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宇 鞠新涛 季 敏/江苏省泰州市广陵镇政府
近年来,泰兴市广陵镇党委政府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中,党群同心、干群同向,聚力强村富民,聚焦产业振兴,不断汇聚资本“充电赋能”,厚植产业“惠民动能”,增强村级“造血功能”,探索出一条条党建引领、政府引导、全面参与的发展之路,书写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资本赋能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手段。广陵镇大有村深入贯彻落实“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以村民致富、村级增收为目标,坚持因村制宜,创新合作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初步形成了一个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样板村。
党建引领,以班子共建实现智力共享。村党总支与昊源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党支部多次沟通交流,实地考察调研,分析研判村企发展共同点和利益结合点,双方互派“第一书记”,签署党建联建协议,并制定结对共建具体措施。村“两委”班子积极学习公司经营理念,用市场经济的思维破解村级增收的瓶颈,找准村民致富的路径。在党建联建的引领下,企村双方思想高度统一,联建基础更加扎实,形成了乡村有需求、资本有动力、多方互利共赢的联建格局。
资本赋能,以项目共建推进产业振兴。昊源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出资1600万元,大有村提供土地200亩,共同建设经营“阳光玫瑰”葡萄采摘园。一期项目总投入280万元,已建成50亩的葡萄园,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5万元,帮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0人。二期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1000元、村集体收入40至50万元。届时,现场采摘类体验型乡村旅游项目将与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广陵红枫园相呼应,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优势互补,以品牌共建助力乡村振兴。大有村有历史、有故事、有乡村振兴的需求,昊源商砼有资本、有市场、有转型发展的挑战。昊源商砼先后提供资金14万元用于大有村基础设施建设,支部党员捐助1.2万元慰问结队帮扶困难群众,疫情期间为大有村提供集装箱、口罩、体温计等防疫物资,获得了大有干群的一致认可。通过村企联建,既铸就大有品牌,又延展企业价值,形成了“以企带村、以村促企、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新格局。
广陵镇是农业生产大镇,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近年来,该镇高度重视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大力扶持织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发展壮大,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通供应链条,整合物流资源,构建了“广陵蔬菜”从田头到餐桌的超短链接。
“线上+线下”,打造“无中间商”的直销平台。自主开发了“搭伙”APP,让广陵镇的蔬菜、水果、鸡蛋、土鸡等农产品“搭上”微营销、走俏“朋友圈”,吸引了微信网友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同。在泰兴城区建立了多个配送点,由各网点将农副产品分发给农贸市场、商场超市、个体市民等客户。现在,“搭伙”APP聚集了近百位“团长”,分散在城区各个蔬菜配送点,为客户送上新鲜、营养的蔬菜。同时,利用直播平台,探索在线直播带货,给消费者带来可视化选择,为种植户带来更多收益,保证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
“合作社+订单销售”,完善链接商超的全产业链。由织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的织梦蔬菜合作社,吸纳了全镇其他45家蔬菜种植户加盟,通过统一规划种植、田间管理,引进先进技术和蔬菜品种,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合作社主动对接大润发、大统华、美好超市等商超,根据商超需求,开展订单式生产。目前,广陵镇100多家蔬菜种植户及附近村民种植的蔬菜等农产品,都送到织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由工作人员分拣、包装后,销往各大型商超以及农贸市场。
“就业+扶贫”,变“短期帮扶”为“长期助跑”。探索发展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带动1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近200万元。利用自身销售优势,帮助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带动本地12名脱贫群众稳定增收。通过在线直播帮助袁圣富销售黄桃,实现销售额5万多元,一举帮助袁圣富摘掉贫困“帽子”,奏响带动一方的新富民曲。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实现强村富民目标的必经之路。广陵镇曹市村也曾是经济薄弱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到6万元,老百姓人均纯收入仅8000元。近年来,该村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成立粮食种植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通过市场化运营,走出了一条“土中生金”、带动小康的高效农业之路,结合物业经济发展,形成了助推村公共社会事业发展的“加推力”。2020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9.28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达25210元。
“集中+分散”,让多数村民实现“稳定增收”。2018年,村“两委”一班人反复调研,结合本村实际,村干部先行先试,流转村民土地1500亩,带头发展了3家家庭农场,成立粮食种植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在保证农户土地租金的同时,鼓励村民进合作社打工。合作社由理事会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据统计,曹市村“两委”班子领办家庭农场以来,土地亩均增效350元,村集体农业经营方面实现收入50余万元,吸纳60多名剩余劳力参加田间管理,增加农民收入20余万元。
“整合+盘活”,让边角隙地变身“绿色银行”。2017年,曹市村专门邀请扬州大学农学院专家对该村土壤进行“会诊”,结果表明该村适合栽植梨树。村“两委”整合家前屋后、十边隙地等零散土地60亩,作为试验基地,栽植梨树苗木。2019年,试验取得成功,短短几周时间,种植的“苏翠1号”香梨被各家超市订购一空,每亩产值达2800多元。2020年,曹市村统筹全村边角土地,又扩栽了120亩梨树,带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和群众收入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基础+提升”,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曾几何时,路不通、出行难,限制了曹市人的视野,更束缚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脚步。该村多方筹资,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同时发动本村能人捐款,先后修筑了16条水泥路,累计47公里,实现了全村路道硬质化。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村集体将原废弃的小学校舍和破旧厂房进行改造,建起两幢标准化厂房,再将租金用于建设新的标准厂房,以滚雪球的方式增加全村经营性收入。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同时解决了本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实现群众家门口就业。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2021年以来,广陵镇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开展靖泰界河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将靖泰界河打造成景观河、民心河,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迎难而上,精心谋划拿方案。原先的靖泰界河岸边违建现象屡禁不绝,路窄、坡脏、景丑等问题难以根治,对此,社区居民颇有怨言,干群关系较为紧张。为彻底杜绝界河两侧违章现象,改善水生态环境,广陵镇成立了“综合整治行动工作组”,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河道综合整治行动职责,具体到人,分工包干。镇村负责人多次现场实地勘测,主动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制定了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专人对沿河住户进行环境整治工作宣传,积极营造综合整治氛围。
真抓实干,齐心协力显成效。在逐步推进综合整治工作时,历史遗留问题也接踵而至。工作组始终坚定“三个不相信”的精神,经过15天的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共计拆除违建和残垣断壁36处,拆除户外旱厕8个,清理脏乱杂物堆86处,拔除废弃、私设水泥桩72根,处理历史棘手难题6件。广陵镇先后筹集各类项目资金100余万元,对沿河建筑裸露墙面统一刷白,扒坡种植全面清理到位,塌方河坡统一夯实,设置河道警示标志,河坡铺上整齐划一的草皮,面积达10000平方米,栽植桂花树、紫薇树各1000余棵。
持之以恒,长效管护焕新颜。环境整治,三分建、七分管。广陵镇细化完善了长效管护机制,坚决杜绝“乱抛、乱排、乱建、乱占”的“四乱”现象;积极发动党员、群众、管护人员对沿河人居环境不定期进行巡查,确保整治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如今的界河边,白墙黑瓦,绿草幽幽,树木迎风招展,河坡护堤连绵,俨然成为一条美丽的风景带。沿岸居民切身感受到环境大变样带来的舒适和便利,更加愿意主动参与到优美人居环境管护中来。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近年来,广陵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用好“草鞋司令”陈玉生等家门口的红色资源,发挥农家书屋、青少年之家、民族之家等场所作用,打造出“银杏树下‘孝’口常开”“老校长书房”等品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培育阵地,打造乡风文明传播平台。全镇17个村居依托文化广场、议事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策划常态化文艺活动,以“文艺+理论”的形式宣传政策、法规;举办“月月比、季季评”竞选大赛200余场,推选“好儿女”“好儿媳”等先进典型达人物50余例,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讨论、评选身边的文明榜样,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坚持“以孝为先,以德化之,孝德并重”的原则,组织乡贤能人、老干部、党外人士、群众代表积极建言献策,为群众解决急难问题超300余件,商议“村规公约”170余条,积极倡导广大群众共同遵守。
组建队伍,提供特色品牌志愿服务。组织百姓名嘴、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志愿者等成立“兴广艺术团”“银辉宣讲队”“桑榆文艺团”等文化服务队20多支,将形势政策、大政方针、国防教育、孝德公约、村规民约、文明新风等10余种主题内容,编排为快板、京剧、文艺表演等,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广场宣传。全力打造“最近还好吗”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十个一”为载体,通过“晒一晒、画一画、读一读、送一送、讲一讲、查一查、练一练、量一量、剪一剪、扫一扫”,将志愿服务触角延伸到卫生、体育、教育、安全、惠民等各个领域。
完善机制,引领移风易俗稳步推进。探索“五必到五必访”工作法,五必到,即:红白喜事必到场、突发事件必到场、紧急事项必到场、疑难问题必到场、矛盾纠纷必到场;五必访,即:残疾家庭每月必访、困难家庭每月必访、弱势群体每月必访、空巢老人每月必访、留守儿童每月必访。按照“堵疏”结合的方式管理群众事务,一边采取硬性措施“堵塞”旧风陋习,一边倡导软性理念“疏通”文明渠道,逐步引导群众养成良好习俗。“五必到五必访”以来,共签订“红9白8”承诺书500余份,及时化解群众矛盾纠纷300余件,有效促进了移风易俗工作。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近年来,广陵镇紧紧围绕社会治理,紧盯群众反映最强烈、群众需求最迫切的问题,加强基层网格化体系建设,搭建网格化管理平台,有力推动和促进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强化党建引领,探索“三联”乡村治理模式。组织联到网格,将现有141个村级党小组覆盖到所有网格,引导党小组长兼任网格长,实现基层党建网格与社会治理网格“双覆盖”;网格联到党员,加强与网格内党员沟通联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放大宁界村“三治融合”效应,推广马庄村“美丽契约”模式,凝聚乡村治理合力;党员联到群众,按照“十户为邻、守望相助”的思路划分“微网格”,将网格内党员包保到户,建立“日常走访、定期联系、大事必到”工作机制,打通党员包户的“最后一米”。
选优配强队伍,探索“三荐”人才选拔模式。把网格员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创新选任机制:个人自荐。对热心为群众服务的无职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返乡大学生、党外知识分子等,通过自荐、预审的方式招募临时网格员,激发队伍活力;群众举荐。通过请群众点、听群众说、让群众评等方式,择优选拔一批基本素质好、具有公信力的网格长(员);组织推荐。持续加大退役士兵村官队伍建设力度,实行“镇招镇管”,按照“优胜劣汰、优中选优”的原则,动态调整镇网格化综合执法队,将现有的40名综合执法队员全部划分到网格,担任网格长(员),配强网格力量。
明晰职责权限,探索“三式”管理服务模式。为更好地抓住治理的“根”、提高治理的“效”,广陵镇突出抓好三个重点:分类式划分。因地、因事、因人划分网格,对村民人数较多、矛盾纠纷突出的地方,划分多个网格,对居住相对分散、村组相对稳定的地方,多个网格合并,实现网格资源的整合;清单式管理。紧扣群众需求,编制网格员责任、权力、负面“三张清单”,推动形成“信息采集—分析研判—处置化解—办结反馈”闭环管理机制,让问题解决在网格,矛盾钝化在基层;一站式服务。统筹村级事务性工作,把文明城市创建、宗教场所管理、少数民族人员帮扶等工作纳入网格管理,将矛盾调处、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等力量整合进网格,实现“多元合一、一网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