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阿坝

2021-11-02 01:59王国巍
草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红军

王国巍

四川的阿坝州主要是高原和大山,自然界的颜色以绿色为主。从文化层面来看,近代的红军文化在这里居于重要地位,红军长征曾在这里待了16个多月。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网络作家协会一行36人,从成都市红星路出发,先后经汶川、小金、马尔康、红原、若尔盖、松潘、茂县等地。此次采风活动,前后历时五天,大家都体验和感受到了红军当年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历程。

时隔“汶川大地震”十三年,我们来到汶川县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凭吊死难的同胞。听讲解员介绍到,老漩口中学的对面山上,很多遇难的同胞就埋在那里。地震发生后,这里死难的居民最后被集体掩埋在一座大坟墓中,初步统计就有七千八百多人。这与当年我们在新闻中了解到的情况基本一致。要不是解放军同志开路挺进灾区,进行紧急抢救,后果不堪设想。

大家在地震纪念馆中静静地听着讲解员给我们介绍大地震的惨况,当听到她诵读那首刻在铁壁上的诗歌《孩子,快抓住妈妈的手》时,我的泪水不知不觉又流了出来,多少可爱的面孔,在汶川大地震中瞬间消失。多少感人的故事在抗震救灾中不断上演,一个被救出废墟的孩子的军礼,是他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举动,永远闪耀着善良的人性的光辉。

三天后,我才有勇气拿起自己的笔写下一首小诗《凭吊汶川漩口中学地震遗址》:

戊子震中天崩裂,瞬间漩口生死决。

只手托梁救孺儿,师魂永铸青铜铭。

我们翻越巴朗山后,车队在斯古拉神山路边小憩。美丽的四姑娘山,终年积雪覆盖,放眼望去,大姑娘山、二姑娘山、三姑娘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都十分闪亮,只有幺妹儿峰若隐若现地躲在最左边的云朵里。

继续前行,半山腰处有一所藏式民居学校,听说是网络直播红人“嘉绒姐姐”负责的藏族民风民俗体验式消费基地。“嘉绒姐姐”真名何瑜娟,今年37岁,她本是成都锦江区人,曾留学瑞士。回国后,她来到这里,开门就能看见雪山,让她惊喜不已,很快她就喜欢上了这里的山水,更爱上了这里的人民。利用网络的优势,何瑜娟通过直播平台帮当地人卖沙棘、苹果、核桃、沙参、蜂蜜等特产,也吸引了全国各地无数的人们来这个山寨体验藏族文化,看锅庄表演、品尝牦牛肉,年营业额逼近5000万元!人们又亲切地称呼她为“阿娟”。

小金县就是当年的懋功县,达维位于小金县城东部三十六公里处,地处夹金山之北麓,1935年6月14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率领的中央红军翻越雪山之后和红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在这里胜利会师。

为纪念这段光辉的历史,当年的“达维桥”特改名为“达维会师桥”,并在山间平台处立碑刻铭。我们站在公路边的纪念碑平台边沿,向下可以看到沃日河对岸拐弯处有一个旧的指示牌,上面写有“会师桥”三个大字,旁边有一辆桔黄色的推土机正在施工。

站在大风中,我追忆那段不平凡的岁月,风中夹杂几点冷雨,令人思绪万千。我的父亲讳安凯,十六岁参加工作,被安排到阿坝州达维林场。后来父亲工作的林场面临搬迁,他又去到刷经寺林区工作,最后调到马尔康林业局从事纪委工作。我十二岁的时候,在马尔康林业局单位住宿楼五楼的阳台上,父亲多次给我讲起红军在达维会师的故事,“1935年6月8日,由李先念所率领的红三十军,作为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攻克懋功,就是今日小金县。他们消灭了国民党军两个营及地方武装近千人,占领懋功东南的达维村。红四方面军李先念部,在这次战斗中有一些伤亡。

6月11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的一部分人到达夹金山南面大硗碛。12日下午,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二师四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带领下,翻越夹金山,和红四方面军的二十五师七十四团的一部在夹金山下的木成沟相遇。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两个方面军,指战员们都非常高兴,一片欢腾。

1935年6月14日,这一天是个好日子!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率领大部队进抵达维,在达维桥头受到红四方面军九军二十五师的热烈欢迎,这是徐向前提前安排好了的。当天晚上,军委总政治部在达维喇嘛寺前的一块空地上举行胜利会师庆祝大会,由周恩来主持,红二十五师师长韩东山代表红四方面军致欢迎词,毛主席、朱老总都讲了话,然后大家高唱《两大主力会合歌》,庆祝晚会一直闹到深夜。不少战士在翻越夹金山时生了病,现在来看极有可能就是高原肺气肿,在达维得到了休整和治疗之后,身体很快就恢复了。”

父亲对这一段历史非常熟悉,讲起来从不含糊,我有時候很纳闷儿,就问:“老爸,你怎么就记得这样清楚?哪一天、哪一个人都晓得?”

父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尤爱穿深青色中山装,头发一直都是向后梳的,像毛主席那种的头型,显得额角特别宽大,虽是络腮胡,但总是刮得干干净净的。见我发问,他就会很自豪地对我说:“我们是红军后人,你要记清楚,不要搞忘了哦。这些关于红军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听得多,书上也有记载,肯定不会弄错的。”随手喝一口放在阳台上的茶。又继续开讲,“1961年,达维桥和小金县城的天主教堂,因为是红军会师遗址而被省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我参加工作后,都去过那儿好几次。木板平桥就搭在河的一个拐弯点,那儿的河水不是很宽,刚好搭桥,毛主席和朱老总都走过这座桥。要是你的几个爷爷没有牺牲的话,就好了……以后,你也可以去达维会师桥看看。你爷爷是解放初的老党员,我也是党员,你长大后也要向党组织积极靠近,争取早些入党!”

父亲的教诲是最真实的,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给他的儿子写了《手饬太子书》,也是句句真切,出自肺腑。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帝王将相,家族历史就这样代代相传,中华家谱就这样辈辈延续。1998年10月,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我申请入了党。寒假回家,父亲和母亲听了我在大学已入党的事情,特意煮了一锅我最爱吃的肉丸子犒赏我。

现在,我来到达维会师地,而父亲却离开我已经整整一年多了。达维,一个父亲曾工作过的地方,要是父亲还健在,我们父子俩能同路来这里重温党史,那该多好啊!将来有一天,我会带着孩子再次前来这里,共同缅怀我们的先贤。人世的沧桑,时光的流逝,个人的渺小和历史的宏阔都随着群山的起伏而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黄昏,我们来到了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小金县城的天主教堂。当年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人曾在这个教堂召开过军事会议,教堂对面的六七间小平房就是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临时卧室。站在教堂后面的石坝上,我抬头望见对面悬崖上有一面红旗,这让我想起祖父、大爷爷、二爷爷在1933年秋天的那个时候,他们在家乡火热地投入到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岁月。

立于维修一新的教堂门口,仿佛又听到红军在这里召开会议时的声音,毛主席的发言一定是语震群贤,掷地有声。

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雪山,是十分艰苦的。很多战士,在雪山上一坐下去休息,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过。

梦笔山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雪山之一。据说,此山本没有名字,是因为周恩来当时过雪山的时候,重病高烧,躺在担架上,由大家抬着他翻越这座雪山的。在山顶的时候,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迷迷糊糊中在担架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胸前衣兜里的钢笔突然掉到了山脚下,所以,后来大家就把此山叫做梦笔山。这可和我国历史上写《别赋》而闻名的江淹所作的梦见彩笔的典故完全没有关系。以前,我只知道有儒生江淹的故事,现在又来到梦笔山下,听大家讲起这则关于周总理和红军的往事,真可谓“高山仰止”啊!

大家列队爬山,从半山腰的红路广场出发,身着当年的红军服,头戴八角帽,腰扎棕色皮带。其实,我们这次翻越梦笔山的体验教育,也就两三公里的距离,从红路广场可以清楚地看见梦笔山最高处的公路和观景台,今日天气非常好,太阳金灿灿的,照得人睁不开眼睛,气温不冷也不热。唯一感到有点困难的就是高原缺氧,大家刚走半个小时,就开始有两三个姑娘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脸色苍白,手脚无力,全身酸软,吓得大家赶紧给她们几个拿来事先就准备好的氧气瓶。

站在梦笔山的观景台上,经幡随风招展,蓝天白云,远山近树,一只雄鹰在对面的那几座雪山上空盘旋,清澈的河水从山沟中流向山脚下。刚才我们攀登过的山坡草坪,随处可见一堆堆被太阳晒干的牛粪,你随便坐在旁边休息一下,也不会嫌弃它。眼前的风景是这样的迷人,而当年红军翻越此山的时候,这里的狂风暴雪却不知吞噬了多少红军将士宝贵的生命啊!

我们翻越梦笔山之后的第三天,在小金当地工作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们,梦笔山下了大雪,地上足足有半尺厚,大雪掩盖了公路和草坪。

梦笔山的另一边属于马尔康县管辖,我的父亲曾在山麓的207场工作过。

1982年,父亲带着我从平昌兰草渡到他工作的马尔康林业局204场,他说可以坐坐火车、长长世面。当时场部的小孩子很多,有十几个和我一样大小的伙伴,我们滚铁环、看电影,分成两派跟河水赛跑,四处寻找场部废弃不用的缆车滑轮来制作自己的小拖车……我们一起玩得可开心啦,半年多过后,父亲职务晋升,被调到207场任党委支部书记,我也就跟着父亲去了207场。不过,这里的小孩子比較少,天气好的时候,我就在小溪沟的几棵大柳树边自个儿翻捡浅水中的石子,总希望能逮住一条大鱼。看大人们从篮球场边的平房进进出出上班,这也是我的乐趣之一。当看到有警察开着三轮摩托车来场部,我就会特别好奇,心里就会想:应该是把偷木材的坏人抓住了吧?

父亲和我一同住的那间砖瓦房子,从场部食堂的八九级台阶上去,右手边第一间房子就是单位分给我父亲的住房。现在,我们的车队从这里经过,我印象中的207场宽大的篮球场没有了,昔日的运送木材的场景也没有了,就连我们住过的那栋房子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公路拐弯处,小溪边的那几棵大柳树似乎还是三十八年前的那几棵柳树,但周围三两幢石砌藏族寨子,已完全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格局式样。其实,我父亲当年在这里工作的年龄比现在的我还要小,推算起来父亲当时应该是35岁,而我现在已经是45岁。我的父亲身材魁梧高大,办事雷厉风行,在我心中永远是独当一面、能撑起整个天空的男子汉。

我家的大爷爷、二爷爷自从参加红军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也许,他们就牺牲在长征的路上。我的父亲年轻的时候,就在这里为新中国的建设出力,而今,父亲已经离我们远去。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和我们代代相连,我们无比感念足下的大地。

若尔盖的黄昏,夕阳很美,沸腾翻滚的火烧云见所未见。一道彩虹似的拱门,横卧在兰磨线的入口,为高原增添了几分画面感。回味一路看到的大草原,青青的牧场,开阔无垠,只有牦牛成群地在上面吃着草,零星的几座帐篷搭在草原上,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就是这个样子,和我们从电视上所看到的差不多。

太阳升起来后,看着大地霜化,看着大地雾起,又看着大雾散开,然后气温迅速飙升,我感觉自己的衣服又穿多了样。

崇塘路的路牌很漂亮,像一扇单独的屏风竖立在路口,全部用藏族唐卡图案来装饰,中间嵌着一幅若尔盖县城的彩照,上端用藏、汉两种文字说明:“若诗若画若尔盖”。这是一句非常适合作上联的句子,可惜这宣传路牌只写了这么一句,不知是什么原因没有写出下联,或许设计者也只想出了这么一句,干脆就用上了,而下一句他怎么也想不出。

在若尔盖大草原上驱车驰骋,茫茫草原,已有成片的灯盏花开放,我们有时候就停下来专门看看花,或者发个朋友圈,休息一会儿再继续赶路。在和甘肃接壤的地方,大家登云梯直上黄河九曲第一弯最高处的观景台。眺望远方,白河在夕阳下泛着微光,甘肃那边的水草仍然丰茂,只是少了一些公路设施,四川这边开发的力度明显较大,观光长廊,酒店商场,基本齐备。黄河弯弯曲曲地向东流淌,传说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为了寻找黄河源头而无意中到了天上的银河,还遇见织女给了他一块支矶石。张骞回到汉朝的时候,给汉武帝讲起这事,满朝文武都不知道其中缘由,皇帝请来严君平一问,大家才恍然大悟。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就直接说:“黄河之水天上来”。

现在,我看见黄河的源头了,这是我们中国的母亲河,她与长江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两岸的儿女在她的哺育下茁壮成长,代代繁衍生息。

若尔盖的海拔很高,与天接近,黄河在四川这一段叫“白河”,粼粼波光摇曳生辉,附近的草坪中不时传来叽叽喳喳的雀鸟声。若无其事的牦牛在四处慢悠悠地吃着草,有的甚至爬到了山顶上,山下偶有几匹放牧人家的马,驮着他的主人自由奔跑着,远远地传来几声刺破云霄的哨音。

在若尔盖的班佑,我们集体瞻仰了红军过草地时的遗址纪念碑。

1935年8月,当红军穿越草地,来到班佑村时,不少红军战士因缺乏食物,体力不支,在此等待后续部队。就在等待中,700多名红军战士,背靠背坐着就牺牲了。

时任红三军十一团政委的王平在他的《回忆录》中详细地记录了这个悲壮的故事,“走到河滩上,我用望远镜向河对岸观察,那边河滩上坐着至少有七八百人。我先带通讯员和侦察员涉水过去看看情况。一看,哎呀!他们都静静地背靠背坐着,一动不动,我逐个查看,全都没气了。我默默地看着这悲壮的场面,泪水夺眶而出。多好的同志啊,他们一步一摇地爬出了草地,却没能坚持走过班佑河,他们带走的是伤病和饥饿,留下的却是曙光和胜利……”这是红军长征过草地中牺牲人数最多的一个地方,对于这段历史,王平将军终生难忘,他生前曾嘱咐部下,要在这里树碑纪念那些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2011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正式建成。

默哀,我环绕纪念碑一周。塔尖和人物全用红色石头雕刻而成,原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将军亲笔题词,可见意义十分重大。我们来此学习党史、研究军史、感悟中国革命史,凭吊先烈。清明节刚过,来这里祭奠的人一定很多,我翻山越岭来到这里,就是为了给烈士纪念碑献上一束鲜花,鞠躬致敬。

在阿坝州同甘肃省东南交界处的若尔盖县巴西乡有一座著名的班佑寺,坐南向北,近草地边缘,紧邻巴西河,四周群山环抱。该寺庙据说初建于1699年,原为四合院结构,山门为重檐歇山式,正殿即大雄宝殿为藏式平顶建筑,都是木头做的柱和梁,夯土为墙。几经毁坏、重建、又毁坏,现在仅面北的两扇大雄宝殿土墙还高高地耸立着。

1935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针对张国焘的右倾机会主义在班佑寺大雄宝殿内召开了著名的“巴西会议”,批判了张国焘的错误,决定中央红军继续北上。我们列队站在巴西会议遗址前,若尔盖县史志办孙玉波主任给我们详细讲述了红军在这里先后曾召开过四次会议的细节,孙主任说:“第一次在这里召开会议的时候,红军主要是解决筹粮问题。”1935年到1936年期间,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先后近10万大军抵达巴西,当时恰好都是秋季,粮食正待收割,红军在巴西地区两年共筹集粮食230多万斤。在参观纪念馆之后,我私下询问孙主任:“當时整个巴西地区,年产粮食大约多少斤?”孙主任略一思索,肯定地回答说:“全年也就100万斤多一点。”原来如此,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巴西乡,1956年以前属于松潘县,为半农半牧的藏族聚居区,在今日的若尔盖县城以东32公里处。正是因为有藏族人民的无私援助,保障了红军的口粮,是高原的牦牛、青稞、豌豆等支援了红军,使红军摆脱了生存险境,终于走过草地。

中午十二点过,我们在若尔盖求吉乡德翁村的花园饭店休息和用餐。高原的太阳很大,为了避免被紫外线晒伤,我时刻戴着太阳帽。当地的村民告诉我,红军当年战斗过的求吉寺遗址就在半山腰,至今保存较好,那里埋着红四军第十师王友钧师长,他当时在战斗中不幸被敌人的一颗子弹击中了头部,牺牲时年仅24岁。多么美好的年华,为了中华民族的革命事业,他们肩负着中华民族的使命,甘洒热血,忠魂与山河同在!

在松潘的时候,我想起巴西会议的土墙遗址,如果把我拍的照片,设计成明信片,一定是非常好的创意。突然,又想起在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馆内看到的红军欠款木板,上面用毛笔写着当年红军向藏族同胞们借粮的欠条:

……坵田内割了青稞二百斤后来,家们自己吃了,这块木牌,可作家们购买你们这些青稞(的凭证)……家们归来以后,拿住这块木牌,向任何红军部队或苏维埃政府,都可兑取与我们吃你们(粮食)……的银子、茶叶与你们所需要的东西,在你们还未曾兑得这些东西(的时候),(请你)们保存好这块木牌子。

前敌总政治部

这是一块十分珍贵的木板,曾被当地一家藏民用作仓板。解放后,文物工作者到当地调研时才发现。后来,这家主人慷慨地捐给纪念馆保存,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我反复阅读这上面的字迹,繁体竖行,大小匀称,用语亲切,笔迹娴熟,只有“二百斤”这三个字明显是后来才添加上去的,所以墨迹较重,体式也不同。由于当年藏族老乡用作家里的仓板,两头被锯掉一截,故而前后有少数几个字随之被毁,我在此仅能根据文意补出几个词语,如括号所示。这个欠条,显示了红军部队的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始终和人民大众休戚与共。

红军精神是什么?就是“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创建到今天,始终拥有十分优良的作风,“一切行动听指挥”“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不损坏庄稼”等等,这些早已融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今天,我一定要把自己亲身所见所感写成诗《参观若尔盖巴西会议遗址》:

筹粮决议在此开,两百余万青稞面。

红军治病救藏民,木板欠条共时艰。

责任编校:石晓迁

猜你喜欢
红军
红军坳
半条红军被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爷爷的红军帽
袁国平与“红军第一报”
红军坳
十送红军
动物谜语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