,论粒卖,还五块钱一颗?有这些钱,在集上足够买半担了吧。买米的话,够一家人吃半个月呢。偷听到这儿的时候,我纳闷得很,感觉像天井外黑沉沉的暗夜,有股難以言述的压抑,胸口像是压着铅块,喘不过气来。

惊恐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再见到父亲吃花生米,便不再伸手要了。

大人们的无心之举,有心之语,竟阻断了我对花生米的觊觎,太意外了。

也许是关注点不再落于花生米上,也许,父亲真的连一天吃几粒花生米的钱也没有,此后,我真的没再看到他嚼花生米!直到家里彻底摆脱了困窘,在隐于山林的田地种上了花生,我们家和村里人一样,才实现了“花生米自由”。

只有吃饱之后,村民才有心情、余力和闲地种花生、甘蔗、西瓜、向日葵等。那时,我已上高中了,暑假回来,“双抢”(早稻抢收,晚稻抢种)是必修课,之前还要拔豆,之后又是收花生,那也是逃不掉的必选课。“双抢”之后,人已累得脱了几层皮,手脚酸疼得不听使唤,再迎着吃人的秋老虎,去山地里拔花生,无异于人间酷刑。

对花生的好感,就此丧失殆尽,任它怎么香脆。

1994年,我到客家摇篮赣州念书。

客家美食,名扬天下,我最爱那里的小吃—多味花生;后来,市面又出了南酸枣糕,一吃为之倾心,这两样成了我零食世界的两大最爱。同样是油炸花生米,但牡丹亭牌多味花生(不知现在还有没有正常生产,已经很久没在市面上见过了)炸之前,裹了一层淀粉,吃起来,多了一重味,难怪叫“多味”呢。只吃那么一粒,就唤回我对花生的好感,哪怕前一个暑假才刚过去没几天呢。一块钱一包的多味花生,对于一个穷学生来说,没有半点任性的实力,抠抠搜搜,怎么也吃得不尽兴。吃一粒,回味半天,吃一包,足以在脑海里滋滋回荡半年。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能不让父亲尝尝?手头再拮据,也得省出一点钱来,买包回家,与父亲分享。

寒假,回到赣东的家乡小村陈坊,父亲见我掏出一包多味花生来,连忙责怪我乱花钱。但他吃了一粒后,责骂秒变夸赞:“好吃,真好吃。剩下的,留给你妈尝一尝。”

我说:“尽管吃吧,我还有一包呢。买了两包。”

父亲一直是个严厉的人,对我尤其是,所以,怕他,不是一点半点,以恐惧的形式深植于内心。但那次见他开心地嚼多味花生,丝毫不见往日种种严厉,只剩孩子式的狡黠与满足,我像窥见了一个难得的秘密似的,有了新洞見—原来,父亲也有我不曾知晓的大男孩的一面:淘气,顽皮,还有那么一点点小可爱。

我暗自发誓,等暑假回家,一定多带几包多味花生,给父亲好好过过嘴瘾。可惜,天不遂人愿,来年初春,父亲就匆匆离开人世,再也没有吃到儿子给他买的第二包牡丹亭牌多味花生。

打那以后,多味花生,再也没吃过,尤其是牡丹亭牌。这不是迁怒,也不算连坐,到底是什么,我自己也说不清。

2013年,女儿幼儿园毕业,我意外地接到一个写作任务。按照出版方的要求,写我怎么带孩子,怎么实施家庭教育,怎么陪女儿走过幼儿园三年,迎接上小学的。“幼小衔接”,如今是个热门教育话题,那个时候,身处其中,还不怎么觉得,深陷写作项目后,才发现,这里原本就是个大大的世界。

写累了,好友吴大师到我家楼下,约我下来喝酒,在等上菜的时候,我们要来一盘花生米。几粒花生米一口酒,一个热菜没上,就那么任性地干掉一瓶四星白酒。我醉了,他还像唐僧一样碎碎念:“你要多喝一点,写东西太苦了,喝酒能解乏呢。”

“但凡有一粒花生米,也不至于醉成这样。”而我,在那个夏天醉倒在一盘花生米里,仿佛倾注了我一生所有的情感。

花生米,花生米,最逗乐的,莫过于女儿那次给我出的脑筋急转弯。

那时,她尚在幼儿园,享受人生天真无邪的快乐时光。一个天朗气清的下午,到莱茵幼儿园接她回家,一见到我,她就兴冲冲地给我出题:“老爸,老爸,给你出个脑筋急弯!请问,米是谁生的?”

米的前生是谷,稻谷长在水田,自然属于大地生的啊,于是我秒答:“大地。”

女儿说:“不对,你再猜。”

每年清明前,农民把稻谷投入河水里浸,每天再用温水浇几遍,经历浸种、发芽、撒种、成秧、移插等几道工序,秋来稻浪翻金黄,一派丰收景象。稻谷脱粒去壳,就成了米。谷是米的前生,米是谷的来世,照此看来,米的妈妈应该是谷子吧。

女儿语气坚决地说:“不对,你再猜。”

我无奈地举了白旗,说:“猜不出来了,快公布答案吧!”

女儿说:“米的妈妈是花呀!”

乍一听,是那么回事;细一想,世上绝大多数植物都经历了开花,才结果的,难道,它们的妈妈都是花吗?

我不解地问:“为什么呢?”

女儿呵呵一笑,说:“花生米呀!”

猜你喜欢
花生米花生
掏花生
四粒花生米
花生猫便签夹
花生米翻跟头
邂逅花生
花生米翻跟头
四颗花生米
菠菜花生米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
花生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