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躺平”一词在网络上火了起来,一时间成为当下很多年轻人对抗不确定未来的最拿手招数。按照网络上比较主流的解释,躺平的意思就是“不管对方对你做什么事情,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你都不做任何的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内心毫无波澜”。说白了就是以“不抵抗”的行为方式来面对眼前的一切的生活、工作态度。
从表面上看,躺平一族就是一群没理想、没追求、没斗志的颓废的年轻人,他们通过用这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无所谓的行为方式,消极颓废地对抗来自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买不起房,那就不买;结不起婚,那就干脆不结;养不起娃,那就不生;升职无望,那就得过且过地混日子……
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近这些人,真正试着去了解他们的时候才会发现,这种看似潇洒的豁达背后,是他们深深隐藏于内心的不安与焦虑,是面对社会内卷强压的无力感和无奈感。既然目标遥不可及,那又何必强人所难呢?这其实更像是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反叛表达,是在用这种“不陪你玩儿了”的态度来表示他们的不满,同时也在向外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当下社会的竞争机制、职业环境、生活成本、上升路径等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并不令人满意。
不可否认,导致社会上躺平现象出现的因素有很多,但当下社会各种内卷、各种因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而导致的上升渠道收窄、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板结化或许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其实,无论是内卷也好,躺平也罢,任何一个网络词汇的出现与流行,都必然有着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任何一个网络流行词汇所涵盖的诉求表达也必然是相对的。
这种内卷与躺平也绝非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上升期,类似的现象也曾出现过。日本的低欲望社会,欧美的尼特族都是这一现象的不同版本。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就曾在其著作《低欲望社会》中描述了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的“低欲望、厌消费”现象。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当下出现的年轻人躺平,也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之一。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当下的这种躺平现象呢?
这让笔者想起了当下流行的一个“剧场效应”的内卷版:原本一个秩序井然的剧场内,所有观众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安静地看戏,可突然有一个前排的观众为了让自己看得更真切而站了起来,在周围观众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他后面的观众也只能站起来,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人都只能站起来才能看到舞台上的演出,有的观众甚至要站在原本该舒服坐着的椅子上。即便如此,可能还會有些观众因为所处位置、自身身高等原因,即便站在椅子上也依然看不到舞台上的演出。终于,这部分观众放弃了努力,干脆舒舒服服地坐回了原来的位置。
从事件的最终结果来看,放弃了努力而选择躺平的这部分观众,他们最后选择和他们原本该有的状态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得到的结果却是天壤之别。而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因为这些观众自身不够努力吗?是因为剧场格局、舞台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吗?显然都不是,唯一的原因就是剧场内的秩序被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