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绍岭
一提起“老胡同”就让人倍感亲切,为什么呢?因为是它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勾起不少感人肺腑的故事。
“六尺巷”的典故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这是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境内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地与吴宅相邻。吴氏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了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
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遂驰书京都,告知张英此事。张英阅罢,认为此等小事不难解决,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氏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现在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也俗称“胡同”。
这说明什么?俗话说:“屋搭山,地邻边,远亲不如近邻。”这充分表明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团结的重要性。胡同不宽,可它能时时散发出暖暖的温情,让人相亲,让人留恋。
“老胡同”大部分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尤其突出的要数农村。那个时期,因经济条件所限,在农村基本难见高楼大厦,只有一座座低矮的起脊屋。那时农村建筑规划不像现在具有科学性,横七竖八、随欲而蓋的房屋有很多,所以邻里之间的空地形成了胡同,并随处可见。门对门之间,墙临墙之间,屋山与屋山之间,往往都留下曲曲弯弯的胡同巷。
这些不规则的胡同巷留下了邻居们熟悉的脚步、欢快的话语,使得人们串门走户变得便捷。每到春暖花开和果实累累的季节,沁人的芳香便顺着胡同飘到左邻右舍,温馨院落。庭院里的果树伸出它那友好的“橄榄枝”,跨过邻里之间的小胡同,将刚刚成熟的新鲜水果,送到邻居家里,让他们随手摘来品尝“甜蜜的友谊”。
“老胡同”牵连着你我他,也方便了你我他,它就像一条长长的纽带,把邻里间的友谊紧紧连在一起。它既是小路也是风景,更是人们相互走动的黏合剂。今天对门邻居家没人,我来帮助看门,明天隔壁家来亲戚,我去帮助叫人,真是既方便你,也方便他。
现在可好,漂亮的小区多了,楼房也变得又高又大,但是让人久久留恋的“老胡同”,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住在同一栋楼,面对面却不相识;住在同一个单元,门对门却毫无交流。唉!可悲可叹!
“老胡同”的温馨,“老胡同”的暖意,真是让人难以忘怀!